《雅舍談吃》:梁實秋以家常味道寫人間百態

2021-01-08 菊隱樓主人

《大宅門》裡白景琦見兒孫輩不好好吃飯,一怒之下叫鄭老屁表演吃飯給孫子看。鄭老屁一人吃了一大桌子菜,白七爺佩服地對孩子說:「看見沒有,這才叫吃飯!」

在中國吃飯不僅僅吃吃飽,不僅僅是口腹之慾,更多的吃的是一份感情。人多吃飯香,飯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人。

梁實秋雖有老餮的雅號,但並不擅吃,也不懂吃,只是愛吃。他要是和王世襄和唐魯孫比起來,真算是小巫見大巫,不能說是行家。

一部《雅舍談吃》寫的食物也不高級,烤羊肉,湯包,豆汁都是平常吃食,文人雅士不一定瞧得上。汪精衛愛吃鳳肝,蔣介石愛吃鴨舌,毛澤東愛吃紅燒肉。食物代表階級和品味,食物的附加價值超出了食物本身。

《雅舍談吃》表面是寫吃,實際上是借食物思念舊人舊物,品味人生百態。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父子情深,世態炎涼,在風捲殘雲之間已隨消化器官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飲食,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一、飲食中的人間真情

01核桃酪中的親情

在舊式的大家庭中,父子的親情和父母的愛情是諱言的,可是梁實秋性格幽默,不拘一格,借核桃酥寫親情,別是一番風味。梁實秋寫道:

有一年,先君帶我們一家人到玉華臺午飯。滿滿的一桌,祖孫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過了,最後是一大缽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絕。先慈說:「好是好,但是一天要賣出多少缽,需大量生產,所以只能做到這個樣子。改天我在家裡試用小鍋製作,給你們嘗嘗。」我們聽了大為雀躍,回到家裡就天天暱著她做。

梁實秋重點不是寫吃,他將祖孫三代的濃濃親情通過核桃酥表現出來。文中作者稱呼長輩極為懇切,但又流露出小孩子的天真無邪,時過境遷斯人已逝,當品味核桃酥時彼時情景又會浮上心頭。核桃酥作為一道極為家常的甜品,寄託著梁實秋對長輩的思念。

02獅子頭當中的友情

獅子頭是作者罕見地將製作步驟詳盡描寫的一道菜,是梁實秋對這道菜特別鍾愛嗎?非也。

梁實秋在寫這道菜之前特意有一處閒筆:我的同學王化成先生,揚州人,幼失恃(按:即喪母),賴姑氏撫養成人,姑善烹調……寫食物便寫食物,介紹朋友身世做什麼?緊接著他寫道:

獅子頭人人會做,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於是不厭其煩地敘述獅子頭的做法,讀者讀到這裡當明白梁實秋用心良苦。他感念朋友身世悽苦,自己與王化成手足情深,所以詳細記錄王化成教的獅子頭做法。這裡突出的不是「獅子頭做法」而是「化成教我的」,梁實秋一個人知道還不算,他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朋友王化成是多麼出色!

王化成最後客死異鄉,梁實秋在文章結尾處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其實情感深沉。表面上看在寫食物,其實是在寫友情!

03燒羊肉當中的鄉愁

梁實秋離開北平去湖南,心癢嘴饞,想吃燒羊肉,可他有瞧不上湖南的燒羊肉,覺得不夠正宗。有一天和一位旗籍朋友聊天,談起燒羊肉,惹得他眉飛色舞,涎流三尺。梁實秋寫道:

他說,此地既有羊肉,雖說品質甚差,然而何妨一試?他說做就做,不數日,喊我去嘗。果然有七八分相似,慰情聊勝於無,相與撫掌大笑。

文中「慰情聊勝於無」一句,其實已道出此文內涵,它所描寫的是燒羊肉,它所表達的,卻是對於故鄉味道的思念。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章之中瀰漫著的,似乎是遊子淡淡的鄉愁。

