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沐浴文化始於戰國時期,興於漢唐,行於宋元,盛於明清,傳承和發展於當代。」今天記者了解到,由本地非遺專家管世俊和修腳大師陸松林聯手編寫的揚州首部沐浴文化史《在水一方》出爐。
據了解,該書目前正處於印刷階段,預計將於本月底出版。
陸松林在修腳
揚州沐浴文化史始於戰國
2200年前翻開第一頁
「揚州最早的盆浴可追溯至戰國時代。1993年,在揚州城北西湖果樹地區發現並挖掘出土了直徑60釐米的灰陶沐盆。經考證,為揚州先民以盆盛水,自由自在沐浴的器具。2200年前即翻開了揚州沐浴史的第一頁。」《在水一方》一書對揚州沐浴文化史的描述非常詳細可考,也第一次明確說明了揚州沐浴文化的起源。
「這本書由管世俊主編,揚州文史專家朱福烓作序,全書13萬多字,分五章,從揚州沐浴業的歷史淵源,講到了老澡堂文化,以及各式各樣的浴室絕技、名人故事。」今年74歲的揚州修腳大師陸松林告訴記者,「《在水一方》中的『水』,指的是運河之水。揚州又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這是朱福烓老師一定要為這本書取這個名字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早洗澡間出自廣陵王劉胥陵寢
五代時期,沐浴在揚州已普及
「《在水一方》從野浴開始說到了盆浴、池浴以及現代沐浴。關於洗澡,『洗三』要用蓮花水、端午節用百草水,過年洗的是邋遢澡。在宋代的揚州,浴室門口是掛壺的,明清時代是掛燈籠,壺或者燈籠掛上了就是開門營業了,拿下就說明打烊了。」陸松林介紹,這些都是很多沐浴行業從業者都不了解的歷史和典故。
「中國沐浴史上,迄今發現最早的家庭專用洗澡間模式出自揚州漢陵。」管世俊告訴記者,在廣陵王劉胥陵寢中,主墓室西廂第五進為洗浴間,內設完整無損的雙耳銅壺、銅浴盆、擦背用的浮石、木屐、銅燈、圓漆浴凳等全套洗浴設施。「可以想像,當年廣陵王劉胥宮內所設洗浴間,定會比墓室中的洗浴間還要豪華百倍。此外,從揚州西湖鎮蔡莊出土的五代墓中,還發現了不少三條腿、四條腿的方型水浴凳。從中可以看出,沐浴對五代揚州人來說,已經十分普及了。」
朱福烓則表示,《在水一方》第一次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揚州沐浴事業從歷史到現狀,從形制到規模,從經營到服務,從專業到技藝,從人情到風俗,從繼承到發展,還對一些詳情細節、趣聞遺事,作了多方面描述,對了解與研究揚州文化特別是市民文化很有意義。也許在引起揚州人的文化鄉愁的同時,更引發起對未來揚州的激情。
文史專家和修腳大師聯手
籌備五六年,預計月底出版
在宋代時,著名文人蘇東坡就曾寫過一首詞,叫做《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陸松林表示:「其中的『揩背人』,指的就是擦背工。」
「其實,揚州修腳技藝申請『非遺』項目時,我就在籌備這本書,至今已經五六年過去了。去年開始,我做了更深入的採訪,到檔案局查閱大量資料和老浴室遺存等等,今年春節後開始下筆。」管世俊告訴記者,「能夠為沐浴行業出一本書,是陸松林作為老沐浴行業從業者的一個心願,這是他作為第一主編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在水一方》已進入印刷階段,預計月底出版。
(來源:揚州發布,編輯/程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