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語有: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的說法

2021-01-20 鵝小滿

在明間,流傳著許多古代富有深意的俗語,到現在人們都還用這些話來教育自己下一代,身教大於大於言教,有的長輩用自身演繹了這些俗語。

有的話在我們聽來可能並不懂它的意思,有的甚至還相互矛盾,但這些俗語能夠跨越歷史長河並得到傳承,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價值意義,等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得不感嘆老祖宗們真有智慧。

古人云: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人不進廟:就是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進寺廟。 古時候的觀裡面非常亂,一個人趕路,晚上想在廟觀借宿,不良僧侶見錢財起歹心,容易遇害。另一種說法是以前的廟裡有較貴重的器皿,一個人進去有偷東西的嫌疑。

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人推下去的,為了避免這種誤會,就有了這種說法。

三人不抱樹:三個人一起抱樹,就跟三個和尚沒水喝一個道理,都有偷懶的嫌疑。另一種說法就是由於前面一個人看不清後面兩個人的動作,很容易被謀害,也是防範他人謀害的意思。

獨坐莫憑欄:一個人坐在高處容易想起悲傷地事情,導致想不開。

從這句話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有些俗語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有的即使放到現在來用也是很有道理的。

劈踩劈小頭,問路問老頭

別看劈柴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其中還是有很多講究的,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劈柴要從小頭開始,因為劈大頭會劈歪,甚至還有劈到自己的危險。

老人閱歷比較豐富,他知道的地方多,而且不容易出錯。其實在人生路上,老人也能給我們很多不錯的建議。

三天不練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三天不練習讀說,嘴巴就笨了,三年不做事情,手就笨了。對於我們掌握的東西要經常練,很多東西你久了不去碰它就容易生疏,就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樣。

