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傳法六祖後,神秀大師服侍五祖依然如常。勤勤懇懇跟在弘忍身邊,忠於職守,殷勤服侍,直到弘忍去世。料理完後事,他才悄然離開,與弘忍的另一大弟子慧安(也名「老安」)禪師一起隱居江陵當陽山玉泉寺。
慧能受五祖衣缽時,年二十四歲,神秀時年四十四歲。弘忍弟子不服,追趕慧能,要強奪衣缽,與神秀毫無關係。人們崇敬神秀大師的精湛佛法,以及人格魅力。天下學僧無不嚮往,都到當陽山參學。
神秀大師名聞天下,直達朝堂。這時已經是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聽說神秀大師的盛名,下詔請神秀和慧安兩位大師到京城弘法。神秀和慧安大師,進宮時武則天以頭碰地迎接。由於武帝的重視,禪宗迅速在中原地區鋪開。
在此之前,禪宗的影響力局限於長江和嶺南地區。神秀進京是已是九十高齡,被稱為「兩京法主」,盛況空前。由於唐朝的京都是長安,洛陽為陪都,所以稱為「兩京」。由於神秀進京,禪宗與政治實現結合,為禪宗在全國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慧能和神秀,一南一北,苦心經營,以至於多年後,天下佛門百分之九十皆是禪宗,這樣的局面一直延續至今。當然除了政治,還有更深層的文化及心理原因。神秀和慧安進京後,就向武則天說明,五祖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是禪宗六祖。
兩位大宗師可謂襟懷坦白,人格高尚。武則天即下詔請慧能進京,慧能以五祖交代他只能在嶺南弘法,自己形象不足以進京莊嚴佛土為由,婉言謝絕。神秀又親自寫信,請慧能出山,也被謝絕。可見這兩位大師為禪宗的發展,都是毫無私心的。
神秀進京前對弟子們說:「他(慧能)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學。」
神秀大師鼓勵弟子去慧能住地曹溪參學,慧能的十大弟子中的志誠,原了就是神秀的大弟子,就是受神秀之命到慧能處參學的。神秀向武則天舉薦慧能,將弘忍付法向天下公開,確立了慧能在宗門的正統。
南北兩宗雖然理論和宗旨完全二致,但在方法上卻有差異。慧能禪法是不提倡刻意靜心坐禪,一悟直入佛之境界,頓悟成佛。他在《壇經》中說:「內不亂為定,外不住為慧,定時定為體慧為用,慧時慧為體定為用,體用不二,定慧不二。」
這樣一來,行住坐臥都可參禪,不必先定後慧。又說:「理須頓悟,一事須漸除。」悟是剎那間的,就是「恍然大悟」。也並不反對漸修漸悟。神秀則是講階段,逐步修一行悟入。他的禪法是「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必須由定入慧,漸修漸悟。
南北並無原則性上的不同。回顧禪宗的歷史,慧能、神秀均是禪宗絕代宗師。同是五祖門下,產生了禪修方法不同的頓、漸兩宗。而六祖慧能頓悟一宗,又產生了「臨濟」「曹洞」「溈仰」「法眼」「雲門」五宗。
這如同菩提達摩所預言,禪宗「一葉五花」的局面。禪宗迅速進入鼎盛時期,以至於天下佛寺,禪居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