二、不必在乎吃相

在中國,飯桌上的規矩很重要,吃相要雅,好像這頓飯是吃給別人看的。可梁實秋並不這麼認為,他像老頑童一般細數大快朵頤的種種好處。

《吃相》一文,在掉了一大圈梁實秋式的書袋之後,得出一個與飯桌上的禮儀有關的看法,那就是「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這一觀點看似矛盾,其實包含著中國式的生活辨正思想。

他在文章一開頭就寫:顧客欣賞這個美味之餘,順嘴把骨頭往旁邊噴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響。不但顧客為之快意,店主人聽了也覺得臉上光彩。

梁實秋欣賞這種快意恩仇的吃法,這種自我犧牲的吃法比正襟危坐,小口慢吞更讓人尊敬,他讓廚師倍感自豪,食客以犧牲自身體面為代價換取他人對廚師的褒獎。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執著於餐桌禮儀的傢伙,實在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文章中還舉了兩個例子。一是一車夫在北京一家小飯館裡吃餅和燉肉,另一是青島一工地上的石匠們爭吃韭菜餃子和大蔥。梁實秋對販夫走卒予以肯定,消除了食物的階級性。他說,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裡坦蕩蕩的,飢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麼吃相。

梁實秋不使內心快樂被俗世約束的價值觀,正是陶淵明在《歸去來兮》所提倡的不使心為形役的體現。這种放浪形骸的道家精神是對《禮記》「毋齧骨」之誡的儒家精神的補充。小俗便雅,大雅便俗。吃飯最重要的是開心。

三、食物與人的關係

《雅舍談吃》中不少文章,其實並沒有詳細地描寫這些食物的製作細節,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到它們的一些特點,因此它並不是一部食譜。

這些特點更多也並非食物的純物理狀態,而是與寫作者的經驗記憶相關。倘若有讀者想循著《雅舍談吃》中所寫的那些文字,來追溯製作其中所寫的每一道食物,即便是能夠復原製作每一道食物,吃過之後也未必能復原《雅舍談吃》文字中的那些情感感覺。因為那些情感感覺,甚至那些文字,都是無法複製的。

不妨來引述梁實秋在《媛姍食譜》「序」中的一段文字,來看看直到晚年,梁實秋對於人與食物之關係的體驗認識:

人吃,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吃。所以孟子說:「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專恣口腹之慾,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輕視。但是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這個「小」不是絕對不可以談的。只是不要僅僅成為「飲食之人」就好。

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這正是梁實秋對食物與人關係最好的看法。

梁實秋借飲食寫人,寫事,寫情,寫物,兼以考據,擅發議論。在《雅舍談吃》中,他將飲食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體現了梁實秋在飲食中觀察、體會人生與生活的一種方式、一種狀態,以及一種境界。

有人讀《雅舍談吃》,讀出來的是「故鄉的味道,是真味」;也有人覺得這是一部雅致的吃貨指南;還有人覺得《雅舍談吃》就是「憶美食,憶往昔,一道菜,一段情」。

《雅舍談吃》有所深意和寄託,既在「吃」內,又在「吃」外。能夠體驗到「吃」之內者多,而能夠覺悟到「吃」之外者,大概就不一定那麼多了。無論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熱鬧,還是「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清淡寂寞,其實都能夠讓我們在飲食與口福之外或之餘,體驗到人生及現實不同的處境,亦由此而生成一些新的感悟甚至於覺悟。

