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趕路時寧願夜宿墳邊也不願進廟,有何奧妙?

2021-01-09 讀否

如今發達的交通、先進的導航系統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讓人們能在出遠門前對自己的路線進行很好的規劃。而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時間不明、路線未知,如果對路線不是很熟悉,常常是走到天黑,結果發現身處荒郊野嶺,周圍看不到村落和人煙。

讓現在的人來做一道選擇題,即趕路到夜色降臨時只有荒墳和寺廟可去,相信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畢竟,墳墓即使是白天走過都讓人感到有些害怕,何況是在它的旁邊住上一晚,而寺廟不管是有人還是沒人,都至少能夠遮風擋雨,要是運氣好甚至還能住進客房,吃到齋飯,得到不錯的招待。其實,如果把這個問題交給古人來選,稍有經驗者就都會選擇住在墳邊。

「住墳不住廟」的說法古已有之,其實,在這個或許讓人感到有些疑惑的答案中,蘊含著的是古人的經驗和智慧。

以往如果是一座已經荒廢的古廟,那麼大概會有以下幾種可能出現:無人居住,被蛇蟲鼠蟻當作了巢穴。和天然的洞穴相比,人類用磚石泥土打造的寺廟無疑擁有更好的遮蔽風雨能力,也始終陰暗潮溼,適合躲藏,因此,像毒蛇、老鼠動物就會在破敗後居住其中。當然,住在野外同樣也可能遭遇蛇蟲鼠蟻的攻擊,但概率比起住在蛇蟲鼠蟻的宜居環境來說概率肯定會更低。而且,就算其中沒有野獸毒蟲,光是陰暗角落成群的蟲子也足夠讓人吐出前天的晚飯了。

其次,寺廟已被悍匪盜賊當作了接頭點或據點。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靠盜竊和劫掠為生的人,他們要麼無家可歸,於是把破廟修繕一番當作據點;要麼得手後為了防止被察覺真身,便先躲在破廟或把不義之財藏到古廟的隱秘之處,如牆體、佛像當中。

不管是上述哪種,不願意好好幹活,一心只想著偷搶的人自然絕非善類,如果住在了他們的地盤,那結果可想而知。退一步說,即使沒有盜匪,破廟也可能被乞丐無賴佔據,如果熟睡時丟掉錢財甚至遭遇不測,那就虧大了。

再來,沒有蛇蟲也沒有盜匪乞人,但是年久失修。如果是荒郊野外的一處破敗的小廟,那麼很可能其中已經積累了厚厚的塵埃和蛛網,而住在灰塵過多的密閉空間,很可能將粉塵吸入,輕則咳嗽,重則感染。相比之下,墳邊至少空氣是流通的。此外,長期沒人居住和修繕的廟宇如果太過殘破,那房屋結構就會十分脆弱,容易坍塌,住在其中也顯然是不安全的。

正所謂「久不住人之宅多住非人」,對於相信鬼神存在的人來說,失去神佛庇佑的破廟陰氣漸重,會吸引孤魂野鬼、妖魔精怪,比墳邊危險得多。舉個例子,《聊齋志異》當中的寧採臣就是借宿古寺被夜叉妖怪盯上的,只不過他運氣好才有了好結局,如果是普通人,那多半兇多吉少。

還有種可能,即寺廟還在運作,其中有僧人居住。有人會想,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住在有僧侶的寺廟就萬事大吉了。然而,古代其實有相當數量的僧人出家目的是為了躲避賦稅徭役,甚至是為了犯罪後隱姓埋名躲避搜查。這些人原本要麼遊手好閒,要麼作惡多端,居住在他們的地盤,很難說會不會被搶走財產、棄屍荒野。

再說說居住在墳邊,在很多人的常識中,墓地都是陰氣很重的,不過,正所謂「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如果趕路者本身問心無愧,那就自帶一身正氣,不必害怕會被鬼盯上和加害,反而是那些作惡多端的壞人因為心虛而不敢半夜前往墳地,營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墳地就只不過是一片埋有屍體的普通土地,所以除了自然界可能存在的危險外根本就沒什麼好怕的。與其擔心會有虛無縹緲的東西對自己造成傷害,不如擔心實實在在會帶來物理傷害的威脅。

