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過「國曆新年」的尷尬
原標題:民國時期過「國曆新年」的尷尬 不知什麼時間過年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經各省代表會議議決,由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月2日通電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陽曆取代中國從前通用的陰陽曆(俗稱「陰曆
-
老照片:民國時的人們是怎麼過年的?那才叫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
民國時期過年時,大戶人家家裡祭祖兒孫們給祖先的神位磕頭的情景。到了除夕這天要進行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祭祖儀式,祭祖時擺上祖先神位,給逝去的祖先上香燒紙,祈禱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過年長輩們要給孩子們發壓歲錢。民國時給孩子們的壓歲錢一般不會太多,表示心意即可。
-
民國時期 南京市民曾被要求廢除舊曆往事採用民國紀年
民國時春節期間,夫子廟燈會上的遊人。四、舊時習慣可存者,擇要附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內政部隨後奉命頒發了《中華民國元年新曆書》。1913年,時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根據內務部有關「四時節假」的提請,正式批准從1914年開始將陰曆元旦定名為「春節」。流傳千百年的新年元旦舊稱從此便改叫「春節」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
【新年快樂】元旦的故事。從三皇五帝時的顓頊、到民國,元旦就是過年
【今日導讀】元旦一詞,中國從顓頊時期就有了中華民國之前,元旦就是中國「過年」正文3350字,閱讀需要約10分鐘。現在,元旦被稱為「陽曆年」。而在民國之前,中國人的過年就是「元旦」。前三皇因太過久遠,已不可考究。中三皇中的天皇發明了數字、天幹地支等。中地皇敲定了日、月、星三辰,並將日照時間命名為晝,把月照時間命名為夜,一晝夜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以十二地支為計算十二月為一歲。中人皇,開始了分治九州,今中國為赤縣神州。三字經中有「自羲農,至黃帝。
-
民國推行元旦節為啥遭嫌棄,只因不合百姓習慣,無奈只好強制推廣
中國人習慣過兩個"新年",公曆元旦節和農曆春節。元旦節,其實在古代也是春節的代詞,春節才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只是民國初年,為了給新曆初始日"騰地方",才興起的叫法。不管怎麼稱呼什麼,兩個節日,在民間都俗稱"過年",只不過有新舊之別。 按照國家節假日規定,元旦是陽曆新年,只有一天假期,象徵性地放假,是企業單位年末收尾做總結打掃衛生的時候。其紀念意義和熱鬧程度,與春節陰曆新年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在民國初年,元旦的意義遠遠大於舊曆春節,是新生的民國政府最重要的節日,也是給當時的民眾啟迪心智、破除舊習的重要活動之一。
-
那年濟南一月十五日過元旦
在100年前,濟南人還只過一個「年」,也就是陰曆年。那時人們不用西曆,當然也不知「陽曆年」是何物。辛亥革命後,獨立各省有使用黃帝紀年的,有使用幹支紀年的。孫中山回國後,建議援引格列歷,實行曆法改革。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日,正式通電全國改歷:「各省都督鑑: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
你所不知的那些過年事兒
據說宋真宗在位時的某年某月某日,天上掉下一封信,信上寫了一些話,大意是誇宋真宗這皇帝當得好,可以萬壽無疆,宋真宗一高興,就把那天定成「天慶節」,號召全體國民在那天集體放假,普天同慶。我們現在除了黃金周,還有一些放假時間比較短的小黃金周,像元宵節啦、端午節啦、五一節啦、中秋節啦,每個節日放假三天。
-
春節古時稱「元旦」,民國才開始叫「春節」
不管叫什麼,民間都一直俗稱「過年」。過年其實不僅是春節,而是從臘八到元宵,甚至到二月二的一系列年慶活動。漢武帝確定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在「過年」的一系列年慶活動中,除夕或者春節無疑是其中的高潮。古時候,無論叫新正、新歲還是元日、元旦,顧名思義,都代表新的一年的開始。而「除夕」,指的也是新舊交替的那一個夜晚。
-
民國元年曆法改革:陰曆新年須照常辦公
請讓圖書《民國元年》帶我們回到那個有點亂的「春節」……「新新年」與「舊新年」1913年是陰曆癸丑年,原本該臘月二十三就封印的官府,卻在「舊新年」裡遵命如常辦公;但在「新新年」那一日,則好好地熱鬧了一番:「北京自總統府國務院以下,外省自都督府民政府以下,相與懸旗結彩,脫帽鞠躬,歡呼民國萬歲者,何等興高採烈。」
-
袁世凱上任時 曾將過年日子改成陽曆1月1日 為何老百姓堅決不從?
