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大家是怎麼度過的呢?在這一天竟然需要做這些事情?

2021-01-15 談歷史品三國

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送走了人間最後一位神仙之後,人們也要為新的一年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了。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無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要全家一起上陣,進行家庭大掃除這項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根據民間習俗,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理庭院,也叫「掃塵日」。南方將這項活動稱之為「撣塵」,北方則較為直白,稱之為「掃房子」。有關於這項風俗,民間也有一些傳說。

在民間流行的說法中,掃塵就是掃除三屍。三屍,又有三彭、三屍蟲的別稱。有典籍記載「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窮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過小者奪人算」。主要是說三屍喜歡上天打小報告,是個耳報神。

根據這種說法,民間也衍生出了相關的神話傳說。相傳每年玉皇大帝都會派「三屍神」到人間視察百姓的言行舉止。三屍神會將查到的人的罪行寫在小紙條上,並將紙條粘在蜘蛛網上供玉皇大帝查驗。人們為了避免告狀的小紙條被玉皇大帝看到,就有了打掃房子的習俗。玉皇大帝真是深湮消息來源不能單一的道理啊,連聽神先匯報百姓過去一年中的善惡也要分兩批進行,相互驗證啊。

早在我國的上古時候,中國人就有年終大掃除的良好習慣啦。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上有記載,春節掃塵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由於在我國古代,人們通常藉助諧音字來表達一些對於新的一年裡美好的祝福祈願,比如說「蝠」通「福」,「年年有魚」通「年年有餘」等。因為「塵」與「陳」的諧音,春節掃塵這項活動就有了「除陳布新」的寓意,寄託著人們要將過去一年裡一切的「窮運」以及「晦氣」統統掃出家門的美好期盼。

當然啦,這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養成的、注重整潔、講究衛生的傳統美德。如今的臘月大掃除,已經不再主要是為了驅邪避厄、祈福納祥了,它更多的是一家人集體行動、加強交流的家庭活動,以及人們對於除舊迎新的期待。

小夥伴們,今天你進行大掃除了嗎?