相關焦點

  • 梁實秋《雅舍談吃》: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有大師揮之不去的鄉愁
    最近在讀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從1986年,梁老先生去世前一年,臺灣九歌出版《雅舍談吃》開始,各大出版社已經先後再版了幾十次。一版再版,可見《雅舍談吃》的魅力。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今浙江杭州人,1903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記錄。《雅舍談吃》是梁實秋老先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書裡不僅有讓人饞涎欲滴的各地美食,還有關於吃的文化。
  • 梁實秋「雅舍談吃」:故都的湯包絕活兒
    (本文摘自《雅舍談吃》,梁實秋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本)  湯包  說起玉華臺,這個館子來頭不小有人到鋪子裡吃包子,才出籠的,包子裡的湯汁曾有燙了脊背的故事,因為包子咬破,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乃順著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天津包子確是湯汁多,吃的時候要小心,不燙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濺到同桌食客的臉上。相傳的一個笑話: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裡的一股湯汁直飆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
  • 除了汪曾祺,還有一位愛玩愛吃的梁實秋:碗裡滿是人生百態
    其實除了汪曾祺之外,還有一位文人也愛吃愛玩,這便是梁實秋。梁實秋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莎士比亞劇作的權威,當然他最常為人談起的便是他與魯迅等作家之間長達九年的"曠世罵戰"。與汪曾祺對美食的鑽研不同,梁實秋並不擅長做菜,似乎也不是太會吃,吃對他而言是個大愛好。
  • 傳說乾隆在北京這家老字號吃過螃蟹,梁實秋誇它家的燒餅是一絕
    梁實秋記正陽樓則稱:正陽樓的支子,「直徑不過一尺」。梁實秋所見的烤肉支子已經改小了,而烤肉的姿勢與清人無異:「三五個一夥圍著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說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架勢。」(梁實秋《雅舍談吃》)「一足立地,一足踞幾」的吃法為今人稱作「武吃」,食客都是男子,圍住「熊熊烈火」,用長筷子取肉烤之,且飲且啖,其粗獷豪放,使女賓不敢涉足。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1903 年臘月初八,老北京家家戶戶喝臘八粥,醃臘八蒜,吃臘八冰,一派喜慶氣息。「臘七臘八,凍死寒鴨」,梁實秋便於是日出生於內務部街20 號西廂房溫暖的大炕上。梁父是個警察,從小帶他淘舊書,下飯館,見世面。梁家書房名曰「飽蠹樓」,「自地及宇(房頂)皆書,不見牆」。「飽蠹樓」取「有書不讀,便飽蠹蟲」之意,意思買書是為了看的,不是放在書架上餵蠹蟲的。
  • 魯迅為何大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當然,魯迅對馮的文章也未必滿意,覺得「乃超這人真是忠厚人」,因此,決定自己「來寫它一點」。魯迅加上兩個定語「這一點」就是現代文學論戰名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論爭又從梁實秋和馮乃超之間轉回到魯梁,魯迅在梁實秋的原題上,新添了兩個定語「喪家的」和「乏」。
  • 豬肝怎麼吃 家常炒豬肝做法
