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談吃」:故都的湯包絕活兒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本文摘自《雅舍談吃》,梁實秋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本)

  湯包

  說起玉華臺,這個館子來頭不小,是東堂子胡同楊家的廚子出來經營掌勺。他的手藝高強,名作很多,所做的湯包,是故都的獨門絕活。

  包子算得什麼,何地無之?但是風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成、北萬馨、五芳齋所供應的早點湯包,是令人難忘的一種。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得俏式,小蒸籠裡墊著松針(可惜松針時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賣相。名為湯包,實際上包子裡面並沒有多少湯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湯,表面上浮著六條八條的蛋皮絲,有人把包子丟在湯裡再吃,成為名副其實的湯包了。這種小湯包餡子固然不惡,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製作上頗有技巧。臺北也有人仿製上海式的湯包,得其仿佛,已經很難得了。

  天津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尤其是狗不理的字號十分響亮。其實不一定要到狗不理去,搭平津火車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販賣包子的高舉籠屜到車窗前,伸胳膊就可以買幾個包子。包子是扁扁的,裡面確有比一般為多的湯汁,湯汁中有幾塊碎肉蔥花。有人到鋪子裡吃包子,才出籠的,包子裡的湯汁曾有燙了脊背的故事,因為包子咬破,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乃順著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天津包子確是湯汁多,吃的時候要小心,不燙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濺到同桌食客的臉上。相傳的一個笑話: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裡的一股湯汁直飆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

  玉華臺的湯包才是真正地含著一汪子湯。一籠屜裡放七八個包子,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包子底下墊著一塊蒸籠布,包子扁扁地塌在蒸籠布上。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己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後再吃包子的空皮。沒有經驗的人,看著籠裡的包子,又怕燙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猶猶豫豫,結果大概是皮破湯流,一塌糊塗。有時候堂倌代為抓取。其實吃這種包子,其樂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間。包子皮是燙麵的,比燙麵餃的面還要稍硬一點,否則包不住湯。那湯原是肉汁凍子,打進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結成為包子餡。湯裡面可以看得見一些碎肉渣子。這樣的湯味道不會太好。我不大懂,要喝湯為什麼一定要灌在包子裡然後再喝。

  吃相(其一)

  我是學生出身,十幾年間同桌吃飯的不知凡幾,可說是閱人多矣!現在談談吃相中之最傑出的人才之最拿手的好戲。

  一、中學時代

  這時候大家的身體都在發達的時候,所以在吃的時候,不注重「相」,而注重在「吃得多」,並且「吃得好」。學校的飯食,只有一樣好處 —— 管飽。講到菜數的味道,大約比餵豬的東西勝過一點。四個碗四個碟子,八個人吃。照規矩要等人齊了才能正式用武。所以快到吃飯的時候,食堂門口擠得水洩不通,一股菜香從窗口蕩漾出來,人人涎流萬丈,說句時髦話,空氣是非常的緊張。鐘點一到,食堂門開,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長驅直入,唯恐落後。八個人到齊,說時遲,那時快,雙手並用,匙箸齊舉。用筷的方法,是先用「騎馬式」,兩箸直用,後來碗底漸漸發白,便改用「抬轎式」,用兩箸橫掃。稍微帶幾根肉毛的菜,無一倖免。再後來,天下事大定矣的時候,大家改換工具,棄箸而用匙焉!最後,大家已有九分飽,碗裡留些剩水殘羹,這時節便有年長一點德高一點的人,從容不迫地從頭上拔下一根輕易不肯拔的毛來,放在碗裡。照例碗裡有毛,廚房要受罰的,所以廚房情願私了,另賠一滿碗菜。結果是大家一人添一碗飯。有時廚役也曉得個中情形,所以在學生裝模作樣喊叫「有毛!」的時候,便說:「這大概是狗毛罷?」學生面面相覷。