人心險於山川,其實也險於鬼怪、野獸,畢竟鬼怪和野獸大多直白,要傷害你就直接動手,而人卻可能在你最無防備時痛下殺手。總的來說,住在墳墓而不住在廟宇,其實是知道人性險惡的古人智慧和人生經驗的體現。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語有: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的說法
    有的話在我們聽來可能並不懂它的意思,有的甚至還相互矛盾,但這些俗語能夠跨越歷史長河並得到傳承,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價值意義,等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得不感嘆老祖宗們真有智慧。古人云: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人不進廟:就是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進寺廟。
  • 其中大有奧妙,寧願不燒也別燒錯
    其中大有奧妙,寧願不燒也別燒錯燒香是我們經常會見到的事情,這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不管是祭拜親人,還是祭拜佛祖,都少不了燒香這一步驟。很多人都知道,燒香是為了祈求,是為了保佑,是為了能更好的讓佛祖或者死去的親人看到燒香之人的禱告。但是燒香也有很多的門道,並不是隨意想怎麼燒就怎麼燒的,如果說不知道其中的奧妙,那麼即使燒香也不會獲得太大的效果。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一人不進廟人們對廟和道觀洞穴之類的東西比較敏感,這些通常都是鬼神所居住的和常光顧的地方,一個人進去尤其的沒有和尚的破廟,就會心生膽怯,害怕有什麼東西附在自己身上,所以說「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兩人不看井古人常說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但這是古代,在現代社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別是是將人推下去,就是水井都很少見,除非是在一些鄉下野村還有水井。再者說,現在科技探頭這麼發達,不會存在這樣的事情。所以說「二人不看井」。
  •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已經家喻戶曉了,它來自於明代思想家洪應明的《菜根譚》,這句俗話的意思很明顯了,告誡人們,做人要心地善良,在不去害人的前提之下,也不能盲目的去相信別人,善良不是愚昧也不是蠢,而是有底線的。除此之外,類似的俗語,有「萬丈深溝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知人知面不知心」、「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
  • 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他們有何區別?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佛教起源於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考察,佛教最早源於印度,而我國的佛教也是從印度傳入的,正因如此,它的很多詞語的原意和現在的含義都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寺」和「廟」這兩個字,「寺」為什麼叫「寺」?「廟」又為什麼叫「廟」,他們之間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就是說在起大風下大雨的天氣趕路,最好不要進寡婦家避風雨。意思很簡單,不過背後很有深意。一、會被認為不守婦道,後果很嚴重寡婦在古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旦女人成了寡婦,很容易被別人貼上「克夫」的標籤,這個標籤一旦貼上了,那可就是一輩子的事。而且古人本來就對女人要求很高,不能隨便跟男人接觸,不然就是不守婦道。而寡婦的丈夫死了,按說她家裡是不應該再有其他男人的。要是有其他的男人進了她的家門,自然而然就會被認為不守婦道。
  • 俗語「窮不行遠路,富不住大屋」,住大屋有何不好?
    俗語「窮不行遠路,富不住大屋」,住大屋有何不好?本篇為民間俗語之第043期人活一世,不可能一輩子都一帆風順。坎坷會有,困難也會不斷出現,我們翻過一山又一水,度過重重難關,只為實現心中的那份夢想。最後的目的也不過是餘生能夠過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 老人常說:寧在廟前住,不在廟後睡,到底有何深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斷追求自身的物質條件,旅行是很棒的事情,不僅能增長見聞,還能拓寬視野,放鬆身心,暫時遠離生活的瑣事、工作的壓力以及都市的喧囂,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裡有一個目的地的,有的人喜歡的美麗山水,山水的溫柔和海面的巨大波瀾宏大的經歷,有的人喜歡的田園風光
  • 古人講「夜貓不進無病家,燕子不進苦寒門」,動物真的有靈性嗎?
    君權神授時代,神與皇權相的結合,由不得百姓不去相信神神鬼鬼,於是便有了很多預測、佔卜類的老話。通過現有的現象,對未來進行一定的推測,成了古人的拿手絕活。未來,是神秘而可怕的。在那個一個感冒便會要人命的時代,人們懼怕未來,懼怕自己生病,懼怕遭逢禍事,把一些飛行走獸強行加上了吉兇的定義。
  • 辛棄疾《賀新郎》: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這首詞是辛棄疾61歲左右的時候寫的,那時,他已經被彈劾停職,閒居起來。人至暮年,也看淡了一些事情,只是,潛意識裡還是放不下國讎家難,一腔熱血沒人能懂,皇帝不懂,南宋朝廷不懂,他就跟獨立的青山一樣缺少知己。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我現在已經非常非常衰老了。平生與我交好來往的友人,如今都散落在天南地北,不知道還剩下幾個,這讓我十分惆悵。
