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範雎真如司馬遷所說的小人也?

2021-01-09 心事我瞭然

關於範雎,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吃飯的恩德必須回報,範雎之怨也必須報」無論如何,範雎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後人來評價範雎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這樣的評價對範雎不公平。事實上,範雎是一個偉大的人,作為秦國的丞相,他對秦國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範雎,遊說諸侯王,留在魏王身邊,他的家庭一貧如洗,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資源,後來擔任魏國大夫的門客。從太史公的語言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些關於範雎的情況。範雎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長大,早年在諸侯國中靠著一張嘴遊走。後來,他成了魏國大夫的門客,被懷疑在訪問齊國期間與齊國合作,差點被魏國魏國的魏王殺死。他在好朋友的幫助下逃跑了,最終潛入秦國,成為秦國的丞相。至於秦丞相,他繼承了秦孝公和商鞅的改革,繼承了秦王朝的繁榮,為嬴政和李斯橫掃六合,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他的生活並不局限於「遊說」一詞。

吃飯的恩德必須回報,範雎之怨也必須報。太史公前半部寫的是韓信,我們都知道,韓信在早年並沒有活得很好,生活極其貧困,甚至依靠漂母的救助,在成為漢朝名將後,他發誓要報答漂母。後來,韓信確實報答了這位不知名的漂母。後半句這個人在太史公眼裡是說的就是範雎,而範雎在他眼裡是一個小心眼的人。

然而,報復可能不是一個人心胸狹窄的表現,也不一定表明他沒有君主的氣度。範雎是個窮人,儘管他心中有軍事戰略和智慧,但由於家庭貧困、缺乏展示空間和進入仕途的途徑,他感到沮喪。他不得不在魏大夫的門下工作,並認為他有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但他沒想到這是他不幸的開始。

公元前283年,燕蔣率領燕、楚、魏、趙、韓五個國家的軍隊徵服了齊國首都,佔領了齊國的幾十座城。齊王逃跑了,被人所殺。然而,齊國的迅速崛起讓一些魏國無法安靜地坐著,擔心齊國國王會報復魏國,魏國國王利用這個機會拉攏齊國,於是派須賈去齊國,範雎做他的隨從。當範雎和須賈來到齊國時,齊王指責魏國反覆無常,並說第一任國王的死與魏國有很大關係,須賈不知道如何回答。在這種尷尬的情況下,站出來為齊國說話的人是範雎。他嚴厲地說:「齊王自傲,五個國家都是他的敵人,難道是魏國一個人嗎?」他的話並不長,但總結了齊國亡國的原因,他的話讓齊王啞口無言,也非常的欣賞範雎,給他十斤黃金和酒,但都被範雎拒絕了。

回到魏國後,須賈跟國相說了他的壞話,說範雎向齊國洩露了魏國的秘密。國相非常憤怒,派人去逮捕範雎並施以酷刑。最後,範雎被打得遍體鱗傷,看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險,他假裝死了,掉進了血泊中。看到範雎死了,國相命令他的僕人用蘆葦包裹他的身體,把他扔到廁所裡,,故意羞辱範雎,以告誡後人。瀕臨死亡的範雎懇求廁所管理員讓自己活下來,最後逃脫了。他藏在他的好朋友鄭安平的家裡,化名張祿。鄭安平改變了範雎的命運,他把範雎推薦給了王稽,王稽三言兩語就斷定範雎是個天才,於是兩人攜手向秦軍疾馳而去。

通過這種方式,範雎得以逃過災難,並最終成為秦丞相。範雎有仇必報可能不準確。他的屈辱不是一點,他不僅名譽受到侮辱,而且差點結束了生命。儘管範雎對須賈的行為進行了報復,範雎只要求他當眾跪在地上吃馬食。與他自己的痛苦相比,這要輕得多。

