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古人會吃什麼?

2021-01-18 新湖南

△牧童遙指杏花村

中國是美食大國,中國人極具美食智慧,聰明的古人早就將美食和時令、節氣融合在一起。清明,不僅是祭祖的民俗節日,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伴隨著暮春的氣候緬懷先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思緒凝重,此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這句詩的後面還有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最終還是落到了「杏花村」上。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古人在清明節特有的食物。

一、清明節演變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得名於《淮南子·天文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魏晉時期清明是節氣,而祭祀則在清明節前幾天的寒食節。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吃冷飯。冬至後105天,天氣轉暖,但仍有「疾風甚雨」,需要禁火三天,到清明才能再開灶,而禁火當天就叫「寒食」。人們一般就在禁火的這三天裡去郊外掃墓或者春遊。

唐代的時候,人們對祭祀更加重視,所以將離清明最近的寒食節部分內容移到了清明,至宋代,清明祭祀的習俗完全成型,自此清明有了雙重含義:節氣和祭祀。

清明介乎春分、穀雨之間,氣溫乍暖還寒,最將難歇,尤其是在北方建都的王朝,這時候料峭的寒風依舊兇猛,所以保養、養生尤為重要,若稍有放鬆,很容易風寒感冒。

因為寒食和清明至宋代才完全合流,所以我們還得分別說一下宋以前的寒食和清明。

二、宋以前寒食節的食物

宋以前的寒食節大家都吃什麼?因為寒食節不能生火做飯,所以人們一般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各種能冷吃的食物,儲存起來,慢慢吃。而準備食物那天就被稱為「熟炊」,這些食物需要一家人吃到清明那天,所以對沒冰箱的古人來說,防腐耐儲存的食物顯得格外重要。

在寒食節,主食一般是糯米粥、麥子粥、杏仁酪;佐餐的食物比較單調,因為古代調味品不多,民間只能用鹽、醋、醬油涼拌蔬菜,條件好的還能提前煮幾個雞蛋、吃點糖稀。這些東西口味都比較清淡,不油膩,不需生火加熱就可以吃,完全符合「寒食」這一概念。

用糖稀做的糖畫

我國南北方差異大,飲食也大不相同。北方人在寒食節還會準備棗餅、麥糕;南方人則吃青團、糯米糖藕。

宋代的錢易在小說《南部新書》裡談到唐代長安的寒食習俗:每年寒食,長安人都吃米粥、湯餅,佐以雞肉。粥是可以涼吃的,宋代範仲淹吃涼粥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湯餅就是現在西北人吃的面片,這東西涼吃不成一坨了?雞肉嘛,北方人倒是可以涼吃雞肉凍。

棗餅

這些食物都是寒食節的常見飲食,其實寒食節那天,還要吃這個節日特有的食物,就像大年初一必須吃餃子,中秋節必須是月餅一樣。那寒食節的特有食物是什麼呢?答案是「寒具」。

北魏的時候稱作「細環餅」,吃起來「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明代的時候叫「捻頭」。不管是細環餅,還是捻頭,其實就是源於山西臨汾的油炸饊子。劉禹錫不是還做過一首《寒具詩》嗎,「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正好說明了油炸饊子的做法,現在的饊子一般都當作零食吃。

饊子

三、宋以前清明節的食物

雖然清明節氣溫還是不高,但是對於憋了整整一冬的古人來說,清明無疑是個適合遊玩踏春的好時節。東晉的時候,王羲之和謝安等41個朋友,就曾在「暮春之初」,在今天浙江紹興的蘭亭聚會,清明就在仲春、暮春之交,看起來王羲之等人就是以「修禊事」之名一起來踏春遊玩的。

踏春

遊玩就得有盒飯便當啊,吃什麼便當才是遊玩看景的樂趣。

北方人粗狂,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喝酒這不就是清明當天的一項活動嗎?唐代的時候,「至清明,賜宰臣以下酴醾酒」, 清明當天皇帝給大臣賜美酒,也是一種節日福利。

江南人細膩,把春天第一次吃糰子叫「嘗春」,清明用糰子祭祖也是一項江南風俗,糰子除了祭祀用,當然也是江南人的美食,方面攜帶又軟糯可口的糰子自然成了便當美食的不二之選。

青團

南方人還愛吃螺螄,民間有「清明螺,肥似鵝」的說法,可見清明前後的螺螄是最肥美的。愛吃的南方人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抓捕清明前後的螺螄,洗淨之後,除去尾部,用蔥、姜、辣椒等作料下水煮熟,一盤原味螺螄就好了,喜歡重口的還有醬爆螺螄!

