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華人十分熟悉,也是我國一個節日時間最長,活動最廣,影響最大,國人最重視的民族傳統節日,但是,對於春節這個節日的來歷及其歷史上的無數次演變有哪些,卻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我們作為華夏子孫,不能說這不是是一個小小的遺憾,我們很有必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為此,我們共同來補上這一課。
春節到底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據記載,我國古代民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公眾接受的說法是,春節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他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個月叫元月。
我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為"正朔",也就是改歲首的時間。天皇氏時代是以立春為歲首,夏代則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編寫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我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春節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民國初期20多年裡,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曆元旦,是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
1912年,民國政府宣布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是,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卻仍然以陰曆正月初一為"過年"。1914年1月,時任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陽曆1月1日為元旦,後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曆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