相關焦點

  • 郭德綱: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說起來「睚眥必報」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史記·范雎列傳》中司馬遷評論範雎:「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危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您注意到沒有,「睚眥之怨必報」前頭還有句「一飯之德必償」。這句「一飯之德必償」,郭德綱是當得起的。2004年,侯耀文力排眾議收郭德綱為徒。
  • 睚眥之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睚眥之怨,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近義詞有:睚眥之恨、睚眥之隙、睚眥之嫌,睚眥之怨是貶義成語,可作主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原文如下: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內慮孫夫人興變於肘腋之下。孝直為輔翼,遂翻飛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法使不得行其志也。」孫夫人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人皆仗劍侍立。先主每下車,心常凜凜。正勸先主還之。
  • 資治通鑑精讀|睚眥之怨必報,說的是誰
    在戰國時期的「舌辯之士」中,真正能建立「不世之功」且能夠善終的,大概只有範雎一人了。司馬遷在《史記》中,不僅肯定範雎是「賢者」,而且說他「垂功於天下」。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卻將範雎稱為是「傾危之士」。為什麼兩位史學大師對範雎的評價截然不同呢?這,還得從範雎的經歷談起。
  • 範雎:有恩必回,有仇必報
    範雎:有恩必回,有仇必報《史記》之《範雎蔡澤列傳》(第十九)中,司馬遷對範雎的評價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指的是範雎對須賈和魏齊兩個人的態度。一個有恩必回,一個有仇必報。範雎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人物,曾任秦國宰相,是秦國走向強盛的重要人物之一。又因其封地在應城,故稱其「應侯」。也叫範且,但有人往往把他誤作範睢。
  •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人,應該受尊敬
    據說韓信當年窮困的時候,有個老人在他餓得不行的時候給了他一碗飯,他告訴老人說你這碗飯的恩德我一定會報答的!後來韓信當了齊王,真的找到那位老人給了她千金。睚眥之怨必報:再小的仇怨也要報。睚眥,傳說是龍之九子的第二子,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有仇必報。有恩必償,有仇必報,恩怨分明。有人說這種性格太極端,太敏感又太心軟。還有人說這種人是真君子,不偽善,不軟弱。
  • 一隻神獸一個故事|睚yá眥zì必報
    秦昭王信任範雎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範雎毒打了一頓,範雎裝死,才得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裡,改名張祿,慢慢養傷。接著,他又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係,偷偷到了秦國。
  • 範睢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嗎?
    睚眥必報,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的「範雎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危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指發怒時瞪眼睛看別人。所以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再小的仇也要報。那範睢真是這樣的人嗎?按照《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的記載,範睢是魏國人,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那當了門客。 跟隨須賈出使齊國時,因為據理力爭,被齊國國君齊襄王賞識,須賈非常惱火,認為是範睢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國,所以回到魏國後,就把這事告訴了魏國的國相魏齊,魏齊非常生氣:使舍人笞擊睢,折脅摺齒。睢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
  • 滴水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你認可大秦帝國丞相範睢的做法嗎?
    所以只能先侍奉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須賈接受魏昭王的命令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範睢有舌辯之才,乃使人賜給範睢金十斤及酒肉,範睢沒有接受,但是他的主人須賈聽說之後,以為範睢向齊國出賣了魏國的機密,歸國之後向魏國丞相魏齊(屬於魏國公族)報告,魏齊一聽大怒,命令舍人毆打範睢,打斷了他的牙齒和肋骨,範睢於是裝死,兩個人發現他死了,於是用破竹蓆子卷著範睢的「屍體」扔進廁所裡,不僅如此大宴賓客之後,喝多的人還衝著範睢的「屍體」小解,所以說《
  • 範雎:在魏國被人撒尿,逃秦國做到宰相
    他戲耍小人須賈;他逼死仇人魏齊;他輔佐恩人秦王;成為一代名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範雎!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謀略家。他出於嫉妒,便向魏國的宰相魏齊,誣陷範雎,說他被齊襄王收買,想裡通外國。魏齊不明就裡,一聽大怒,當即就把範雎抓來,將其打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然後還不解恨,又命人將其仍在廁所裡,然後命令在場的所有官員,輪番往範雎身上撒尿,用以侮辱他,並警示恐嚇其他官員。範雎自知難逃一死,便屏住呼吸,裝死。
  • 有仇不報非君子,範睢是真小人還是真君子?睚眥必報或是以怨報怨
    但後人評價他為人僅有四個字「睚眥必報」,認為範睢是真小人,固以此嘲諷範睢。實際上,範睢是真小人或者真君子,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不妨各讀者自行判斷,我在此依據範睢前半生遭遇留下我的想法。《史書》載:「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由於範睢出身布衣,沒有辦法籌集足夠的活動資金,便從事於魏大夫須賈門下。
  • 「睚眥必報」的就是小人嗎?他報仇從來不打折!太解氣了!
    魏齊讓門客們往範雎身上撒尿,以震懾眾人。範雎死裡逃生後化名張祿,歷經艱險逃到秦國。他提出「遠交近攻」等多項國策,被秦昭襄王拜為丞相。範雎用自身才華讓秦國變得更強大,讓宿仇魏國日漸緊張起來。魏齊聽說秦國丞相是魏人,便讓須賈去套套交情,緩和兩國關係。範雎聽說須賈來到秦國,便穿了一身破衣服去客棧見他。
  • 範雎告訴你:睚眥必報才是極致人生
    須賈知道後,覺得是範雎收了齊國的賄賂,要出賣魏國。他非常生氣,狠狠地訓斥了範雎一頓,然後把黃金給退回去了。回到魏國後,須賈把這件事報告給了相國魏齊。魏齊大怒,派人抓住範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頓毒打。範雎越解釋,就打得越狠。範雎的肋骨被打斷,牙齒被打掉,大叫一聲昏死過去。魏齊以為他真的死了,就用蓆子一卷,扔在了野外。範雎只是裝死。他死裡逃生,撿回一條命。
  • 封神演義: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難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創?
    在這個過程中,姬昌沒有閒著,寫下了一步千古奇書,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但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說起周易,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而且,還能聯想到諸多詞條,比如:佔卜、八卦、陰陽、太極、道家等等。實際上,這些聯想有一部分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