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1-01-10 澎湃新聞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稱「八德」,古人視其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以之涵養良知良能。「八德」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孝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中說:「孝,禮之始也。」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舉孝廉」,也將是否孝順親長作為考察、提拔官員的一項重要考核標準。

「悌」本義為敬愛兄長,在古代典籍中多寫作「弟」,如《論語·學而》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孟子·告子下》中有「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說文解字》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兄弟常被喻為手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詞都是用來形容兄弟之間感情深厚。

孝、悌二字,自古以來就連在一起使用,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先秦儒家極為重視孝悌,並將其作為「仁」的基礎和根本,在儒家看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有云:「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說以孝悌為本,之後逐步推廣、延伸,最後實現兼愛眾人,以此達到仁愛的境界。

在古人看來,「孝悌」並非是單方面突出兒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的敬愛與責任,而是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認為「孝」與「悌」都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禮記·禮運》中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愛》也雲「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周易·家人》將「兄兄、弟弟」作為正家之道的重要內容,認為為人兄者應關愛弟弟,為人弟者要敬重兄長,《弟子規》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說法。

中國古代還常將「孝」與「忠」聯繫起來。《孝經》中說:「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順,故悌可移於長。」意在說明一個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麼事君也必然忠誠盡責。在家裡侍奉兄長恭敬,這種尊敬也可以在與上級相處中體現出來。因而自古便有「求忠臣必於孝悌之門」的說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悌,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養,古往今來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都將孝悌作為首要的一則內容用來訓誡後世子弟。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50字家訓代代流傳,至今未變,其中說:「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孝友傳家,歷來是王氏家族的傳統,孝友文化為王氏子孫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範。唐代柳玭為官清廉忠正,其家族河東柳氏是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治家甚嚴,家風淳厚,柳玭所作家訓《誡子弟書》中說:「講論家法,立身以孝悌為基。」可見,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作為立身處世的基礎,是柳氏家族治家的重要原則。明代廉吏江一麟忠於職守,勤政為民,在其撰寫的《祠規》中,開篇便開宗明義:「何謂教訓子孫?子孫幼衝時必教之以孝悌忠信。」在他看來,在子弟幼時便告訴他孝悌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字,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涵養良好家風的基礎。(吳宇軒)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蘭州市婦聯宣傳部

蘭州市婦聯信息中心

免責聲明

本文轉自其他公眾平臺,由「金城女性之聲」微信整理髮布,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原標題:《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字裡行間丨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其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通譯(略修改):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頂撞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頂撞上級,卻渴望造反的人,自古以來都是沒有的。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
  • 孝悌的本質是什麼?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何為孝悌?我以為,孝悌的本質是怎樣以下事上,以強待弱!下總是要受上的資助的,自然要對上抱有敬畏之心、乃至回饋之意了。
  • 「樹清廉家風·建最美家庭」優秀廉潔家書作品展播(第二十期)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築牢家庭廉潔防線,進一步引導黨員幹部廉潔修身、廉潔奉公、廉潔齊家,營造全社會崇廉、尚廉、踐廉、助廉的良好氛圍,今年,市婦聯會同市紀委監委開展了「樹清廉家風·建最美家庭
  • 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即「至德(道)、敏德(行)、孝德」和「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
  • 《三字經》中關於孝悌之義的解說
    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簡言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但是,要注意的是,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重要語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三字經》裡有許多描寫孝親的句子。
  • 「孝悌」古往今來的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此句應是「犯上作亂」一詞的由來,但關鍵點在於「孝悌」。在此試著解答三個問題,一,「有子」何人?三,孝悌的意義。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弟子,孔門72賢人之一,生於公元前518年卒於魯悼公年間。清光緒《肥城縣誌》有子故裡在縣西北80裡「東社有家莊」,後裔聚族而居。有資料記載,有子後人已傳承至光緒17年即公元1891年的七十四代。「弟子以有子之言似夫子而欲師之」,當時孔子去逝後弟子有若曾參被稱為「子」,則是由於孔子弟子中二人德行最高思想最接近孔子。
  • 推動廉德文化傳承發展,探索 「廉潔城市」建設
    2014年2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論語」學而篇第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2有子⑴曰:「其為人也孝弟⑵,而好犯⑶上者,鮮⑷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⑸。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⑹與⑺!」【注釋】⑴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或者小三十三歲。⑵孝弟——孝,子女對待父母;弟,tì,弟弟對待兄長。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說:為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的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本建立了,道就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弟」通「悌」;「與」通「嶼」,是語氣詞,和「者」「矣」無異。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且將儒家的學問稱之為儒道,儒道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學》中給了儒道一個綱領,闡述了儒道的目的與修行步驟。其目的為:明明德,作新民,止於至善。其修行步驟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
  • 樂山井研:「有鹽有味」農民畫傳播廉潔理念
    如今,村裡的農民畫畫風也隨著改變,緊跟市場需求,鄉村生活的充實美滿、百業興旺的洋洋喜氣、農民群眾的豐收喜悅都躍然村民的房前屋後,盡顯鄉村之美、鄉愁之韻。「這是為廉旅融合發展做的鋪墊。」純復鎮黨委書記羅承志介紹,下一步,群眾最關心的低保評議、選舉等工作也將以農民畫形式呈現,讓群眾看懂並參與各項監督。
  • 省婦聯李燕、省紀委監委張正義一行考察調研我市紅色家風基地
    省婦聯李燕、省紀委監委張正義一行考察調研我市紅色家風基地 2020-07-02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湟中廉潔文化建設助推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一些單位邀請書法家書寫廉政警言警句書法作品,裝裱後掛在辦公樓的走廊和辦公室內,時刻提醒黨員幹部心繫民情、勤政為民,營造了「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氛圍。  ——涵養家風助廉。縣紀委深入挖掘傳統廉潔文化內涵,開展「好家訓、好家風、好家規」徵集評選活動,製作《家訓家風家規》廉政宣傳微動漫,充分汲取家規家風、鄉規民約中的精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真善美、抑制假惡醜。
  • 立德樹人辦教育——我院開展「好家風涵養好兒女」主題講座
    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教職工樹立家庭文明新風尚,傳遞文明家風正能量,傳承祖輩優秀傳統美德,1月6日下午,在我院五號樓一樓工匠廳,組織開展了以「好家風涵養好兒女」為主題的主題講座。講座邀請我院思政處李紀龍處長為全體教職工做了精彩授課。
  • 錘鍊忠誠品格 堅定廉潔意識
    作為廉政典型示範教育的優秀基地,文天祥廉政教育館將傳統文化與廉政建設相結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有序參觀了家規祖訓、彰善癉惡;濟世愛民、清正廉潔;危難救國、勇於擔當;忠誠不渝、丹心永鑄;抵禦利誘、取義成仁;正氣家風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仁者愛人,是孔子學說裡的一大要義。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