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記載:五祖弘忍召喚門人,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禪詩形之有物,只是拘泥於「淨「,恰恰因為太執著於」淨「,反而遠離了真正的」淨「。
惠能的禪詩意境深遠,看似虛無縹緲,正因為他不拘泥於「淨「,反而達到了」淨「的境界。
惠能的禪詩更勝一籌,於是成為六祖。
後世也皆以此典故來津津樂道,宣揚六祖慧能的智慧,神秀禪師只不過是個陪襯,難免被人非議「境界不夠「,而其詩作也成了失敗的案例。暫且不說如果沒有神秀的禪詩作引,惠能的詩也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根之木「,也就不可能有他傳頌於今的禪詩出現。
只說神秀詩中的境界,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夠達到?
慧能之詩虛無飄渺,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無物,四大皆空,何必苦苦追尋,自取煩惱。此等境界非我輩所能仰望,反觀神秀之詩,更接地氣,也是我等塵世之中修身養性的最好指引。
1.身是菩提樹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的身體和所在的滾滾紅塵就是我們此生修行的道場,無論任何人,都離不開生養我們的大自然,離不開這個人類組成社會。我們的肉身更是承載這一切的基礎,也是我們存在的具體表現,如果沒有了肉身,一切皆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我們的頭腦,更是賦予了我們想像的翅膀,是承載我們一切記憶,思想的源泉所在。
2.心如明鏡臺
古代,坐禪之處,多懸明鏡,藉以返照內心,以助僧人修行。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無比莊嚴的古剎,松柏儼然,暮鼓或晨鐘聲裡,眾僧在寬闊的禪堂席地而坐,四周明鏡高懸,香菸繚繞,木魚嘟嘟,經聲繞耳。
我們的內心就是我們的鏡臺,它會照耀出我們內心一切的自私,一切的貪婪,一切的傲慢,一切的冷漠。
我們的心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在人間的一切所作所為,所有的思想動態,都會在鏡中展現,根本就無從逃脫。
3.時時勤拂拭
我們在這個繁華的塵世之中,確實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時時刻刻幹擾著我們的內心,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應該時時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看都有哪些得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堅守住自己內心深處做人的底線。
4.勿使惹塵埃
在自然界,任何物體,如果你不經常打掃,就會落上一層厚厚的塵埃。我們的內心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這個花花世界,所有的貪婪自私等等,都是有毒的塵埃,我們要時時拂拭,不要讓它佔據玷汙了我們的內心。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堅守自己的初心,堅守內心的那一份真善美,不要被塵世所羈絆所誘導,從而誤入歧途,走上不歸的邪路。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菩提莫問出處,智慧在於頓悟。如果我們能夠達到神秀禪師詩中的境界,也算是功德圓滿, 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