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莫問出處 智慧在於頓悟(深度好文)

2021-01-09 詩歌小說勵志雜談

《壇經》記載:五祖弘忍召喚門人,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禪詩形之有物,只是拘泥於「淨「,恰恰因為太執著於」淨「,反而遠離了真正的」淨「。

惠能的禪詩意境深遠,看似虛無縹緲,正因為他不拘泥於「淨「,反而達到了」淨「的境界。

惠能的禪詩更勝一籌,於是成為六祖。

後世也皆以此典故來津津樂道,宣揚六祖慧能的智慧,神秀禪師只不過是個陪襯,難免被人非議「境界不夠「,而其詩作也成了失敗的案例。暫且不說如果沒有神秀的禪詩作引,惠能的詩也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根之木「,也就不可能有他傳頌於今的禪詩出現。

只說神秀詩中的境界,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夠達到?

慧能之詩虛無飄渺,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無物,四大皆空,何必苦苦追尋,自取煩惱。此等境界非我輩所能仰望,反觀神秀之詩,更接地氣,也是我等塵世之中修身養性的最好指引。

1.身是菩提樹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的身體和所在的滾滾紅塵就是我們此生修行的道場,無論任何人,都離不開生養我們的大自然,離不開這個人類組成社會。我們的肉身更是承載這一切的基礎,也是我們存在的具體表現,如果沒有了肉身,一切皆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我們的頭腦,更是賦予了我們想像的翅膀,是承載我們一切記憶,思想的源泉所在。

2.心如明鏡臺

古代,坐禪之處,多懸明鏡,藉以返照內心,以助僧人修行。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無比莊嚴的古剎,松柏儼然,暮鼓或晨鐘聲裡,眾僧在寬闊的禪堂席地而坐,四周明鏡高懸,香菸繚繞,木魚嘟嘟,經聲繞耳。

我們的內心就是我們的鏡臺,它會照耀出我們內心一切的自私,一切的貪婪,一切的傲慢,一切的冷漠。

我們的心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在人間的一切所作所為,所有的思想動態,都會在鏡中展現,根本就無從逃脫。

3.時時勤拂拭

我們在這個繁華的塵世之中,確實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時時刻刻幹擾著我們的內心,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應該時時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看都有哪些得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堅守住自己內心深處做人的底線。

4.勿使惹塵埃

在自然界,任何物體,如果你不經常打掃,就會落上一層厚厚的塵埃。我們的內心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這個花花世界,所有的貪婪自私等等,都是有毒的塵埃,我們要時時拂拭,不要讓它佔據玷汙了我們的內心。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堅守自己的初心,堅守內心的那一份真善美,不要被塵世所羈絆所誘導,從而誤入歧途,走上不歸的邪路。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菩提莫問出處,智慧在於頓悟。如果我們能夠達到神秀禪師詩中的境界,也算是功德圓滿, 不枉此生了。

