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看到最多的應該就是在影視劇中,主角失憶後醒來的第一句話。但其實在現實中這個問題即便我們沒有失憶,也應該多向自己的內心發問。
我們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但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都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我們知道自己姓甚名誰,知道自己的一些喜好和禁忌,知道自己的面貌聲音,但是關於我們自己的內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其實很多人對此是模糊不清的。只有明確地了解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內在的潛能,才能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超越現在的自己。
在古希臘阿波羅神殿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在心理學中被成為自我認識或自我意識能力,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和他人以及與周圍事物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和判定。包括對自己的觀察、評價、體驗和控制等等,對自我正確的認識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正確評價自己,選擇合適的道路。很多人一開始並沒有對自己正確的認識,他們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在這裡他們能做什麼,因而白白浪費著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生的遺憾。
所以我們要給自及一點時間,對自己做一個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讓自己的人生,值得!
而如何正確地了解自己呢?
1. 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
一個人的性格、能力,可以通過在和和他人交往,以及與他人共同協作的過程表現出來,通過別人的角度來觀察自己是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有自我的判斷,而不是對別人看法夫人全盤吸收。
2. 通過自我觀察來認識自己
首先是通過智力實踐活動來觀察自己。根據自己在記憶、理解、觀察、想像、推理等經常的治理活動中的穩定表現來認識自己的能力,發掘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隱藏潛能,了解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高低,從而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合理的規劃。
其次是通過自己反覆的情感體驗,來了解自己的情感特徵和性格劃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仔細回憶我們經歷過事情,進行不斷的自省和思考,從而對自己形成一定的認知。
想要了解自己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的行為和思維都是激起複雜的,同時我們還會受到外界的幹擾而不斷變化,想要了解自己就需要在這些複雜與變化中找到自己一直存在的特性。想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地、正確地認識最好是將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結合起來,做一個綜合地分析與對比,在實際生活中反覆衡量。
3. 從旁觀者的角度體察自我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在對自己了解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自我迷陣中,當我們看別人時或許可以很容易就看清,但看自己時卻不容易看透。這時我們就需要跳脫出來,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並進行分析。
我曾經有一個遊戲開發工程師朋友,他時常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因此很憤懣。在他工作的兩三年裡,已經換了三份工作,在他尋找第四份工作的時候,碰巧遇到了一個軟體開發商,於是他便口若懸河地和這位老闆從自己想開發出一款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遊戲軟體聊到自己一直沒有遇到一位賞識自己的人。經過一番暢談後,老闆對他很感興趣,當即便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公司。
但是朋友在進入公司三個月後,又遭到了辭退,因為老闆在觀察了他三個月的工作成果後,發現他總是誇誇其談而不注重實際的操作,在認清了這個事實後,便毅然辭退了他。但朋友仍舊覺得十分困惑和無辜,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再次拋棄,於是他主動找到了老闆。老闆一陣見血地對他說:「你並非懷才不遇,而是對自己缺少正確的認知,以後不妨靜下心來,認真地審視自己,腳踏實地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朋友聽了以後,很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行為,發現確實自己一直都在抱怨,一直談論著自己的理想,卻沒有作出實際的成果。在那次談話後,朋友就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誇誇其談,而是將自己的每一個想法都踏踏實實地付諸實踐,最後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再次去了那個老闆的公司面試,並得到了重用,現在他正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只有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好自己腳下的路,這是《情商訓練全套4冊》教會我的道理,希望對你也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