醬爆螺螄

四、宋文化下的清明美食

宋代,寒食、清明完全合流,宋代文化大盛,人民更加自由,飲食也更加豐富。《東京夢華錄》中說,到清明那天,街頭、廟會就有賣稠餳、米糕、麥飯和奶酪的;《武林舊事》中還說:清明節那天,朝廷組織的官方祭祀結束後,皇帝會將祭品分賜給大臣表示慰問,賜品中就有稠餳、米糕。在諸多清明食物中,被宋人吟唱最多的還是粥和麥飯。

宋代汴京街市

粥餳,又稱「寒食粥」,是過去寒食節普遍的飲食之一,熬出鍋的粥加杏仁碎和糖,舊時又稱為「杏仁酪」。許慎《說文解字》中說「餳,飴者也」,飴就是糖飴,蘇轍在《寒食二首》中說「餳留孫女尚分甘」,都能說明粥是甜的。

粥餳

杏粥,就是杏仁粥。和粥餳不同,是不加糖的,而且杏仁是放進鍋裡跟米一起熬煮的。從兩晉時期,人們就在三天的寒食節吃醴酪,醴酪就是將杏仁搗碎,摻米麥一起熬的粥;到了唐代,也在清明節喝杏粥。這種習俗到了宋代寒食、清明合流之時,被宋人傳承了下來,陳仲諤在《送新茶李聖喻郎中》詩裡說的「打成寒食杏花餳」,就是清明喝杏粥。

杏仁粥

麥飯,說是飯,其實更像油茶麵,當時也稱「焦面」,是將大麥、小麥混合後炒熟,進而磨成粉,吃的時候用水衝調,或加紅糖、蜂蜜拌著吃。至於不用水,真要幹吃,估計肯定噎著。方嶽《上冢》裡說的「一杯麥飯灑悲辛」,就是吃麥飯。

類似於麥飯的油茶麵

參考文獻

童菲:《宋代節序詩詞中的飲食文化》,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益康:《清明節前後的飲食》《汙染防治技術》2014年第4期。

李巍:《試論清明飲食習俗》《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責編:劉瀚潞]

[來源:浩然文史、鳳凰網讀書]