  二、大學時代

  年紀大了,學業進了,吃相也跟著改良。這時代吃起來講究不動聲色,而收更大之實惠。所以大家共同研究,發明了四個字的訣竅,曰:狠、準、穩、忍。遇見好吃的菜,講究當仁不讓,引為己任,旁若無人,是之謂「狠」。一碗的肉,塊頭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肥有瘦,要不假翻動而看得準確,何者最佳,何者次之,是之謂「準」。既已狠心,而又眼快,第三步工作在用筷子夾的時候要夾得穩,否則半途落下,費時耗力,有礙吃相,是之謂「穩」。最後食既到嘴,便不論其是否堅硬熱燙,須於最短時間之內通通咽下,是之謂「忍」,言忍痛忍燙也。吃相到這個地步,可以說是沒有挑剔了。

相關焦點

  • 《雅舍談吃》:梁實秋以家常味道寫人間百態
    一部《雅舍談吃》寫的食物也不高級,烤羊肉,湯包,豆汁都是平常吃食,文人雅士不一定瞧得上。汪精衛愛吃鳳肝,蔣介石愛吃鴨舌,毛澤東愛吃紅燒肉。食物代表階級和品味,食物的附加價值超出了食物本身。《雅舍談吃》表面是寫吃,實際上是借食物思念舊人舊物,品味人生百態。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父子情深,世態炎涼,在風捲殘雲之間已隨消化器官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飲食,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 梁實秋《雅舍談吃》: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有大師揮之不去的鄉愁
    最近在讀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從1986年,梁老先生去世前一年,臺灣九歌出版《雅舍談吃》開始,各大出版社已經先後再版了幾十次。一版再版,可見《雅舍談吃》的魅力。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今浙江杭州人,1903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記錄。《雅舍談吃》是梁實秋老先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書裡不僅有讓人饞涎欲滴的各地美食,還有關於吃的文化。
  • 傳說乾隆在北京這家老字號吃過螃蟹,梁實秋誇它家的燒餅是一絕
    據清魏元曠《都門瑣記》,正陽樓的烤肉支子「可圍十數人」。梁實秋記正陽樓則稱:正陽樓的支子,「直徑不過一尺」。梁實秋所見的烤肉支子已經改小了,而烤肉的姿勢與清人無異:「三五個一夥圍著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說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架勢。」
  • 除了汪曾祺,還有一位愛玩愛吃的梁實秋:碗裡滿是人生百態
    其實除了汪曾祺之外,還有一位文人也愛吃愛玩,這便是梁實秋。梁實秋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莎士比亞劇作的權威,當然他最常為人談起的便是他與魯迅等作家之間長達九年的"曠世罵戰"。與汪曾祺對美食的鑽研不同,梁實秋並不擅長做菜,似乎也不是太會吃,吃對他而言是個大愛好。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1903 年臘月初八,老北京家家戶戶喝臘八粥,醃臘八蒜,吃臘八冰,一派喜慶氣息。「臘七臘八,凍死寒鴨」,梁實秋便於是日出生於內務部街20 號西廂房溫暖的大炕上。梁父是個警察,從小帶他淘舊書,下飯館,見世面。梁家書房名曰「飽蠹樓」,「自地及宇(房頂)皆書,不見牆」。「飽蠹樓」取「有書不讀,便飽蠹蟲」之意,意思買書是為了看的,不是放在書架上餵蠹蟲的。
  • 桂城夏南一:送湯包賞塗鴉領略聚魁文化
    ■夏南一社區志願者製作健康湯包。 「黃姨,這是健康湯包,裡面是海帶決明子,煮來喝有助於降血壓哦!」近日,夏南一社區志願者們分批走進社區長者家中,送上親手製作的健康湯包與祝福卡片。今年,受疫情影響,社區改變以往模式,以送湯包、線上導賞及分享「聚魁印象」等創新形式,讓居民參與到聚魁活動中,傳承聚魁精神。 暖心 為長者送健康湯包 既是鄉飲會,疫情之下又該如何舉辦聚魁呢?活動前期,社工邀請社區居民開展線上議事活動,集思廣益,為2020年聚魁增添新玩法。最終,為長者送健康湯包被敲定為活動的其中一個環節。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零-願我愛你,像你愛我那一年,梁實秋71歲,他在妻子故去半年後應邀抵臺,本是為了校閱那本紀念亡妻的《槐園夢憶》,卻不曾想到,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小他30歲的歌星韓菁清。他們一見之下,竟彼此傾心。所謂相見歡,便是如此。他們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一直談到很晚才告別。
