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鄉的社交圈裡又被一部《龍虎山張天師》瘋狂的刷屏,所以今天夕涼就給大家解析一下這部《龍虎山張天師》,淺析一下《龍虎山張天師》這部電影,背後所代表的文化符號與其時代象徵。
天師: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天師原是道家始祖——軒轅黃帝對其老師的尊稱。
但後來天師一詞的含義逐漸的演化,古代小說中,天師通常有起死回生、治病救人的本事,深受百姓愛戴。而道教創始者祖天師張道陵的子孫,亦承襲天師大真人這一稱號。
而《龍虎山張天師》這部劇的原型就是道教創始者天師張道陵,而這部劇製片方淘夢電影,之所以選擇這一條和現在大多數影片截然不同的道路——將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角色結合現代的創新然後搬上舞臺,而不是像現在的大多數電影那樣改變一個現成的知名IP,來瘋狂吸金。
這與淘夢電影他們的理念息息相關——文化傳承上的深入,文旅方面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旅行經濟,承擔社會責任
每一個時代都要有創新者,有傳承者,但在這個資本至上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為了流量絞盡腦汁,電影開始像流水線上的產品開始被批量製造,電影的賣點不再是作為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的集合,而是一個已經大紅大火的IP,和一堆天價片酬卻只需要擺幾個POSE和臺詞全靠後期配音的「小鮮肉」。
中國的電影產業,似乎開始邁入流量時代,一部電影的好與壞,似乎只是要看你這部電影所請的流量小生的多少,這樣的電影產業看似欣欣向榮但背後卻是千瘡百孔,靠流量而不是內容支撐的電影,對那些真正的電影人來說,可能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但單靠流量所支撐的「流量電影」,在一次次觀眾的檢驗下,口碑如雪崩式的崩塌,最後終於在《上海堡壘》這部「群星雲集」,「耗時6年,投資高達3.6億的『科幻巨製』」的血本無歸下,落下帷幕。
何為契合時代的好電影——折射現實,反映人生,傳承文化,又要與時代精神接軌
一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生。真正的好電影,是可以讓人能夠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喜,讓人透過電影能看到人生的意義,讓人心有感悟。《龍虎山張天師》中的張天師,大膽地採用了一種不同於人們傳統印象中的仙人一般使用法術無所不能的形象,而是選擇讓張天師有一身高強的武功,一把劍也耍得出神入化,很有一點行走江湖的大俠的味道。只有到了最後,當張天師經歷了平常人所經歷的一切,才最終克各路鬼魔,並給他們定下了規矩。該去酆都城的去酆都城,該去西域的去西域。和民間傳說再次相和。
這就使得這個張天師的形象更加尊重歷史,是人們更有親近感。而這部劇的敘事手法也在傳統的敘事手法上有了一些創新,劇中的很多場景都借鑑了真實的歷史不管是三星堆文化的塑像還是傳說中古蜀國之王蠶叢,這部劇背後所代表的傳統文化。而這正式這部電影想要藉助這個題材想要傳播的信念,弘揚真正的傳統文化。在這流行文化良莠不齊的時代,青年一代接觸的傳統文化實在太少。
當代青年大多沉迷於魔法奇幻的世界,而很少去接觸那些傳統文化中的傳說人物,其實如果我們可以對這些存在於民間傳說中的傳奇人物加以創新改變,其趣味性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
網絡電影文化的拓展升級——"網絡電影+文旅計劃
相信不少觀眾注意到了劇中那些秀色可餐的山水佳色,而這正是,當代電影與地方實業相結合的產物。
當下這個時代人人都渴望去往大城市,嚮往燈紅酒綠的生活,而那些背負著歷史底蘊,宛若遺世獨立的荷花般的偏遠歷史明珠,已經有些蒙塵了。
而」電影+文旅「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通過電影這一更具表現力,更多受眾的表現形式來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那些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遺世明珠。
這裡是沙鄉也思鄉,一個熱愛分享的人所寫下的一些感悟,希望你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