相關焦點

  • 聽過「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說法,但背後的傳說你知道嗎?
    小年過後,臘月裡最重要的日子是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過好這一天,意味著這一年有一個圓滿的收尾,過去365天有什麼糟糕的事情,糟糕的心情,都該放下,把目光望向即將到來的新一年。為了過好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得提前做各種準備,從小年到除夕之間的每一天,幾乎都不能閒著。
  • 掃塵日(臘月二十四)習俗
    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 臘月二十四,送你18張姓氏頭像,年味十足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春節的腳步已經臨近,在此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踩著快樂的節拍,帶著好運的精彩,在爆竹聲中把健康平安送來。新年總要有新氣象,如果你還在發愁沒有好看的頭像,那麼屬於你的福利馬上到來。春節期間,我們將一如既往為大家帶來款式新穎的姓氏頭像,每天送出18款,風格迥異,年味十足,讓頭像為你的春節加點料。接下來就送出本期的18張姓氏頭像,也為你介紹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今天的民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 進了臘月都是年,臘月之後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值得收藏哦
    當然這並不是說平常沒有這些,只是到了臘月之後就已經進入了過年準備的節奏。準備各種食材,準備各種過年需要的東西,準備新年的新衣服和新鞋子。這些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論社會如何發展,我們都要把這些特有的節日和習俗進行傳承,讓我們的下一代了解更多屬於我們中華民族自已的文化遺產。
  • 臘月二十四,一起掃房子!
    昨天是小年今天就是臘月二十四啦~臘月二十四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掃塵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按中國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進福氣,掃來錢財
    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子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在堯舜時期就已存在。《呂覽》記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之後遂演變為歲末年終大掃除。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也稱「掃年」,在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大掃除,清洗家具……百姓在清掃時,會將床鋪遮罩嚴實,戴上帽子或裹上頭巾,把掃帚加長,掃屋頂梁柱,牆壁門窗,犄角旮旯打掃乾淨。
  • 春節習俗:每年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大掃除,這裡面有什麼典故?
    春節習俗:每年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大掃除,這裡面有什麼典故?春節是我國最大的節日,為了迎接這一個節日,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到了臘月二十四的時候,幾乎各個地區都有同一個習俗,那就是家家戶戶都要掃塵。
  • 萬年曆|進入臘月就是年,辭舊迎新盼團圓!
    舉行過灶祭儀式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 臘月民俗大全,你知道幾個?
    2、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這一年來家庭情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傳說古人們為了不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亂說話,就準備很多灶糖給灶王爺,用糖黏住他的嘴。3、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家裡的灰塵,有「撣塵掃房子」的習俗,因「塵」和「陳」諧音,所以有「辭舊迎新」的寓意。
  • 2018年2月9日農曆是多少 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臨沂人知道嗎
    2018年2月9日,是農曆臘月二十四,為什麼要單獨提到這一天呢?因為今天是南方人的小年,這不在網上網友又吵起來了,過個小年怎麼還分南北呢?北方的小夥伴都知道昨天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但是有的網友不知道,小年南北是隔一天的。
  • 臘月二十四習俗多!但是這個習俗一定別忘了!
    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 慈禧的春節怎麼過?臘月二十四便放假,春節期間愛賭錢,更愛聽戲
    辭舊迎新是中國一直以來的傳統,那麼,在中國古代,紫禁城裡的最高統治者們都是怎樣過新年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慈禧太后的春節是怎麼過的。俗語有云「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那個時候,宮裡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放年假,進入辭舊迎新的慶祝時刻。
  • 臘月最全習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
    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 幹完這幾件大事,咱就過年啦!這些傳統年俗,你知道多少呢?
  • 臘月到,「臘月立春天氣寒,正月立春天氣暖」,21年啥時候立春?
    導讀:臘月到,「臘月立春天氣寒,正月立春天氣暖」,2021年啥時候立春?今天時間已經來到臘月初二了,進入臘月之後,看看今天的陽曆時間,已經到1月14號了,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安排,新一輪二十四節氣又要重新開始了。
  • 【臘月】進了臘月就是年!
    其實,現代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臘月二十四 十二月二十四,告別「小年」,就該做迎接過年的準備了
  • 二十四節氣竟然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
    二十四節氣竟然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節氣其實與西方的公曆相對應,而不是農曆嗎?你知道節氣為什麼有二十四個嗎?
  • 臘月二十四「掃塵日」:「撣塵」祛病災
    臘月二十四「掃塵日」:「撣塵」祛病災   新華社天津1月15日電(記者周潤健)1月17日,臘月二十四。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民俗專家表示,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
  • 正值臘月,農村俗語「臘月立春頭,狗豬不吃黑」,今年啥時立春?
    導讀:正值臘月,農村俗語「臘月立春頭,狗豬不吃黑」,今年啥時立春?現在正值寒冬臘月,也是全年最為寒冷的季節,隨著大寒的臨近,春節也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今年的大寒節氣恰逢臘八節,大寒和臘八是在同一天,臘八是固定的,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
  • 民間故事丨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的故事
    今天是臘月初一。我就說個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故事。從前,在沂蒙山區裡的一個村莊裡,有這麼一家子,老兩口辛辛苦苦把兩個兒子養大,都給說上媳婦,分了家,各自過日子。這個女人也不是個好東西,跟她嫂子一個樣,幹了幾天,衣服就不想洗了,做的飯,一回生,一回糊了鍋。這回不放鹽,下回就鹹的不能吃。公婆看在眼裡,不敢說。誰叫老了不能動了泥?這個二兒媳婦,燒火用的是火鏟子,她坐在鍋臺前,一邊燒火,一邊手裡用火鏟子在灶王爺的臉上鏟一下,再鏟一下,鏟的灶王爺臉上血口子數不清。嘴裡罵罵咧咧的:灶王爺,灶王爺,你不快點叫我公婆死,我燒火就鏟你的臉,看你疼不疼,要臉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