  • 魯迅為何大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魯迅無法根據定義證明梁實秋屬於「資本家階級」,所以對梁實秋的自我辯護置之不理,只是劍走偏鋒,辛辣挖苦梁實秋:「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
  • 梁實秋:豬年說「豬」
    文丨梁實秋豬沒有什麼模樣兒,笨拙臃腫,漆黑一團。四川豬是白的,但是也並不俊俏,像是遍體白癜風,像是「天佬兒」,好像還沒有黑色來得比較可以遮醜。俗話說:「三年不見女人,看見一隻老母豬,也覺得它眉清目秀。」一般人似尚不至如此,老母豬離眉清目秀的境界似乎尚遠。
  • 民國散文大家梁實秋,71歲痛失髮妻,半年後迎娶小自己28歲女歌星
    都認識誰梁實秋和魯迅的論戰一直持續不斷,是當時文學圈子中的一大爆點。魯迅是思想家盧梭的擁護者,而梁實秋卻對盧梭的教育理念持懷疑態度。之後二人便如勢同水火、難以相容。梁實秋彼時剛從哈佛留學歸來,對魯迅翻譯的文章進行了多次指摘;魯迅則稱其為"資本家的走狗",許多敬仰魯迅的左翼文學家也都紛紛對梁實秋發起了攻擊。社會是包容的,這類"筆墨官司"也不存在勝負問題,無論是魯迅還是梁實秋都是先進思想的追求者。
  • 名家筆下的春節:梁實秋"吐槽"守歲 魯迅23年不過舊曆年
    梁實秋筆下的春節是小孩子「吐槽」的對象,老舍眼中的春節充滿了京味兒,林語堂描繪了逛廟會的有趣場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焰火最為著名,莫言憧憬著喝一碗臘八粥……在這些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有了獨特的意蘊,令人回味。 名家筆下的春節
  • 梁實秋目空四海,曾批評冰心詩作難登大堂,不意在海上與冰心相遇
    在清華,梁實秋和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是同班同學,梁啓超的另外兩個兒子梁思永、梁思忠也都在清華讀書。畢業前夕,他們幾個商議請梁啓超來做一場演講。當天梁啓超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韻文裡表現的情感》,開場白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又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梁啓超的演講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
  • 江蘇人過年都會吃啥美食,這就帶你來了解下
    這意味著在新的一年步步高升,當然了,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一睜開眼睛,首要的就是拿床頭邊前一天晚上放好的大糕吃一片,意味著來年能有好運氣。而在徐州,肉餡餃子要在初一下午以後吃,純豬肉的,可以什麼都不摻,頂多加點大蔥提鮮。
  • 品讀梁實秋的散文《快樂》
    梁實秋在他的散文《快樂》裡,給讀者介紹了一篇題目是《一個快樂人的襯衫》的英文文章,故事大意是:某國王端居大內抑鬱寡歡,雖極耳目聲色之娛,而王終不樂。左右紛紛獻計,有一位大臣言道:如果找到一位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衫脫下來給國王穿上,國王就會快樂。於是使者四處尋找快樂的人。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論魯迅先生的「硬譯」 文/梁實秋 近尾巴處,則有梁實秋先生的一篇《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以為「近於死譯」。句子可繁可簡,名詞可常可專,決不會一種外國文,易解的程度就都一式。我的譯《苦悶的象徵》,也和現在一樣,是按板規逐句,甚而至於逐字譯的,然而梁實秋先生居然以為還能看懂者,乃是原文原是易解的緣故,也因為梁實秋先生是中國新的批評家了的緣故,也因為其中硬造的句法,是比較地看慣了的緣故。若在三家村裡,專讀《古文觀止》的學者們,看起來又何嘗不比「天書」還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