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遙指杏花村
中國是美食大國,中國人極具美食智慧,聰明的古人早就將美食和時令、節氣融合在一起。清明,不僅是祭祖的民俗節日,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伴隨著暮春的氣候緬懷先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思緒凝重,此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這句詩的後面還有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最終還是落到了「杏花村」上。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古人在清明節特有的食物。
一、清明節演變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得名於《淮南子·天文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魏晉時期清明是節氣,而祭祀則在清明節前幾天的寒食節。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吃冷飯。冬至後105天,天氣轉暖,但仍有「疾風甚雨」,需要禁火三天,到清明才能再開灶,而禁火當天就叫「寒食」。人們一般就在禁火的這三天裡去郊外掃墓或者春遊。
唐代的時候,人們對祭祀更加重視,所以將離清明最近的寒食節部分內容移到了清明,至宋代,清明祭祀的習俗完全成型,自此清明有了雙重含義:節氣和祭祀。
清明介乎春分、穀雨之間,氣溫乍暖還寒,最將難歇,尤其是在北方建都的王朝,這時候料峭的寒風依舊兇猛,所以保養、養生尤為重要,若稍有放鬆,很容易風寒感冒。
因為寒食和清明至宋代才完全合流,所以我們還得分別說一下宋以前的寒食和清明。
二、宋以前寒食節的食物
宋以前的寒食節大家都吃什麼?因為寒食節不能生火做飯,所以人們一般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各種能冷吃的食物,儲存起來,慢慢吃。而準備食物那天就被稱為「熟炊」,這些食物需要一家人吃到清明那天,所以對沒冰箱的古人來說,防腐耐儲存的食物顯得格外重要。
在寒食節,主食一般是糯米粥、麥子粥、杏仁酪;佐餐的食物比較單調,因為古代調味品不多,民間只能用鹽、醋、醬油涼拌蔬菜,條件好的還能提前煮幾個雞蛋、吃點糖稀。這些東西口味都比較清淡,不油膩,不需生火加熱就可以吃,完全符合「寒食」這一概念。
用糖稀做的糖畫
我國南北方差異大,飲食也大不相同。北方人在寒食節還會準備棗餅、麥糕;南方人則吃青團、糯米糖藕。
宋代的錢易在小說《南部新書》裡談到唐代長安的寒食習俗:每年寒食,長安人都吃米粥、湯餅,佐以雞肉。粥是可以涼吃的,宋代範仲淹吃涼粥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湯餅就是現在西北人吃的面片,這東西涼吃不成一坨了?雞肉嘛,北方人倒是可以涼吃雞肉凍。
棗餅
這些食物都是寒食節的常見飲食,其實寒食節那天,還要吃這個節日特有的食物,就像大年初一必須吃餃子,中秋節必須是月餅一樣。那寒食節的特有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寒具」。
北魏的時候稱作「細環餅」,吃起來「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明代的時候叫「捻頭」。不管是細環餅,還是捻頭,其實就是源於山西臨汾的油炸饊子。劉禹錫不是還做過一首《寒具詩》嗎,「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正好說明了油炸饊子的做法,現在的饊子一般都當作零食吃。
饊子
三、宋以前清明節的食物
雖然清明節氣溫還是不高,但是對於憋了整整一冬的古人來說,清明無疑是個適合遊玩踏春的好時節。東晉的時候,王羲之和謝安等41個朋友,就曾在「暮春之初」,在今天浙江紹興的蘭亭聚會,清明就在仲春、暮春之交,看起來王羲之等人就是以「修禊事」之名一起來踏春遊玩的。
踏春
遊玩就得有盒飯便當啊,吃什麼便當才是遊玩看景的樂趣。
北方人粗狂,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喝酒這不就是清明當天的一項活動嗎?唐代的時候,「至清明,賜宰臣以下酴醾酒」, 清明當天皇帝給大臣賜美酒,也是一種節日福利。
江南人細膩,把春天第一次吃糰子叫「嘗春」,清明用糰子祭祖也是一項江南風俗,糰子除了祭祀用,當然也是江南人的美食,方面攜帶又軟糯可口的糰子自然成了便當美食的不二之選。
青團
南方人還愛吃螺螄,民間有「清明螺,肥似鵝」的說法,可見清明前後的螺螄是最肥美的。愛吃的南方人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抓捕清明前後的螺螄,洗淨之後,除去尾部,用蔥、姜、辣椒等作料下水煮熟,一盤原味螺螄就好了,喜歡重口的還有醬爆螺螄!
醬爆螺螄
四、宋文化下的清明美食
宋代,寒食、清明完全合流,宋代文化大盛,人民更加自由,飲食也更加豐富。《東京夢華錄》中說,到清明那天,街頭、廟會就有賣稠餳、米糕、麥飯和奶酪的;《武林舊事》中還說:清明節那天,朝廷組織的官方祭祀結束後,皇帝會將祭品分賜給大臣表示慰問,賜品中就有稠餳、米糕。在諸多清明食物中,被宋人吟唱最多的還是粥和麥飯。
宋代汴京街市
粥餳,又稱「寒食粥」,是過去寒食節普遍的飲食之一,熬出鍋的粥加杏仁碎和糖,舊時又稱為「杏仁酪」。許慎《說文解字》中說「餳,飴者也」,飴就是糖飴,蘇轍在《寒食二首》中說「餳留孫女尚分甘」,都能說明粥是甜的。
粥餳
杏粥,就是杏仁粥。和粥餳不同,是不加糖的,而且杏仁是放進鍋裡跟米一起熬煮的。從兩晉時期,人們就在三天的寒食節吃醴酪,醴酪就是將杏仁搗碎,摻米麥一起熬的粥;到了唐代,也在清明節喝杏粥。這種習俗到了宋代寒食、清明合流之時,被宋人傳承了下來,陳仲諤在《送新茶李聖喻郎中》詩裡說的「打成寒食杏花餳」,就是清明喝杏粥。
杏仁粥
麥飯,說是飯,其實更像油茶麵,當時也稱「焦面」,是將大麥、小麥混合後炒熟,進而磨成粉,吃的時候用水衝調,或加紅糖、蜂蜜拌著吃。至於不用水,真要幹吃,估計肯定噎著。方嶽《上冢》裡說的「一杯麥飯灑悲辛」,就是吃麥飯。
類似於麥飯的油茶麵
參考文獻
童菲:《宋代節序詩詞中的飲食文化》,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益康:《清明節前後的飲食》《汙染防治技術》2014年第4期。
李巍:《試論清明飲食習俗》《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責編:劉瀚潞]
[來源:浩然文史、鳳凰網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