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假、退貨率畸高,直播行業需要來一場「擠水」行動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經營報

流量造假、退貨率畸高,直播行業需要來一場「擠水」行動

文/朱昌俊

最近,繼李雪琴、楊天真等在直播中刷流量被曝光之後,「汪涵直播帶貨退貨率超70%」也成為熱門話題。據悉,知名主持人汪涵11月6日的一場直播帶貨被曝退款率超七成,11月12日,汪涵籤約的直播機構上海銀河眾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該司從未有任何虛構數據或購買流量的行為,「合理懷疑是第三方以刷單為手段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目前,汪涵直播「翻車」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有待權威說法。但在直播風口到來的同時,直播帶貨領域的「么蛾子」可謂層出不窮。從網絡達人到財經作家,從當紅明星到各類批量培訓的主播,在直播中都屢現「翻車」事件。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退貨率居高不下,乃至60%至70%的退貨率都並不少見。另一個「槽點」就是數據注水普遍化。如「雙十一」期間,當紅脫口秀演員李雪琴等參與的一場直播活動就被指311萬人圍觀和互動中,只有11萬的真實觀眾。

在很大程度上說,今年「雙十一」期間的一系列「翻車」事件,抖落了直播帶貨的「底褲」,將這個行業的泡沫和繁榮背後的隱憂推到了臺前。

對於退貨率高的問題,當然也需要看到其中的特殊性。一方面,直播帶貨推銷本來就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刺激「衝動消費」的特徵,一些消費者下單「一時爽」,真正冷靜下來就可能出現「後悔」,那麼退貨率自然要比傳統的線下消費場景更高;另一方面,「雙十一」這樣的大促時期,不少消費者生怕錯過優惠,往往「先下手為強」,也可能助推退貨率的上揚。

但是,一邊是主播和商家動輒標榜幾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下單金額,一邊卻是超過一半以上的退貨率,這裡面的泡沫顯然值得警惕。除了消費者的原因,高退貨率的出現,部分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導致「自然」發生的退貨,還有很大一部分則是由於數據注水後的「原形畢露」。此前媒體調查發現,當前的直播刷流量成本非常低,如某短視頻平臺花80元,就可以在直播中刷上百的觀看數據;某電商平臺的直播,150元能買到1萬的觀看數據。有調侃稱,有些直播中和主播互動的觀眾基本都是「機器人」,並非誇張。在這樣的注水流量下,虛假下單導致退貨率畸高就是必然的了。

說到底,直播帶貨當前的一系列亂象,其癥結主要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播及其團隊在品控上的把握存在不足。眾所周知,像薇婭等頭部主播背後都有強大的選品團隊,其退貨率也相對較低,但對於大部分只是試水或是急於變現的主播來說,其對產品質量的把關能力和投入實在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另一點就是虛假流量橫行。應該說,虛假流量並非從直播領域開始,當前幾乎是哪裡有網際網路生意,哪裡就有流量注水,相關的網絡「黑產」更是形成明顯的職業化、產業化之勢。在直播成為風口後,「黑產」勢力自然也聞風而動,與直播從業者對於虛假流量的追求「一拍即合」。因此,包括直播帶貨在內的所有網際網路生意,如果要剔除虛假繁榮,都離不開對網際網路「黑產」的有效治理。道理很簡單,任何作弊都有成本,當流量造假的難度上升、成本提高,自然就很難成為普遍現象。可以說,在根本上遏制網際網路流量「黑產」的蔓延之勢,已成為優化網際網路營商環境的基礎工作。

目前,直播帶貨中的流量注水操作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行業內部也在作出一些「趨利避害」的調整。如媒體報導,一些商家已要求MCN機構或主播以抽成模式來合作,也就是按照實際的成交額來抽成。此前相當於一部分主播的收入主要是靠收取「坑位費」,而其標準則是依賴於直播時的人氣和下單金額,這導致一些主播為了提升自己的「身價」,便不惜大肆包裝觀看人數、下單金額等數據。如果按照實際成交額來提成,則有望給數據注水帶來釜底抽薪的抑制效果。但問題在於,這可能依然只是對於一些非頭部主播管用,那些頭部主播有很強的「議價」能力,未必接受。從長遠來看,這還是取決於商家與主播及MCN機構之間的博弈。

為促進網際網路直播營銷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日前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明確規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應當真實、準確、全面地發布商品或服務信息,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數據流量造假」。這算是劃出了紅線。但落實到現實中,這種規定的執行還是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要知道,當前多地都提出了要打造「直播經濟」,直播數據造假會不會與地方上的「數字出政績」合謀,從而導致地方監管有意「放水」,還需觀察。

應該說,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契合消費模式變革的直播帶貨,仍有不小的發展潛力。但只有告別了流量注水,把好產品質量關,才能真正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否則,還是那句話,「風停了,什麼豬都可能摔死」。對於當前仍在風口上的直播帶貨產業來說,當前最需要思考的是,當風停了,泡沫戳破之後,到底何去何從?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從「擠水」開始。

