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修,臺灣高雄人,生於1955年,曾經執教於福州諾誠培訓學校、愛子教育、德慧泉早教培訓學校、新華技術學校、兩岸國學院…等。現任中華華夏兩岸交流學會理事,中華經典研究學會講師,福州兩岸國學院國學講師。蔡老師從小深受家規、庭訓影響,為人純樸、正直,從事於國學研究、講授有二十多年經驗。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月正,雅、頌 各得其所。」
l 《詩經》按所配之樂曲,分成風、雅、頌三類。
風即各地方的民歌、民謠。包括了十五個諸候國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160篇。
雅是正聲雅樂月,是正統的宮廷樂月歌。雅分為大雅和小雅,一共105篇。大雅是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小雅則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
頌是祭祀樂月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讚頌神明,現存共40篇。
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詩經》共305篇。
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註: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
l 雅者,正也純正端美的音樂。所以端正天下也。
周室的四個帝都:周原.豐.鎬.洛陽,為政治之所自出,故以其音為正而稱雅焉。至周平王東遷,中央政教微弱,不能復雅,故降而稱風。風、雅皆以音言也風、雅都是針對音樂來說的。頌者,容也通過形容、描述來讚美祖宗聖德,以舞容言之也用舞蹈來展現、形容,讚美聖德。蓋風、雅但茲歌笙間風、雅只有琴笙歌唱,惟三頌商頌、周頌、魯頌始有舞容只有在歌頌祖先聖德的三頌中才有舞蹈,故稱頌。
l 孔子正樂月,兼有風、雅、頌,此不及風者本章中不談及風,舉雅、頌則風可知也。
※ 此時禮樂自諸侯出夫子未正樂之前,鄭國、衛國之迷音皆雜於其間,而雅、頌始亂,頗有謬亂不正,所以孔子正之。
※ 鄭玄曰:孔子返回魯國,在哀公十一年冬,是時,道衰樂月廢,孔子回魯乃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
蔡和修老師
l 太史公《樂月書》曰:「凡作樂月者,所以節制人之喜樂七情。君子以謙退為禮,減損為樂月用減損作為音樂,懼怕樂極生悲,樂月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各州各國互異,情習不同國情習俗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聲律調和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用來幫助政教施化。天子躬身坐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滌蕩邪穢百姓都能夠去除汙穢邪惡,斟酌飽滿考慮行為得當,精神充滿,以飾厥性百姓能以涵養,修飾德行。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雅、頌的音樂調和了,民俗就端正了。」
夫州異國殊,風也風俗互異。天子博採而協比以音律周王廣泛的採集並且調和音律,則俱曰雅、頌。音樂之雅、頌,果然以詩分乎?還是不以詩分乎?
l 又曰:「天子諸侯聽鍾磬未嘗離於庭古代天子、諸侯必須要聽鍾磬,所以鍾磬從來沒有離開過庭院,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眼前,所以養仁義、防淫佚也這就是因為要培養仁義,防止淫亂荒唐的方法。夫淫佚生於無禮,故聖人使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
由是言之,樂月之雅、頌,猶禮之威儀。威儀以養身,雅、頌以養心。聲應相保音樂之聲非常調和,細大不踰音節大小都不超越,顯得平舒。使人聽之而志意得廣,心氣和平者,皆雅、頌也。
l 《史記、孔子世家》言:「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乎韶、武、雅、頌之音。」
《漢書、禮樂志》云:「周衰,王官失業,雅、頌相錯謂聲律之錯雅、頌交互錯亂是指聲調音律的交錯,非謂篇章錯亂也,孔子論而定之謂定其聲律孔子端正雅、頌的聲律,非謂整齊其篇次也不是說孔子整理編排詩經的章節篇次。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雅是雅,頌是頌,雅、頌都得到正確的運用,放在相應的位置,所以說各得其所。」
l 淮南曰:「先王之製法也,因民之所欲,而為之節文者也先王製作禮節儀文,以制約百姓的行為。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禮,故男女有別。因共好音,而正雅、頌之聲,故風不流流俗流風習俗不致於平庸粗俗。關雎、葛覃、卷耳,正所謂節而不使流者也。然使以鄭聲弦之歌之假使用鄭國迷亂之淫音,依和著琴瑟的聲音來詠詩,則樂者淫喜樂的人將會過甚,哀者傷矣。」明乎此,而雅、頌之不系乎詩可知,得所之非整理其篇章。《雅》歸《雅》,《頌》歸《頌》,各歸其類亦可知。
l 《四書解義》曰:此章是孔子自敘正樂月之事也。蓋《詩》樂月所傳,皆聖王之製作,治道之精微,孔子述往聖以傳後世,此正樂月之功,匪淺顯矣。
l 《詩》之雅、頌,深含先王開基立業,定國安邦之精義,垂萬年而不朽,我們應該重視,恭而熟讀之。
14、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