    豬肝是一種非常的常見的食材,最簡單的做法是炒豬肝,炒豬肝可以用不同的食材來炒,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道沙茶炒豬肝,加入了沙茶醬一起炒,味道更有特色。喜歡吃豬肝的人可以試試。  豬肝怎麼吃  食材:  豬肝300克、洋蔥50克、姜1塊、蒜10克、蔥1根、鹽1茶匙、沙茶醬2湯匙、蠔油1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零-願我愛你,像你愛我那一年,梁實秋71歲,他在妻子故去半年後應邀抵臺,本是為了校閱那本紀念亡妻的《槐園夢憶》,卻不曾想到,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小他30歲的歌星韓菁清。他們一見之下,竟彼此傾心。所謂相見歡,便是如此。他們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一直談到很晚才告別。
  • 豬皮凍最簡單的家常做法,成本低味道好,晶瑩剔透,筋道又爽滑!
    因為是冷卻後食用,冷卻可以說作是冷凍,所以叫作豬皮凍,豬皮凍最簡單的家常做法,成本低味道好,晶瑩剔透,筋道又爽滑,喜歡的朋友快來試試吧 用料 豬皮360克 八角2個 蔥半根 姜3片 醬油兩勺
  • 民國散文大家梁實秋,71歲痛失髮妻,半年後迎娶小自己28歲女歌星
    魯迅是思想家盧梭的擁護者,而梁實秋卻對盧梭的教育理念持懷疑態度。之後二人便如勢同水火、難以相容。梁實秋彼時剛從哈佛留學歸來,對魯迅翻譯的文章進行了多次指摘;魯迅則稱其為"資本家的走狗",許多敬仰魯迅的左翼文學家也都紛紛對梁實秋發起了攻擊。社會是包容的,這類"筆墨官司"也不存在勝負問題,無論是魯迅還是梁實秋都是先進思想的追求者。
  • 梁實秋目空四海,曾批評冰心詩作難登大堂,不意在海上與冰心相遇
    梁實秋感慨地說:「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他寫了一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後來選入了新版高中語文課本。如果說,演講情形給梁實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另一項活動留下的印象和陰影,更是畢生難忘。清華對每一個畢業生都要進行體育考試。在梁實秋看來,最難通的是遊泳一項。
  • 名家筆下的春節:梁實秋"吐槽"守歲 魯迅23年不過舊曆年
    梁實秋筆下的春節是小孩子「吐槽」的對象,老舍眼中的春節充滿了京味兒,林語堂描繪了逛廟會的有趣場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焰火最為著名,莫言憧憬著喝一碗臘八粥……在這些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有了獨特的意蘊,令人回味。 名家筆下的春節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1人間有味是清歡「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
  • 大曾畫畫:白菜本是百菜王,蘿蔔味道不尋常.一生長享此兩樣,做個農夫又何妨.
    文火輕油慢慢煎, 切記不要多翻邊。走遍南北與西東, 人間美味記心中。 若問最憶是什麼, 家鄉豆腐伴小蔥。 吃遍天下及八方, 碗中佳餚盆中湯。 食材不下千萬種, 最牛還數青紅幫。常記兒時偷黃瓜, 未曾落蒂尚帶花。
  • 年夜飯桌上的美味,製作簡單家常大菜,吃過的都說好
    可以上年夜飯桌的兩道美味,製作簡單,家常大菜,滿滿的全是肉。啤酒鴨相信喜歡吃鴨肉的你,吃過啤酒鴨後就不想吃紅燒鴨了,粉蒸五花肉,這樣的粉蒸菜也太好吃了吧,油而不膩粉粉糯糯的,香辣的味道很是好吃呢。將鴨肉與啤酒一同燉煮成菜,使滋補的鴨肉味道更加濃厚,鴨肉不僅入口鮮香,還帶有一股啤酒清香。
  • 韭菜玉米面雞蛋餅,低脂早餐吃不胖,鮮香美味10分鐘快手家常美食
    用韭菜做的雞蛋餅,鬆軟酥脆,特別鮮香,早餐聞到它的味道,瞬間就精神了。玉米面粉,除了能熬粥還能做早餐餅,既有玉米香甜的味道,還低脂不容易長肉,減肥吃著都很放心。用料和做法都很簡單,10分鐘就能搞定,我們一起來學會它吧!
  • 梁實秋:豬年說「豬」
    文丨梁實秋豬沒有什麼模樣兒,笨拙臃腫,漆黑一團。四川豬是白的,但是也並不俊俏,像是遍體白癜風,像是「天佬兒」,好像還沒有黑色來得比較可以遮醜。俗話說:「三年不見女人,看見一隻老母豬,也覺得它眉清目秀。」一般人似尚不至如此,老母豬離眉清目秀的境界似乎尚遠。
  • 肘子的家常做法 肘子的家常做法高壓鍋
    肘子的家常做法在東北,醬肘子是比較受歡迎的,所以也有東北醬肘子這樣一道菜,那麼東北醬肘子的正宗做法是什麼呢?肘子洗淨備用。炒鍋不放油燒到3成熱,放入2片姜、2小段蔥,白酒、紅糖、4粒冰糖、醬油用小火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