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間,流傳著許多古代富有深意的俗語,到現在人們都還用這些話來教育自己下一代,身教大於大於言教,有的長輩用自身演繹了這些俗語。
有的話在我們聽來可能並不懂它的意思,有的甚至還相互矛盾,但這些俗語能夠跨越歷史長河並得到傳承,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價值意義,等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得不感嘆老祖宗們真有智慧。
古人云: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人不進廟:就是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進寺廟。 古時候的觀裡面非常亂,一個人趕路,晚上想在廟觀借宿,不良僧侶見錢財起歹心,容易遇害。另一種說法是以前的廟裡有較貴重的器皿,一個人進去有偷東西的嫌疑。
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人推下去的,為了避免這種誤會,就有了這種說法。
三人不抱樹:三個人一起抱樹,就跟三個和尚沒水喝一個道理,都有偷懶的嫌疑。另一種說法就是由於前面一個人看不清後面兩個人的動作,很容易被謀害,也是防範他人謀害的意思。
獨坐莫憑欄:一個人坐在高處容易想起悲傷地事情,導致想不開。
從這句話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有些俗語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有的即使放到現在來用也是很有道理的。
劈踩劈小頭,問路問老頭
別看劈柴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其中還是有很多講究的,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劈柴要從小頭開始,因為劈大頭會劈歪,甚至還有劈到自己的危險。
老人閱歷比較豐富,他知道的地方多,而且不容易出錯。其實在人生路上,老人也能給我們很多不錯的建議。
三天不練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三天不練習讀說,嘴巴就笨了,三年不做事情,手就笨了。對於我們掌握的東西要經常練,很多東西你久了不去碰它就容易生疏,就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