相關焦點

  •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已經家喻戶曉了,它來自於明代思想家洪應明的《菜根譚》,這句俗話的意思很明顯了,告誡人們,做人要心地善良,在不去害人的前提之下,也不能盲目的去相信別人,善良不是愚昧也不是蠢,而是有底線的。除此之外,類似的俗語,有「萬丈深溝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知人知面不知心」、「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一人不進廟人們對廟和道觀洞穴之類的東西比較敏感,這些通常都是鬼神所居住的和常光顧的地方,一個人進去尤其的沒有和尚的破廟,就會心生膽怯,害怕有什麼東西附在自己身上,所以說「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兩人不看井古人常說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但這是古代,在現代社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別是是將人推下去,就是水井都很少見,除非是在一些鄉下野村還有水井。再者說,現在科技探頭這麼發達,不會存在這樣的事情。所以說「二人不看井」。
  • 「一人不進寺,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啥意思,道盡人性醜惡
    這種俗語俗話儘管許多 淺顯易懂,但一些使我們絞盡腦汁難以了解透亮,古代人講「一人不進寺,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看起來樸實簡易,實際上蘊含深刻含義,道盡人的本性醜陋,遺憾十人九不知道。「一人不進寺」,古時候社會管理很差,而寺院一般都在偏僻的大山深處當中,不但人跡罕至,還經常出現猛獸及匪盜出現。許多 人覺得寺院是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祈願還願的地方,其實要不然。
  • 南京一女子將同伴推入水中溺亡: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有一句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意思是一人進廟,既易心生恐懼,又會引起偷拿香火錢之嫌疑;二人看井,一人不慎摔落,另一人難逃嫌疑;三人抱樹,勢必有一人會偷懶。近日,南京發生了一件事,更讓我們看出了老祖宗講這些老話其中的道理。
  • 古訓:「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什麼意思?
    在中國有句古訓,叫「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這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但是裡邊卻還有三個教訓。這三個教訓都引人深醒。一人不進廟,在我國古代,宗教一直是輔佐政治的良好洗腦武器。有很多朝代,都非常崇敬宗教,所以寺廟是當時社會比較神聖的地方。在這些寺廟裡,供奉著神像,甚至還有香客們添的一些香油,當然還有一些達官貴人所送來的珍貴物品。
  •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什麼意思?
    「一人不登高,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一俗語是由「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演變過來的。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一人不登高」是說一個人不要去登山或者高空作業。古語云「登高涉遠三分險」,假如一個人去登山,一旦發生意外沒人救助。
  • 農村老話說「寧住荒墳,不宿古廟」,到底有沒有道理?
    「寧住荒墳,不宿古廟」就是其中一句,以前不知道什麼意思,就問老人,經老人解惑之後,才幡然醒悟,原來這句話中還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這句話裡的道理!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按照字面意思上講,就是晚上露宿,寧願住在孤墳野地,也不願住在和尚寺廟!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貓來窮,狗來富」在民間很流行,這句話到底有什麼說道?
    在農村民間,有很多諺語非常有道理,而且這些諺語流傳至今,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幾句,看看你是否懂其中的道理?貓來窮,狗來富農村人養貓養狗是常事,但關於貓狗的諺語也不少。其中一句古話就一直在民間流傳,所謂的貓來窮,狗來富到底有啥說道呢?跟城市人養寵物不一樣,農村人在養貓狗的時候通常會散養,貓狗也並非被關在家裡,而貓狗走丟誤入別人家的情況也很常見。
  • 「寧在廟前蓋,不在廟後起」,廟後面住有啥忌諱?看完終於明白了
    中國農村地方很大,過去人口也不多,所以蓋房這個問題在過去實際上是沒有什麼規劃的。農民們看中了一個地方,只要沒有人跟他搶,就可以蓋在那裡。但是,農村人蓋房選哪裡都沒有問題,只有一個地方不會選,那就是廟的後面。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一般人們的住宅幾乎都是遠離寺廟、祠堂、墳場的。
  • 為何說「寧住廟前廟後、不住廟左廟右」
    民間流傳的一些俗語,有智慧也有不同的詮釋,更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就拿這廟(一般指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後來引申到祠堂、墳地等祭祀場所,更延展到後來傳入的教堂等宗教場所)前廟後廟左廟右建房的事就有好幾種說法,其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這事罷了。
  •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他們有何區別?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佛教起源於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考察,佛教最早源於印度,而我國的佛教也是從印度傳入的,正因如此,它的很多詞語的原意和現在的含義都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寺」和「廟」這兩個字,「寺」為什麼叫「寺」?「廟」又為什麼叫「廟」,他們之間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 為什麼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看看道教的婚姻觀就知道了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它的意思毀壞別人的婚姻罪孽很大,甚至比拆掉十座寺廟的行為還要惡劣。當然了這只是打了一個比方而已,對佛教和道教來說,寺廟裡塑造的神像經過開光以後,意味著把宇宙中無形的、具有無邊法力的真靈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無邊法力的靈性。
  • 民間為什麼有「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的說法
    中國歷史悠久,產生的民俗文化也數不勝數,其中就有「臘月不訂婚,正月不娶親」的說法。要知道,中國人對於婚喪嫁娶這類事情,一直都將其視為人生大事,為什麼在這兩個月就不能訂婚和娶親呢?其實這與中國人過年的習俗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著過年的習俗。
  • 燕子為什麼不進窮人家?是真有科學依據的,總算明白了!
    燕子為什麼不進窮人家?是真有科學依據的,總算明白了!燕子是一種益鳥,到了繁殖的季節,一些燕子會選擇在人們的屋簷下築巢,而在民間也流傳著燕子不進窮人家的說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真有科學依據的,總算明白了!
  • 古人趕路時寧願夜宿墳邊也不願進廟,有何奧妙?
    畢竟,墳墓即使是白天走過都讓人感到有些害怕,何況是在它的旁邊住上一晚,而寺廟不管是有人還是沒人,都至少能夠遮風擋雨,要是運氣好甚至還能住進客房,吃到齋飯,得到不錯的招待。其實,如果把這個問題交給古人來選,稍有經驗者就都會選擇住在墳邊。「住墳不住廟」的說法古已有之,其實,在這個或許讓人感到有些疑惑的答案中,蘊含著的是古人的經驗和智慧。
  • 古語說「人窮不串三種門」幾個意思?血緣維繫不了表面親戚
    每到過年時,平時為了生計四處奔波人們回到老家,親戚、鄰居、朋友們開始走動串門,說到親戚朋友間串門,古語有句話叫做「人窮不串三種門」,最近大家也在聊一個話題,就是「表面親戚」,那麼,為什麼說「人窮不串三種門」,表面親戚到底該不該維繫呢?臨近過年,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說法可能並不正確
    不論在哪個地方旅遊,基本都逃不過與教派有關的寺、廟、觀、庵。而大多數人都不是信徒,所以看過也就稀裡糊塗地過了,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還分不清這些地方吧?所以我們今天來聊聊寺、廟、觀、庵的區別。對人的崇敬則有「人皇」之說,而比「人皇」崇拜更早的則是對先祖的崇拜。不論歷經多少朝代的思想變革,我們對先祖的崇拜都是亙古不變的。而先祖崇拜的具體表現便是為祖輩建廟紀念,所以「廟」指的應該是祭祀的地方。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叫做祠堂,也叫作家廟。直到明清兩代,當朝皇帝也會組織建設家廟,不過他們稱呼那裡為太廟。
  • 丹江口上有一座江南名廟,自古尊崇,廟前有全國罕見的風景
    江蘇的城市個個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每個地方都有許多古樸的古鎮,還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是外界對江蘇最大的印象,在眾多的城市中,鎮江絕對算是一個比較無存在感的城市,雖然經濟總量在全省倒數,但這並不妨礙它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古蹟,比如季子廟就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 劉禪不願為諸葛亮修祠廟 為何成都有過7座武侯祠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但歷史總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朱椿等人改造了武侯祠,他們雖然滿意了,人民卻不滿意。  因此,儘管南郊的武侯祠被朱椿廢棄了,而武侯祠的稱謂猶存。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長期以來,雖然大門上仍然高懸著的是「漢昭烈廟」金字橫匾,人們卻習慣把這座君臣合祀廟籠統稱之為「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