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決定要不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那個猶猶豫豫的過程就在提醒自己:去做吧。但是自己又要開始思考很多東西,總是擔心這,總是擔心那,結果就錯失了很多的機會。人生就需要讓自己盡情去選擇,只有在盡情選擇的時候,做好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只有在做自己每天都充滿期待的事情,那麼這件事就是能夠讓自己產生幸福的事情。
人生很長,不要去過多考慮別人的感受,當過多考慮別人感受時,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當麻煩找上門,就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因為麻煩吸引麻煩。重要的點不在於麻煩引起麻煩,而是自己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所以就會心急火燎,從而引起麻煩的到來。
我們總是想要去學一個東西,在學習這個東西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帶來莫名的恐慌感,這種恐慌感其實是一種壓力感,更是一種時機感。因為痛苦的背後就是歡樂,在歡樂的同時又能夠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力量。
當我們決定要不要去一座城市的時候,那一刻在思考去這座城市會花多少錢,去這座城市會導致自己產生哪些不良適應,會讓自己沒有更多時間去做其它的一些事。當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幹擾自己的決心,當一個人的決心改變變成搖擺不定的時候,那麼很多東西就會順其自然的離自己而去。我們需要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探索一項新的項目,從新項目過程中收穫智慧,收穫機會。
機會不是等待來的,而是自己每一次的決定所導致的。在決定的時候,其實是在考驗自己的智慧和定性,畢竟每一次的決定往往會導致自己人生的另外一個走向。比如說我們在高考的時候,選擇不同的城市,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同城市的資源,不同城市的眼光,不同城市的文化。當在大學幾年的時間裡,自己身受這座城市的文化薰陶,就會潛移默化獲得一定的積累,或者散發出某一種氣質特徵。
人生很長很長,但是又很短很短。在很長的時間裡,自己是否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每一次決定呢?在很短的時間裡,自己是否有以最快的速度決定這件事要不要幹呢?最近很流行一個詞語:打工人。打工人,其實放在不同層面來看,大家都是打工人,哪怕是創業者來說也是如此,也在思考著如何去獲取更多的資源,向外去連接,向外去探尋機遇。
當決定和誰在一起的時候,那麼那一刻的決定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自己隨心所欲去選擇對方,和對方在一起。人的生命周期不長,但是人的思維周期會很長。我們要改變一種思維,需要自己不斷去進化自己的認知,不斷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去浸泡,從而獲得一定的主動權。
早餐想要吃什麼呢?是饅頭稀飯,還是煎餅油條?是包子豆漿,還是炒飯炒麵?這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選擇,但是如果自己一直在糾結早餐要吃什麼,結果糾結了一個多小時,這就是對時間的浪費,因為在這一個小時裡面可以做很多自己想要幹的事情。所以至於每天早餐想要吃什麼,就在自己早上醒來的那一剎那,就可以決定了。或者說利用暗時間,直接決定自己第二天早餐吃什麼,從而在選擇早餐這件事上不要過多浪費時間。這就是一種快速思維的培養。
當猶豫不決的時候,跟著內心的選擇去選擇,那麼就不會後悔,就會很慶幸自己的選擇,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力。咬定青山不放鬆,讓選擇的成本更小,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更多,這就是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