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全家都是被小侄女哭醒的,原因是外婆動了她的牛奶。自從孩子兩歲多點後,用「哭」來達成願望的功力越來越強。今天是因為外婆幫她拿了牛奶,但是她想自己拿,一看到外婆去拿牛奶就哭了;往常還會因為沒給她買糖、沒讓她玩手機、走路比她快等各種原因突然發作。雖然孩子大哭只是少數情況,但是這樣突然的情緒變化總是讓家長措手不及。
這樣類似的情況有很多,不僅僅只是我們家小孩身上有,孩子的性格陰晴不定,家長除了為難如何安撫孩子外,免不了擔心孩子要是長大了也這副性格該怎麼辦才好。或許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還小,沒有情緒自控能力,免不了會大哭大鬧,但就像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果不把這件事重視起來,可能會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情緒控制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是一個人的素質高低的表現,還影響著對他的社會交往。因此家長們在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傾向時就要注意幫助孩子糾正這個不良習慣,提升孩子的情緒教養。
缺乏情緒教養的孩子有這些特點
情緒教養簡單的說就是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的素質,包括對自己情緒的感知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情緒的敏銳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缺乏「情緒教養」的孩子通常會有這些表現。
1. 感情外露,難以控制情緒
小孩子由於心智還不成熟,仍處在一個頭腦簡單的階段,在面對一些超出他們認識或理解範圍的事物時,往往會因為無法按自己的想法去掌控事物而感到焦慮、害怕甚至大哭。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大人和小孩之間形成了一道認知鴻溝。
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因為一件玩具的使用權而爭吵,在大人眼裡兩個孩子可以輪流玩,只要分配好事件大家就都可以玩上喜歡的玩具了,而在孩子眼裡玩具就是只有一個,別人拿走了他就不能玩了。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還沒有意識到玩具和時間是動態存在的,因為不理解不成熟,孩子就容易產生不良情緒。
2.感知能力強的孩子情緒更外放
這種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在幼兒園、小學一年級開學的時候,可能在路上孩子還答應得好好的,今天乖乖上學聽老師的話,一定不哭不鬧。但是一到了學校門口,看到別的孩子哭,他也跟著哭了起來。這樣的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看到別人的孩子哭自己也跟著哭,顯得更符合環境;第二就是在別人的哭聲裡喚起了自己上學就要和父母分離的記憶。
孩子的心靈相對來說比較敏感脆弱,比大人更能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但在感知外界後負面的情緒表現容易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這是父母應該注意的。
3.孩子情緒容易受到誘惑左右
對於制止小侄女的「哭鬧」,大人們發現最有效的辦法是轉移到她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和她說「我們去廣場玩餵鴿子好不好」、「吃完飯和阿姨去看狗狗好嗎」等,一旦戳中了她的想法,她就會立即停止哭鬧等著兌現。這樣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雖然能夠幫助孩子調節情緒,但是並非一勞永逸。而且要求父母能夠及時關切孩子的想法變化才能對症下藥。
良好的情緒教養能幫助孩子成長
情緒不穩定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現之一,通常情緒不穩定的人就會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受到刺激就容易性的發洩自己的情緒,從而被情緒掌控。如果能擁有良好的情緒教養,對兒童的來說無疑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1. 設置底線,理性成長
有些小孩子可能一旦發現「哭鬧」可以達成自己的願望,可能就會使用這一手段去獲取更多的東西,一旦不能實現,就變本加厲。如果孩子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哭鬧中成長,就會逐漸失去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從而形成反社會人格。與此相反,如果孩子從小就擁有良好的情緒教養,知道什麼東西該要,什麼東西不該要,又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去要,給自己設置獲得的底線,鍛鍊合理表達情緒的能力,在這樣的理性訓練中成長。
2. 自律帶來自由,快樂成長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切權利的行使都是在規矩範圍內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自律和情緒教養是息息相關的。孩子只有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釋放和語言表達,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成為一個自律的人。自律的孩子可以執行的計劃,更能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該怎麼做,在自律之下追求自由,才能通過不斷實踐獲得成長的快樂。
3. 保證高效學習,獨立成長
在校園環境中每一個孩子都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如果你的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教養,就可以免受他人情緒影響,將精力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學習階段正是孩子為未來打基礎的時候,如果是一位情緒教養較高的孩子,在處理同學間的摩擦、平衡娛樂與學習等的時候,就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幹擾,妥善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將精力集中在已經規劃好的學習任務上,通過有效地汲取知識獲得成長。
提高孩子的情緒教養
生活中,負面情緒總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憤怒、恐懼、悲傷等這些情緒總是擾亂我們的正常的思考,使我們失去理智,甚至會在情緒的操控之下說出一些不體面的話,做出一些不恰當的事。學會控制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每個社會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在情緒不佳的時候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才是真正的情緒教養。
1. 讓孩子學會正視情緒
每個人都都會有積極的情緒、負面情緒,這些沒什麼大不了的,重要的是如何消化、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的社會經驗還不成熟,在消化情緒這件事上就需要家長的幫助。父母在孩子發洩情緒時應該觀察孩子的發洩行為,事後了解孩變得情緒化的原因。通過溝通讓孩子直面讓自己生氣的事物,明白自己為什麼生氣,了解情緒的由來,以後面對類似的事情時該怎樣處理才不會做出不合時宜的事。
2. 學會合理表達情緒
在孩子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後,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在交談時不說髒話、多用禮貌性用語,克制住想要動粗的想法。在平時可以做情緒表達練習,讓孩子自己做一些生氣、高興、難受的表情來體會。還可以帶著孩子去觀察周圍的人,看看別人的情緒和動作,嘗試與他人交流。在不斷的練習中提高孩子對情緒的敏銳度,從而給更好地理解情緒、表達情緒。
3. 適當滿足孩子需求,鼓勵孩子前進
每一種情緒的產生都不是空穴來風,當家長注意到孩子出現一些不良情緒時,應及時了解情緒產生背後的原因,引導孩子化解情緒。在這個表達情緒,化解情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進步給予適當獎勵,或者根據孩子情緒產生原因選擇性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被家長鼓勵的行為,慢慢形成良好習慣。
情緒穩定是人最好的教養,生活總是充滿各種意外狀況,會產生有不良情緒這很正常,但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而讓孩子從小學會控制情緒,就是在培養孩子的穩定人格。讓孩子在各種狀況中控制住自己憤怒,從而理性地解決出現的狀況事件,那麼現在就開始孩子的情緒教養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