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範雎,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吃飯的恩德必須回報,範雎之怨也必須報」無論如何,範雎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後人來評價範雎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這樣的評價對範雎不公平。事實上,範雎是一個偉大的人,作為秦國的丞相,他對秦國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範雎,遊說諸侯王,留在魏王身邊,他的家庭一貧如洗,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資源,後來擔任魏國大夫的門客。從太史公的語言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些關於範雎的情況。範雎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長大,早年在諸侯國中靠著一張嘴遊走。後來,他成了魏國大夫的門客,被懷疑在訪問齊國期間與齊國合作,差點被魏國魏國的魏王殺死。他在好朋友的幫助下逃跑了,最終潛入秦國,成為秦國的丞相。至於秦丞相,他繼承了秦孝公和商鞅的改革,繼承了秦王朝的繁榮,為嬴政和李斯橫掃六合,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他的生活並不局限於「遊說」一詞。
吃飯的恩德必須回報,範雎之怨也必須報。太史公前半部寫的是韓信,我們都知道,韓信在早年並沒有活得很好,生活極其貧困,甚至依靠漂母的救助,在成為漢朝名將後,他發誓要報答漂母。後來,韓信確實報答了這位不知名的漂母。後半句這個人在太史公眼裡是說的就是範雎,而範雎在他眼裡是一個小心眼的人。
然而,報復可能不是一個人心胸狹窄的表現,也不一定表明他沒有君主的氣度。範雎是個窮人,儘管他心中有軍事戰略和智慧,但由於家庭貧困、缺乏展示空間和進入仕途的途徑,他感到沮喪。他不得不在魏大夫的門下工作,並認為他有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但他沒想到這是他不幸的開始。
公元前283年,燕蔣率領燕、楚、魏、趙、韓五個國家的軍隊徵服了齊國首都,佔領了齊國的幾十座城。齊王逃跑了,被人所殺。然而,齊國的迅速崛起讓一些魏國無法安靜地坐著,擔心齊國國王會報復魏國,魏國國王利用這個機會拉攏齊國,於是派須賈去齊國,範雎做他的隨從。當範雎和須賈來到齊國時,齊王指責魏國反覆無常,並說第一任國王的死與魏國有很大關係,須賈不知道如何回答。在這種尷尬的情況下,站出來為齊國說話的人是範雎。他嚴厲地說:「齊王自傲,五個國家都是他的敵人,難道是魏國一個人嗎?」他的話並不長,但總結了齊國亡國的原因,他的話讓齊王啞口無言,也非常的欣賞範雎,給他十斤黃金和酒,但都被範雎拒絕了。
回到魏國後,須賈跟國相說了他的壞話,說範雎向齊國洩露了魏國的秘密。國相非常憤怒,派人去逮捕範雎並施以酷刑。最後,範雎被打得遍體鱗傷,看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險,他假裝死了,掉進了血泊中。看到範雎死了,國相命令他的僕人用蘆葦包裹他的身體,把他扔到廁所裡,,故意羞辱範雎,以告誡後人。瀕臨死亡的範雎懇求廁所管理員讓自己活下來,最後逃脫了。他藏在他的好朋友鄭安平的家裡,化名張祿。鄭安平改變了範雎的命運,他把範雎推薦給了王稽,王稽三言兩語就斷定範雎是個天才,於是兩人攜手向秦軍疾馳而去。
通過這種方式,範雎得以逃過災難,並最終成為秦丞相。範雎有仇必報可能不準確。他的屈辱不是一點,他不僅名譽受到侮辱,而且差點結束了生命。儘管範雎對須賈的行為進行了報復,範雎只要求他當眾跪在地上吃馬食。與他自己的痛苦相比,這要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