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稱「八德」,古人視其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以之涵養良知良能。「八德」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孝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學而》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孟子·告子下》中有「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說文解字》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兄弟常被喻為手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詞都是用來形容兄弟之間感情深厚。
孝、悌二字,自古以來就連在一起使用,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先秦儒家極為重視孝悌,並將其作為「仁」的基礎和根本,在儒家看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有云:「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說以孝悌為本,之後逐步推廣、延伸,最後實現兼愛眾人,以此達到仁愛的境界。
在古人看來,「孝悌」並非是單方面突出兒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的敬愛與責任,而是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認為「孝」與「悌」都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禮記·禮運》中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愛》也雲「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周易·家人》將「兄兄、弟弟」作為正家之道的重要內容,認為為人兄者應關愛弟弟,為人弟者要敬重兄長,《弟子規》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說法。
中國古代還常將「孝」與「忠」聯繫起來。《孝經》中說:「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順,故悌可移於長。」意在說明一個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麼事君也必然忠誠盡責。在家裡侍奉兄長恭敬,這種尊敬也可以在與上級相處中體現出來。因而自古便有「求忠臣必於孝悌之門」的說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悌,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養,古往今來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都將孝悌作為首要的一則內容用來訓誡後世子弟。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50字家訓代代流傳,至今未變,其中說:「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孝友傳家,歷來是王氏家族的傳統,孝友文化為王氏子孫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範。唐代柳玭為官清廉忠正,其家族河東柳氏是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治家甚嚴,家風淳厚,柳玭所作家訓《誡子弟書》中說:「講論家法,立身以孝悌為基。」可見,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作為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柳氏家族治家的重要原則。明代廉吏江一麟忠於職守,勤政為民,在其撰寫的《祠規》中,開篇便開宗明義:「何謂教訓子孫?子孫幼衝時必教之以孝悌忠信。」在他看來,在子弟幼時便告訴他孝悌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字,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涵養良好家風的基礎。(吳宇軒)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蘭州市婦聯宣傳部
蘭州市婦聯信息中心
免責聲明
本文轉自其他公眾平臺,由「金城女性之聲」微信整理髮布,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原標題:《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