相關焦點

  • 清明美食不僅僅有青團,來看看古人多會吃
    1、青團寒食中最有名的當屬青團,因為清明時節,艾草茂盛,而且有獨特的香氣。聰明能吃的古人便把艾草和糯米混合,製成了鼎鼎大名的青團。其香甜的味道比較貼近南方人的口味,所以南方人吃得多一些。2、子推饃子推饃在山西一帶是清明的主打,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子推饃便因此而得名。
  • 清明時節,吳地有吃「青白糰子」習俗
    老人們收到清明禮物——青白糰子。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泰伯「三讓天下」美德清明時節,吳地一直有吃「青白糰子」的習俗。原來,鴻山敬老院食堂向每位入住老人供應了清明特色食品——青白糰子,共發放了300餘只。記者了解到,在無錫梅村和鴻山一帶,當地人還專門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吳地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青糰子的青顏色是用青麥葉打成的青汁。」
  • 清明各地特色飲食多,你的家鄉吃什麼?
    今日清明,又稱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除了踏青、掃墓、寒食、插柳等習俗,各地也有帶有地方特色的飲食習俗,比如上海的「青團」、四川的「歡喜團」、陝北的「捏花饃」等。在你的家鄉,清明又有什麼特色食物呢?
  • 清明時節到,高翥用一首清明日對酒將清明祭祀的內涵說得白白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一首關於清明活動情景的家喻戶曉的古詩,那麼今年的清明節只差幾天就到了,那我們就來聊一聊清明的事情。清明時節是我們來緬懷先祖的時間,用於表達對先祖離去的懷念,用於表達對先祖崇高的品德尚行,進行瞻仰學習。
  • 「佳節清明桃李笑」,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從何而來?
    這是一首中國一直傳唱千年歌謠,它按順序用中國古歷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以方便人們記憶,而2020年即將來臨的下一個節氣,便是節氣歌中的「清」字,即為「清明」。《歲時百問》中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由此可見,清明正是萬物「吐故納新」的好時節,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 清明時節石柱這些時令美食不要錯過了
    唯有美食和假期不可辜負,當清明假期碰上時令美食,一個字「吃」。送你一份地道的石柱「清明時令美食攻略」,滿滿的春天味道!01清明粑讓人看了就直流口水的清明粑,素來是石柱人在清明時節必吃的美食之一。如今,各個超市,菜市場已經大量銷售,上鍋蒸後,軟軟糯糯,不過我更喜歡二次加工,放上熱油,煎至兩面金黃,筋道又香甜,沁人心脾。
  • 清明各地必吃的五大傳統美食,你吃過哪幾個?
    吃蘿蔔,吃菠蘿,我是什麼都吃的小蘿蔔。吃了這麼多東西最不能錯過的是什麼呢?說到清明的傳統美食,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但其實在全國各地對清明傳統美食的習俗都不太相同。今天讓我帶你來看看吧hello,大家好我是小蘿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泰腐劇《清明時節愛上我》:Singto和Ohm陳炳林組CP啦
    泰腐劇《清明時節愛上我》:Singto和Ohm陳炳林組CP啦點擊播放 GIF 0.0M清明時節愛上我所以,他們都那麼甜了,求這部劇別虐啊作為資深的泰腐粉對這部劇的期待蠻大的畢竟主題真的挺不錯的兩位主演的演技也還可以但是……我總是會出戲哈哈哈,可能他倆之間的角色太深入人心了希望這部劇能打破之前給大家的固定形象話說泰國拍劇真的也蠻硬核的連墳墓都是實地拍攝
  • 清明上河圖放大幾倍後,出現外賣小哥,網友:古人比你想像的會玩
    提起《清明上河圖》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傳世名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唯一一件存世珍品,是一幅獨一無二的絕世寶作。這幅畫卷長5米多,裡面有著龐大的人物、動物、植物和建築,是北宋年間的社會縮影,場面非常熱鬧,具有非常高的社會研究價值。
  • 清時節放風箏,讓風箏帶走一切「晦氣」,怎樣讓風箏飛得更高?
    清明放風箏是我國古代流行的習俗。每逢清明時節,古人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源於古代的巫術。
  •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年年歲歲皆有清明,你清明了多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4月初的清明時節,正是春雨連綿的時候。在這個有雨的清明時節,如果撐著傘到街上去,會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推著小車賣東西的小販。不過這時候,街上大多是各式各樣的、包著紅紙的黃色紙錢和大疊大疊的冥幣——即使價格再貴,也會有很多人去買。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品讀唐代杜牧《清明》,了解清明節
    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唐代杜牧《清明》,了解清明節。清明節這天,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陽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關注觀光君,更多精彩等待您......
  • 萬年曆順歷:《節氣說丨清明》
    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同時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根據靈機文化旗下專業黃曆順歷提供「精準到秒」的曆法大數據,今年春分節氣的準確時間為4月5日04時12分,由艾茸中醫和順歷聯合提供專業指導的《節氣說》兩分鐘節氣動畫本日全新上線,艾茸中醫郭強中博士表示,清明時節戶外春光最濃,大自然生機勃勃,最適合郊遊踏青,親近自然。
  • 桃紅柳綠正當時,清明踏青慎寒食
    古時清明節又叫踏青節,這時的氣候清爽溫暖,雨水充足,所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流傳下來。清明前後,楊柳類的植物開始逐漸變綠,冒出新嫩的枝葉,而其他的萬物也開始明顯的生長。桃花開,柳葉綠,再加上偶爾的小雨怡情,清明正是外出踏青賞花的好時節。  相比之前的儘量不要外出,現在我們可以趁著春色漸濃的時候,錯峰出門賞賞好風景了。
  • 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時間:2020-04-04 18: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而盛大的春祭節日,同時也是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 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句詩描繪出一番意象,也給清明這個傳統節日設定了祭奠故人的悲情基調。不過,事實上,在古人眼裡,清明並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悵裹挾,「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朝吳惟信這首《蘇堤清明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什麼意思?第三種說法最具說服力
    《清明上河圖》局部這就是宋徽宗時期,著名畫家張擇端繪畫的《清明上河圖》。畫作名字中的「清明」是何意?眾說紛紜,現在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清明說」。持這種說法者,認為圖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宋朝都城的居民們進行掃墓、踏青、探親等各種活動。比如說宋徽宗在畫卷上題了首詩,有一句「如在上河春」,表明描繪的是清明時節的景色;上河就是上墳的意思;圖中有小孩在放風箏,在踏青。這些反映的都是春天的事情,還有學者肯定地認為這就是畫了「清明節」這一天。
  • 清明是傳統祭掃節,又是採茶季,古人用茶祭祀的故事,您聽過幾個
    清明是傳統祭掃節,又是採茶季,古人用茶祭祀的故事,您聽過幾個明代著名的「藥聖」李時珍,在他著作的《本草綱目》一書中,談到茶葉的「茶」字時,稱其「或從草部、或從木部,或兩者並從,同寫作『荼』」。李時珍認為,茶葉性苦而寒,屬陰中之陰(老陰)、最能降火氣。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主治瘻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
  •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美食饞死人。關於清明小食你知道多少?
    清明到來時,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清明美食習俗更是有其獨特的風味與特色。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1.青糰子清明時節,在江南一帶,每到清明節,幾乎家家都做青團,一為開胃嘗鮮,二為祭祖上供。青團是用「漿麥草」的汁液,拌以糯米粉和勻做成的。
  • 穀雨是什麼意思 節氣中穀雨的3層含義與美好寓意祝願
    「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4月20日11時13分迎來「穀雨」節氣。此時節,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正是萬物生長的最佳時節。換句話說,這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因為在穀雨時節雨水會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穀雨前後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穀雨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古人曾有「雨生百穀」之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