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天命,保留自己的個性,才能激發每個人的內在潛能。
一個人只有了解自己的天性的時候,才能夠慢慢的激發自己的潛能。而很多人所做的總是錯誤的方式,總是泯滅一個人的天性。
王陽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聖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裝作道學的模樣。
有一天,王陽明跟他的學生在一起聊天,他們就聊到了孔子和他的學生這個事情。
原來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天問他學生們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這幾個學生都嚴肅的回答了問題。其中有個學生叫做曾點,他不把幾個人看在眼裡,獨自去彈琴去了。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孔子那個時候已經是有很高的聲望的一個老師。打個比方,一個老師正在嚴肅的問你一些問題,問你的志向是什麼?其他的學生,都依次回答了。就你不知道天高地厚,跑到一邊玩兒去了,也不搭理老師,很多人都會想,你小子也太猖狂了。
這是何等的猖狂,但是孔子這個時候,不但沒有批評這個學生,反而稱讚他,就讓很多人不理解,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王陽明看來,無論是學人的個性,或者是一個人的才氣千差萬別,都一樣能夠有所成就。因為孔子的教學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不會用一種僵死的教條去要求所有的學生。所以說孔子在面對著這個學生的反應的時候,並沒有生氣,而是尊重這個學生的一個個性。
比如說這個學生特別的輕狂,王陽明可以因材施教,不會強制的束縛他一定要做一個乖小孩。每個小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他的天性,都有獨立的一個個性。
無論是孔子還是王陽明,教育的根本思想就是讓一個孩子保留自己的個性,不會抹殺他的個性和他的個人習慣。進而激發他的內在潛能,讓每一個學生沿著自己的個性去發展,去做一個最優秀的自己。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反觀我們目前的一種家長教育孩子的一種狀態。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循規蹈矩,有一個既定的道路,讓孩子順著這個道路去走,不管孩子的個性以及孩子的天性。
王陽明所強調的知天命,就是了解一個人的個性,並且發揮他的長處。
對於每個家長來說,判斷一種教育方式的好壞,最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看這個家長是在啟發孩子的個性,還是在灌輸給這個孩子的個性。
有的是在引導,有的是在壓制,前者是尊重個性,保護個性,這樣的孩子也會有所成就。後者是泯滅個性,這樣的孩子只會是循規蹈矩的一個人。
李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獨自的一種天命。
在目前這個社會狀態中,每一個個人都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比如說現在的應試教育,很多人都不喜歡這種應試教育,有一些排斥。但是除了應試教育之外,你能改變嗎?你能有更好的方式作為判斷一個人的標準嗎?
我們都沒有能力去改變,所以說,我們雖然不能擁有改變目前規則的一種權利。但是我們可以同樣的在這種權力之下,保留自己的一個價值觀和自己的一個個性。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對於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個人而言,都應該在現在的這種制度之下,認識自己的天命。適當的在循規蹈矩的時候也保留一些自己的個性,總有一天你就會和自己的幸福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