  • 星光不問趕路人:願披星戴月的你終能凱旋
    少年,我們終有出頭之日。01星光不問趕路人白晝的自己有多強大,夜晚的自己就有多脆弱。我們總是追著自己的理想,拼命奔跑。壓著牙跺著腳,希望自己能趕在失敗前頭。能趕在自己的小孩前頭,能趕在車貸房貸前頭;能趕在風暴前頭,能趕在夕陽前頭。跑來跑去發現,原來自己的努力,是原地踏步。
  •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對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一點,古人總結了很多很多經驗教訓,而這些經驗教訓很多都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廟小妖風大」,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它說的是如果一個廟比較小的話,那稍微出現幾個法力比較高的妖怪它就鎮不住了,結果就只能任由這些妖怪大刮妖風。
  • 古代志怪故事:王丞相,龍女廟,王旻
    (另一則)王丞相隨布衣時,自青州將之西京,夜宿邸店。方當大夏,臥於門中,乘風以滌炎暑。夜漏將半,店後鄰人有將產蓐者,頃刻間忽聞門外聲甚喧,及視之,則寂然無人。如是者數四.頃又聞云:「相公在當路,安敢去耶?」其一曰:「時將過矣,奈何奈何。」王公頗疑之,遂起坐於東隅,則鄰人已育一子矣。復又聞門外聲曰:「生則生矣,後二歲當死,雞飛木鑿下。」
  • 古訓:「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什麼意思?
    在中國有句古訓,叫「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這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但是裡邊卻還有三個教訓。這三個教訓都引人深醒。一人不進廟,在我國古代,宗教一直是輔佐政治的良好洗腦武器。有很多朝代,都非常崇敬宗教,所以寺廟是當時社會比較神聖的地方。在這些寺廟裡,供奉著神像,甚至還有香客們添的一些香油,當然還有一些達官貴人所送來的珍貴物品。
  • 何為「三元日」?何為「戊日」?道家的這些「日子」,不簡單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民間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可以說,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會有,而且,還常常不止一個,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有:除夕、春節、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等等等等。
  • 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
    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村裡的老人和長輩經常在閒坐聊天時,嘴裡就蹦出幾句俗語。這些俗語通常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它是古人從生活中,一點點的積累而成的經驗,或者說是人生智慧。
  • 不要隨便去陰廟:路過陰廟得罪鬼神猝死,被城隍神解救而復活
    不是說陰廟就一定不好,而是性質極其複雜,亦正亦邪。如有的狐仙、黃仙,資歷很深、修行長久的,也會明理明因果,救人疾苦,甚至有的還可能位列仙班。而其他的,心性不穩定者有之,脾氣古怪,若被冒犯就會整人害人。平常不建議去陰廟,雖然可能在求世間的一些願望上比較靈驗,如偏財、橫財、桃花,但是別以為滿願就好,它們也可以從你或你的親人身上拿走什麼,可能得不償失。
  • 「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古人的忠告,是什麼意思?
    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這句話說的是建築風水學,要求的禁忌。但不適用在所有地方,我在某地區曾見到,那邊的人家會特意把房子建在墳邊。下面先給大家講解下,這句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屋後有水在建房的時候,一般人家都喜歡房子邊上有水源,就是現在城市,很多樓盤也都喜歡建在江邊,這除了風景好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在風水學中,有提到這麼一句話,那就是山管人丁、水管財。在他們眼中認為,水不但可以滋生萬物,也養人,如果房子是在水源邊上,也就意寓著人家財運會好。不過這裡的水通常不能是死水,並且水離房子的距離,和水的流向都有講究的。
  • 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媽祖廟
    據傳說,林默娘的父親是當過閩都巡檢的林願。林願和他的妻子虔誠信佛,晨昏焚香供奉,感動了觀音菩薩。一夜,妻子夢見觀音賜靈藥,懷下第六個女兒。在分娩那天,有一道紅光照入室內,滿屋生香。這個女兒出生後達一月不會啼哭,故取名林默,人們稱她默娘。 默娘從小聰穎過人,八九歲從師攻讀,頗有文採;十歲信佛讀經,極為虔誠;後來又向道家玄通學的醫術。
  • 佛教:普賢菩薩第六大願有何意義?如何繼承本師衣缽?別明白太晚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小編對於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第六大願。在佛陀入滅之後,難道再也沒出現過嗎?答案是否定的,在佛陀時期,以真身傳播佛法,教誨眾生,在入滅前都在傳播佛法的路上。佛陀入滅之後,釋迦牟尼佛曾化現出多種身份,依然孜孜不倦的教誨眾比丘與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