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這一風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掃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傳說一:農曆臘月二十三這是神明歸天的日子,人間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顧秩序;漢族民間又以為神明上天之後,須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間;於是便有傳說,這時間內,即使翻轉屋子也不必顧慮任何細節,利用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更不怕衝犯家中神明。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大掃除的日子。「掃塵日」和「送神日」的正確日期,有說是二十三日,也有說是二十四日。《五經異義》則說,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間在二十四日,基於這本主張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書,亦指出官府是選擇在二十三日「陰陽」交介的時間送神。因此,其實就是指從二十三日亥時進入二十四日子時的交界時間──依然是二十四日。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多數源自閩廣兩省,受當地民間習俗影響,因此,東南亞華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視為「送灶」和「掃塵日」的正日。
傳說二:有個邪神喜歡搬弄是非,經常在玉常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人間是個充滿罪惡骯髒的世界。一次,邪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帝聽後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下界犯上作亂之事,凡是怒忿天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簷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做記號。玉帝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做有記號的門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邪神見陰謀得逞,偷偷地下界在每戶人家屋簷下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斬盡殺絕。邪神的陰謀被灶神發現了,急忙召集各家的灶神商量對策,其辦法是:從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日起,到除夕接灶神前,各家各戶必須來個大掃塵,哪戶不打掃乾淨,灶神就不進宅。人們遵照灶神的囑咐,清掃塵埃、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屋裡屋外、房前房後、庭院四周全打掃得乾乾淨淨。除夕夜,王靈官來到人間,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一家人團聚歡樂,美滿幸福。王靈官找不到標明劣跡的記號,便趕回天庭,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如實稟告玉帝。玉帝這才知道受了邪神的欺騙,十分震怒。降旨捉拿邪神,掌嘴三百,永拘於天庭,不許下界作惡。從此,人們為除難消災,每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神,除夕夜迎灶神期間,必須掃塵除埃。時間久了,便逐漸成為一種漢族民俗。
掃塵習俗「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漢族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