作者為媒體評論員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風涼了?
    當直播帶貨經濟席捲全國,越來越多的明星、網紅、企業家進入賣貨直播間,帶貨的品類日趨豐富,直播間越來越「熱鬧」,但一條條造假刷單的暗河孕育而生。當直播帶貨殺成一片紅海,流量紅利被瓜分殆盡。主播直播間的銷售額、觀看人數、成交量的水分越來越多,相關MCN機構也成為數據造假的主導者,造假成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 被明星直播帶貨帶進溝,看清楚,流量不代表質量!
    直播帶貨的火熱趨勢下,眾多品牌商家紛紛和人氣明星合作,在直播間向消費者們推薦實惠好物,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然而隨著狂歡的結束,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漸漸浮出水面。明星、大V帶貨不講武德?氣人!近日,中消協就在發布的《「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裡,指出明星直播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等問題,直接點名汪涵、李佳琦和李雪琴。報告顯示,李佳琦直播間的商品「買完不讓換」,消費者守在屏幕前費很大勁搶到的東西,出現質量問題後,商家卻說只能退貨不能換貨。
  • 退款率超70%,汪涵直播帶貨也「翻車」?籤約方回應
    籤約方回應) 近日,有網友爆料商家花10萬請汪涵直播帶貨,退款率竟然高達76.4%,並表示參與直播的其他商家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但直播機構至今仍未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出現這麼高的退款率,汪涵直播帶貨也「翻車」?
  • 刷流量?2020年明星直播翻車不斷,誰是最後的贏家?
    報告稱,一方面,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等影響力指標的造假,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而另一方面,惡意刷單、花式踢館、虛假舉報等同業競爭也汙染了直播生態。一場接一場的直播,如今的劉濤也覺得自己越來越進入狀態了。 「關於直播間推薦的每一個產品都要從品牌,質量,實用性,性價比去衡量。而且整個團隊要與品牌方不斷溝通產品的性能,我也會親自研究產品的質量和實用性。最起碼要進行幾輪篩選才能在直播間推薦。」
  • 緊日子與直播帶貨,李佳琦和薇婭還能火多久?
    一場直播,李佳琦的佣金大概1915萬,薇婭的佣金大概3151萬。   網上有段子說,有的主播一場直播賣掉12個貨櫃的貨物,有人一秒賣出228萬銷售額,超過一半的淘寶商家通過直播帶貨。明星下沉,網紅上行,兩者之間的邊界變得越發模糊,不變的卻是流量與效益。
  • 深網|一場李雪琴親歷的直播帶貨造假現場:311萬觀眾真實數不到11萬
    從小C提供的「2020年雙十一期間直播業務報價」來看,機器刷量的價格比較低,客戶花10塊錢就可以買到一萬的機刷人氣。而人工刷量的價格比較高,客戶如果選用了真人進直播間互動服務,每小時需要支付每個人15元。如果按照這個報價全用機器來刷,此次李雪琴所參與的直播被虛增的300萬觀眾,傳媒公司只需要向刷單機構支付3000元人民幣。
  • 一場「雙子座流星雨」直播超百萬人觀看 視頻號全面進軍直播能否撼動行業格局?
    視頻化時代,一方面微信需要適應用戶使用習慣,另一方面,直播和視頻號,也能讓微信的商業化版圖再度擴張。不久前,李政霖在視頻號裡做了一場「雙子座流星雨」的直播,當晚累計觀看人數超過百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1.5萬+,點讚量超過230萬,那場直播帶來的直接新增關注超過2萬,帳號數據也在上漲。在行業人士眼中,視頻號直播未來能否真正形成規模化效應,重點還是要看創作者的能力。
  • 野蠻瘋長一年後,直播帶貨留下了什麼?
    首先是主播銷量下跌嚴重,吳曉波直播一款奶粉僅賣出15罐,頭部主播銷售額相比首場跌了80%多;明星直播帶貨下單20多單、退貨高達16單……其次是刷單、數據造假問題,中消協就在《「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直接點名了汪涵、李佳琦和李雪琴,其中李雪琴參與的一場直播帶貨涉嫌機器刷量數據造假。
  • 涉黃後又陷入造假醜聞 直播平臺到底怎麼了
    繁榮背後,直播平臺也開始出現各種問題,先是主播的行為不雅倒逼網信辦相關禁令的推出。然而防不勝防,數據造假、遊戲代打等醜聞,又開始相繼浮現了。 據《新聞晨報》報導,前一段時間直播APP刷數據被疑造假,「直播平臺黑屏3小時,21個粉絲仍不離不棄」。
  • 電商直播的倖存者遊戲