袁世凱春節這個稱法出現的時間很晚,而且是袁世凱第一個批准這麼叫的。老百姓過年一直用的是農曆,而且在古代朝廷也是用的農曆。那什麼時候政府部門開始用公曆了呢?孫中山勝任民國大總統,然後就致電各個省份,宣布自此以後民國開始用公曆。規定了公曆一月一日是新年。孫中山退位,袁世凱上任,他繼續推行新曆,但是他並沒有廢除農曆,因為百姓按照農曆生活千百年,根本廢除不得。他下令,元旦為春節。元旦是公曆一月一日,而春節則是農曆的一月一日,他的命令無疑是改變了百姓過慣了的春節習俗。而春節,也是在這一次被正式使用的。
-
「就地過年」第一次出現 過新年有新方式
歷史仿佛一個輪迴,當人們最早組織起聚會慶典時,都是本地民眾相互聚集在一起的活動。當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社會格局不斷擴展,為了生存或者其他的原因,人也在不斷遷徙繁衍離開故土。當現在再有慶祝新年的活動時,天各一方的人們都將聚集在同一個叫做「家鄉」的地方歡度佳節,想再如同最早時那樣的在當地過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是過年了。而現在「就地過年」第一次出現在我國人民面前,也許歷史又印證著一個輪迴。
-
【103.6頭條】新年到了,說說「元旦」是什麼意思
元旦,指全世界新曆曆法中的新年第一天,全世界各國都稱1月1日為元旦,是公曆新年,陽曆新年,新曆新年,或國曆新年,是世界多數國家的法定假日
-
詩詞裡過大年|過年到底過什麼?老祖宗看重「祀與戎」
事實上,黃曆新年的開始,就是起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在堯舜時,就有新春掃塵、除陳布新、祭拜天地等過年風俗。這當然是跟當時的經濟發展滯後,尤其是自然改造能力低下有關。而類似《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就是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自然現象,最終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
全職高手:蘇沐橙祝賀葉修新年快樂,卻連續出錯兩次,尷尬了!
如今國漫《全職高手》第二季已開播,不知小夥伴們有沒有去觀看呢?在全職裡也有一些可愛的妹子,比如唐柔、蘇沐橙。尤其是蘇沐橙,當初還成了很多漫迷心目中的女神,那第二季蘇沐橙在動畫裡的表現如何呢?本次主要給大家講下第二季開播的兩集裡蘇沐橙的動向。
-
馬上又要過年了,大家想過沒,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
再過兩個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新年佳節了,只是不知道諸位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沒有,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圖片:古人過年劇照一、華夏的年過年這種習俗,其實是全人類都有的習俗,比如說西方國家的過年,就是在1月1日的元旦這天。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過年時間也是各不相同,這便是所謂的文化差異。
-
民國時的鐵路春運:1927年曾為春運加開"臨客"
從這份檔案可以看出,民國時期鐵路已經開始在春節期間加開「臨客」。這種安排早已實行多年,不是什麼新鮮事。 南京上海間鐵路春運何時開始 1934年春節前夕,京滬(南京至上海)鐵路管理局也向社會公布了過年期間的加開「臨客」方案:「當局以廢歷(國民政府廢除農曆,故稱為「廢歷」)年關已屆,一般內地旅滬人士,多返原籍,度其快樂之新年。
-
民國時還曾被禁止,這是為什麼?
在古代,春節一般被稱為「歲首」、「新年」或者「元旦」,比較固定的春節慶典基本上在漢朝時就已經成型了。而在唐朝時,還曾經實行過新年放七天假的制度,不知道這是不是現代黃金周的靈感來源。到了宋朝,隨著火藥的發明,新年放鞭炮開始成為了普遍的習俗。可以說從這時起,中國人春節的習俗就基本上和近代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了。所以類似慶祝新年的習俗就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