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發達的交通、先進的導航系統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讓人們能在出遠門前對自己的路線進行很好的規劃。而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時間不明、路線未知,如果對路線不是很熟悉,常常是走到天黑,結果發現身處荒郊野嶺,周圍看不到村落和人煙。
讓現在的人來做一道選擇題,即趕路到夜色降臨時只有荒墳和寺廟可去,相信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畢竟,墳墓即使是白天走過都讓人感到有些害怕,何況是在它的旁邊住上一晚,而寺廟不管是有人還是沒人,都至少能夠遮風擋雨,要是運氣好甚至還能住進客房,吃到齋飯,得到不錯的招待。其實,如果把這個問題交給古人來選,稍有經驗者就都會選擇住在墳邊。
「住墳不住廟」的說法古已有之,其實,在這個或許讓人感到有些疑惑的答案中,蘊含著的是古人的經驗和智慧。
以往如果是一座已經荒廢的古廟,那麼大概會有以下幾種可能出現:無人居住,被蛇蟲鼠蟻當作了巢穴。和天然的洞穴相比,人類用磚石泥土打造的寺廟無疑擁有更好的遮蔽風雨能力,也始終陰暗潮溼,適合躲藏,因此,像毒蛇、老鼠動物就會在破敗後居住其中。當然,住在野外同樣也可能遭遇蛇蟲鼠蟻的攻擊,但概率比起住在蛇蟲鼠蟻的宜居環境來說概率肯定會更低。而且,就算其中沒有野獸毒蟲,光是陰暗角落成群的蟲子也足夠讓人吐出前天的晚飯了。
其次,寺廟已被悍匪盜賊當作了接頭點或據點。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靠盜竊和劫掠為生的人,他們要麼無家可歸,於是把破廟修繕一番當作據點;要麼得手後為了防止被察覺真身,便先躲在破廟或把不義之財藏到古廟的隱秘之處,如牆體、佛像當中。
不管是上述哪種,不願意好好幹活,一心只想著偷搶的人自然絕非善類,如果住在了他們的地盤,那結果可想而知。退一步說,即使沒有盜匪,破廟也可能被乞丐無賴佔據,如果熟睡時丟掉錢財甚至遭遇不測,那就虧大了。
再來,沒有蛇蟲也沒有盜匪乞人,但是年久失修。如果是荒郊野外的一處破敗的小廟,那麼很可能其中已經積累了厚厚的塵埃和蛛網,而住在灰塵過多的密閉空間,很可能將粉塵吸入,輕則咳嗽,重則感染。相比之下,墳邊至少空氣是流通的。此外,長期沒人居住和修繕的廟宇如果太過殘破,那房屋結構就會十分脆弱,容易坍塌,住在其中也顯然是不安全的。
正所謂「久不住人之宅多住非人」,對於相信鬼神存在的人來說,失去神佛庇佑的破廟陰氣漸重,會吸引孤魂野鬼、妖魔精怪,比墳邊危險得多。舉個例子,《聊齋志異》當中的寧採臣就是借宿古寺被夜叉妖怪盯上的,只不過他運氣好才有了好結局,如果是普通人,那多半兇多吉少。
還有種可能,即寺廟還在運作,其中有僧人居住。有人會想,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住在有僧侶的寺廟就萬事大吉了。然而,古代其實有相當數量的僧人出家目的是為了躲避賦稅徭役,甚至是為了犯罪後隱姓埋名躲避搜查。這些人原本要麼遊手好閒,要麼作惡多端,居住在他們的地盤,很難說會不會被搶走財產、棄屍荒野。
再說說居住在墳邊,在很多人的常識中,墓地都是陰氣很重的,不過,正所謂「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如果趕路者本身問心無愧,那就自帶一身正氣,不必害怕會被鬼盯上和加害,反而是那些作惡多端的壞人因為心虛而不敢半夜前往墳地,營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墳地就只不過是一片埋有屍體的普通土地,所以除了自然界可能存在的危險外根本就沒什麼好怕的。與其擔心會有虛無縹緲的東西對自己造成傷害,不如擔心實實在在會帶來物理傷害的威脅。
人心險於山川,其實也險於鬼怪、野獸,畢竟鬼怪和野獸大多直白,要傷害你就直接動手,而人卻可能在你最無防備時痛下殺手。總的來說,住在墳墓而不住在廟宇,其實是知道人性險惡的古人智慧和人生經驗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