    電商、促銷的共性問題,也會密集地出現在電商直播上,如退貨率過高、售後難題等。嘉御基金創始人、前阿里巴巴B2B總裁衛哲曾介紹,以服裝為例,服裝在傳統門店的退貨率不會超過3%,但電商的退貨率高達30%。雙11的這類購物節的退貨率、李佳琦、薇婭等直播帶貨的退貨率,還要遠遠大於這個比例。
  • 品質升級迫在眉睫的直播行業 虎牙已經開始了對直播的「印象重塑」
    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不斷消退及直播觀眾對直播內容審美的不斷提高,從哪裡尋找流量和新人開始成為了各平臺關注的重點,而政策的進一步收縮讓尋求「撒錢求流量」的向下追尋流量變得極為困難。直播內容的品質升級成了刻不容緩的議題,在其他平臺還在苦苦尋找直播品質提升的「上升通道」時,虎牙已經開始了對直播行業的印象重塑。
  • 直播平臺壟斷流量 主播高額抽成擠壓企業利潤
    主播高額抽成擠壓企業利潤記者採訪了解到,直播電商模式激活和打通了生產鏈條,扭轉了下行趨勢,找到新業態轉型方向,但在直播環節和產業資源接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規範。——高額直播抽成加重企業負擔。福建八號人直播基地總經理郭建明說,發展電商直播,商家和企業的「痛點」是沒有流量。為了提升銷量,商家往往需要出高價請「網紅」主播「引流」。
  • 一場「雙子座流星雨」直播超百萬人觀看 視頻號全面進軍直播能否...
    一場「雙子座流星雨」直播超百萬人觀看 視頻號全面進軍直播能否撼動行業格局?不久前,李政霖在視頻號裡做了一場「雙子座流星雨」的直播,當晚累計觀看人數超過百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1.5萬+,點讚量超過230萬,那場直播帶來的直接新增關注超過2萬,帳號數據也在上漲。在行業人士眼中,視頻號直播未來能否真正形成規模化效應,重點還是要看創作者的能力。
  • 全民直播「風生水起」助復工 廈門直播行業「生意經」深度解碼
    臺海網5月12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全球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眼下,在中國,直播正成為激活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預計將達5.26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專家認為,直播經濟或將推動未來直播行業衍生出不同的經濟生態系統。廈門的情況也是如此。
  • 直播的前世今生|未來發展看法
    在國外,同樣也有這樣的行業和行為,歌手、藝人通過自己的才華獲得觀眾打賞。這其實都是屬於直播行業,只是展現形式不同了,現在是通過網際網路這個媒介,讓更多人能同時觀看到藝人播主,他們通過購買虛擬商品和服務來打賞,實質沒有改變,盈利點和需求點沒有太大變化,或許人的本性如此,食色性也。
  • 等不來報復性消費,「拼直播」能拯救實體零售業嗎?
    行業內抱團取暖的自救已經在行動。4月15日下午,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組織了一場「線上×線下人貨場融合與重構」閉門研討會,直播、百貨電商、私域流量,這些線上生存的能力標籤已經成為高頻詞彙。等不來的報復性消費「目前商場進店客流基本上是維持在去年一半的水平,在二三月份時候商城客流一度下降80%以上。」
  • 與網紅搶流量直播火遍金融圈 銀行直播怎麼玩
    在嚴監管下,目前銀行直播的發力點主要在品牌宣傳和扶貧直播。而在未來,金融機構該如何用好直播這一流量渠道?銀行下一步又該怎樣走好數位化轉型之路?我們來聽聽金融業內人士怎麼說。打光燈、攝像頭,一排零食在桌上一字排開,西裝革履的主播顏值不輸網紅,開播一個小時,2.3萬人次觀看,800多人下單購買。這是李佳琦直播間嗎?
  • 想做好直播電商,請注意這20個要素...
    那麼仍有機會,這是行業宏觀層面上的機會。 品牌軍有巨大的優勢,但是在細分領域裡,對標品牌弱點,對標消費者的個性化/極致化需求,能在品牌嘴裡搶肉吃,創造行業增量市場,加上頭條系的流量分發機制,給優質內容最多的流量,這將是很大的機會
  • 當消費者進入冷靜期,直播銷售面臨瓶頸,主播們應該怎麼辦?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直播購物已經成為了電商時代的主旋律。在過去,品牌需要做很多的廣告才能獲取知名度,如今只要找到主播,讓主播在直播中大力宣傳,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夠出名的這些主播,他們擁有很強的帶貨能力,收入相當可觀。
  • 回顧2020年直播電商,都有哪些「得」與「憾」?
    2020年,是大疫之年,也是業內幾乎公認的「直播電商元年」。 這一年直播電商猶如坐上了火箭,在資本、流量的宇宙遨遊起伏,這一年碩果滿滿,也爭議滿滿,它被寄託了無限希望,也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 那麼這一年直播電商都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