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不決的人,我也是其中一個,伴隨著選擇恐懼症,常常稍慢別人半拍,事情來了,處在思考的過程,是這樣做呢,還是那樣做呢?
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經歷和閱歷不同,導致結果的原因也不同。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這篇文章可幫助你快速的做好選擇。
在我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跟我說,某某家的孩子考上重點高中,隔壁家的孩子考上了某某知名大學,誰誰又考上了博士,一直在教育我,一切的選擇都要正確,一旦失敗將來就會一事無成,而且還要按照父母的選擇做事情。父母的這種潛在的強迫方式,導致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自己做決定,原因就是害怕,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在這裡我多說一句,如果你以為父母,對孩子除了正面激勵外,挫折教育或者逆境教育也很重要。
我的工作性質會面對眾多客戶,客戶的需求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但作為產品方案來說,是不可能全部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為了能夠獲得更加適應市場方向的需求信息,經常需要花費很大的氣力來整理這些信息,不同的信息搞得我眼花繚亂,很難分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信息,哪些是無關緊要的信息。原本能夠幫助自己作出決定的過多的信息,反而讓我更加猶豫不決。
猶豫不決的人,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焦慮。焦慮的主要來源就是選擇,萬一我選擇錯了,就會喪失一次機會;這件事情需要需要花費3年的精力來做,萬一沒做成怎麼辦?
我想說,如果你是一個不安現狀的人,在未來的幾年,還想成為更加優秀的人,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從做好以下兩點開始。
一是減少面前可供選擇的數量,傾己之力,集中攻破。
在我們小的時候,電視只有少量的幾個臺,手機的功能也很有限,菜市場的蔬菜數量也沒有這麼多,在那個時候,覺得只要有就非常高興,更別說還要選擇喜歡的。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事情很多,怎麼選擇會減少數量呢?把事情按自己的緊迫性需要,對所有事情進行排序,把前5名或者前10名定下來。如果不能排序,那就採取抽籤的形式。事情定下來了,那就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去做好,只要有1件事情達到了預期結果,那就是成功,就是進步。假設一年做到了2件事情,10年就有20件,20年就有40件。只要定下來開始執行,就是進步,最怕的是還是猶豫不決,始終不能開始工作。
二是清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一條談到了,選擇事情怎麼能夠採取抽籤的形式,這也太武斷了,難道就不能先做個調研、分析,採取科學的方式確定。對於猶豫不決的人來說,信息量越大反而更加難以選擇。我想說,事情存在即合理的,合理但不一定正確,但事實上,誰也不好判斷這件事情是否正確,只有用時間來檢驗。
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我們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是螺旋上升的過程,並非直線。在這個過程中的某一段,就有錯誤的存在,需要重新再來。
假設我們25歲開始工作,到65歲退休,中間有40年的工作時間,一件3年沒有成功的事情,在40年的時間內,只佔到了不到十分之一,我們還有時間再來3年。失敗的這三年,都會使我們更加完美。
人的一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充滿了奇形怪狀的障礙。有選擇,就會伴隨著風險。如果選擇錯了,猶豫不決的你首先要懂得原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