相關焦點

  • 生活當中凡是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深度好文)
    此語一出,很多人大惑不解:倪萍主持的那麼好,受到那麼多觀眾的歡迎,她為什麼還不滿足呢?而倪萍表示,現在的新節目已經不適合她了,幾百件旗袍一件都穿不上了,與其勉強繼續下去,不如找到更適合自己現在能做的工作。倪萍離開主持行業選擇了電影和電視劇,事實上,她也非常有當演員的天賦。倪萍真誠的表演加上精湛的演技同樣徵服了熱愛她的觀眾。
  • 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句句都是人生智慧(深度好文)
    這樣的簡單和純淨,讓人敬仰;有的人云山霧罩,看起來很複雜,很有深度,其實,這種深度,並不是靈魂的深度,而是城府太深。這種複雜,是險惡人性的交錯,而不是曼妙智慧的疊加。簡單,最美!6. 人生的際遇,請,未必會來;躲,未必能免。心態放平,要來的正確面對,失去的淡然想開。人生的坎坷,大多因為自己不肯轉彎或者總是逃避。坎坷如疾病,藥方固然重要,早防早治比什麼方子都強。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1、「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惠能大師頓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時,他就明白了「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能生萬物」。
  • 聰明人,不合群(深度好文)
    文/逍遙子 老子道德經(ID:LZDDJ-1)古人說:「夫唯大雅,卓爾不群。」世間萬有,芸芸眾生,本來就是流俗者眾,仁者為稀。超凡脫俗,必要有出於紅塵的智慧;行高於眾,就要接受遺世獨立的孤獨。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不合群,真正不合群的,都是聰明人。
  • 陳劍暉:散文的詩性智慧在於「詩」與「智」的融合
    比如散文的中國詩性智慧問題,就不太提及。挖掘和闡發散文的中國詩性智慧,以及這種詩性智慧的傳承與創造性轉化,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路徑。「詩性智慧」是義大利哲學家維柯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原始人生活在思維的昏暗與混沌之中,生來就對事物無知,也沒有邏輯推理的能力,但他們「渾身是強烈的感覺力和廣闊的想像力」,這使他們創造出了人類童年的詩篇。
  • 執念驅動醞釀,放鬆靜待頓悟
    頓悟也是一樣,直奔頓悟而來,越是執著越是悟不了,而當你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後再朝著反方向走,放鬆迂迴一下,反而會頓悟。 人生短短幾十年,容不得你在這個領域試試,在那個領域試試,早日覺醒,不忘初心,就可以積累更多與你的初心相關聯的智慧。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過的橋都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過的鹽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這些說的是老人知識經驗積累的多,這是成為大咖的必備條件。
  • 真正的智慧在於隱藏,真正的才華在於沉默
    真正的智慧在於隱藏,真正的才華在於沉默。做人也一樣,我們不需要過多表面的虛榮與浮華,一天到晚把自己的功勞掛在嘴上的人,是淺薄、虛浮的人,因為他們必須靠整天向別人提醒自己以往的功勞才能讓人們想起他的價值。學會閉上自己的嘴,踏實地做自己的事情,別人自然會發現你,你的價值並不會因暫時不被人發現而泯滅。
  • 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什麼意思 問靈十三載含義原句出處
    這邊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含義及原句出處。  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原句出處  這句話出自小說《魔道祖師》,現在被拍成了電視劇叫做《陳情令》。  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什麼意思  小說中藍忘機魏無羨被陷害跳崖,十六年後捲土重來,這十六年了,藍忘機先是為魏無羨受了33道戒鞭,受戒鞭就過去了3年,之後這一等就是十三年,每天用藍氏家族的問靈技法來打探魏無羨的下落,這一堅持就是十三年的光景。一生一世只守一人,這一等就是13年。
  • 三問自己,問到心酸!(好文)
    此圖片來源於百度圖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問自己:活得疲憊嗎,怨誰?                                                                         怨自己。
  • 智慧農業的具體體現在於智慧農業的持續科技含量提升
    智慧農業的具體體現在於智慧農業的持續科技含量提升等等,根據農業生產規劃設計定製化的農業解決方案等等,做智慧農業一定要根據所在省市的農業政策,平均收益等等來制定合理的農業目標,是一個好的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現在還是機會大,好好把握!
  • 活著的層次(深度好文)
    這些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混一天是一天,活一天賺一天,今天不問明天事;他們苟延殘喘,沒心沒肺,什麼都不關心,什麼都無謂。 這些人往往自詡為「新潮」「前衛」「與世界接軌」,他們之中有些人極其容易淪為生事的根源,家庭的拖累,社會的渣滓。
  • 深度好文: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
    大家好,我是小編情感撩撩妹,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好文章」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做人不能太較真,但做事一定要認真。個認真的人,做事必定精益求精,他會想盡辦法把事做到到最好。這樣的人,都都有一種不怕艱難、敢於進取的品質。而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程度,也正表現了一個人認真負責的優秀品格。
  • 初見驚豔,再見依然(深度好文)
    但也許就在回眸的剎那,於流年光影裡,恍然頓悟。任何執我,都是煩惱,唯有放下,方能自在。讓夜停止清唱,只留下淡淡的剪影,是否我的惆悵,會隨著夜的靜止而寧靜。讓回憶停止漫延,只留下淺淺的餘溫,是否我的思念,會隨著記憶的終止而停歇。執手,回眸。世事幾度沙丘。不想。菩提空許,不要,鑄心如鐵。彼岸花開,荼蘼一世。此岸守望,相思如雪。 時光零落的流年,我慘白容顏裡刻畫了你一世的溫柔。
  • 成就你一生的八種好心態(深度好文)
    作家狄更斯說:「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愚笨還是聰慧,也不在富有還是貧窮,而在於心態的不同。你有什麼心態,就有什麼命!心態,是你人生最好的本錢,想要過好這一生,離不開好心態。以下就分享成就你一生的八種好心態,看看你具備幾種?
  • 人活著,別缺德(深度好文)
    文|凌小麥人活著,別缺德,萬事有輪迴,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回到你身上!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是善心,修的是德行。你若德行高尚,禍會遠離,你若作惡禍,福會遠離。人活著,別缺德。要知道世間福禍皆有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聖人與常人最大的差距不在於智慧,而在於……
    王陽明改過,簡單二字,重若千斤!當人決定改過時,相當於糾正陷入歧途的「命運」,非有大無畏的智慧不可。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對戰時,越王勾踐犯了一個很大的過錯,就是他沒有聽範蠡的勸諫,主動出兵,導致被俘成囚。在三年俘虜生涯中,勾踐反思自己的錯誤,忍辱負重以獲得吳王夫差的信任。
  • 家道(深度好文)
    家裡有問題,老人應生慚愧心:是我老人沒做好,有缺德之處,沒把家人教育好。6.家裡不管誰有錯,不管發生什麼災難和是非,都不外揚家醜。7. 不造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要擔當是非,不怕是非。8. 一家是否發達,子孫是否興旺,與堂上老人有無善根福德直接有關。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災殃,家道不興,香火衰敗。
  • 佛教:能修好「四禪八定」的人,就能明心頓悟!
    佛教:能修好「四禪八定」,就能明心頓悟!所謂的禪定,即是對意根的降伏程度,意根少攀緣或不攀緣,禪定才能出現。從智慧入手,也能修出禪定,心裡懂得周遭的六塵虛妄,自我的見聞覺知虛妄,思想念頭虛妄,感受虛妄,懂得一切法都虛妄,內心的攀緣就少了。
  • 不吃套路,也從不招惹是非的三大星座,智慧無雙,別人無法駕馭
    2020-12-15 08:55:05 來源: 劉嫂幫生活 舉報   開篇之前,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
  • 「不要」對自己做的10件事(深度好文)
    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今天收到了百家號轉正的消息,很是激動和開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陪伴。好啦言歸正傳,開始更文。今天的文章依然可以作為寫作幹活呢,建議收藏碼住,也可以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周國平先生曾言: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和錯的人糾纏,只會把你拖入汙濁的泥淖。不要與爛人爛事糾纏,因為你的好時光值得浪費在一切美好的事情上。畢竟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卑劣地度過,就太長了。不知原諒什麼,是因為誠覺世事皆可原諒。2. 終身都要學習,不要止步不前。止步不前就是最大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