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尺方臺,曾借得漢末千裡東風,一襲長袍,仍披著北海胡天暮雪。著名京劇藝術家、「馬派」創始人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首都博物館推出「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100餘組珍貴文獻、戲服道具等,大多是馬連良先生的家屬捐贈給首都博物館的珍貴實物,全面展現了馬連良先生的生平經歷,藝術創作和「馬派」藝術的精髓。
與梅蘭芳合作《汾河灣》,馬連良(右)飾演薛仁貴。
「優孟薪傳」匾
戲是時代之戲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我老年古稀無後實慘」……回望過去兩個甲子,滄海桑田,但馬連良先生的作品如《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等仍廣為傳唱,歷久彌新,他塑造的諸葛亮、蘇武、宋士傑等藝術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他的一身正氣,德藝雙馨,為文藝工作者樹立了不朽典範。
「識天文習兵法猶如反掌,設壇臺借東風相助周郎。」這是京劇《借東風》中的經典唱段,從15歲在「富連成」科班一唱而紅,這一作品貫穿馬連良藝術生涯。幾十年間,他多次推敲修改這句戲文:1922年百代唱片版、1938年國樂唱片版均為「先天數玄妙法猶如反掌」,1949年香港電影版改為「習天書玄妙法猶如反掌」,1956年北京電影版改為「識天文習兵法猶如反掌」,1963年改為「習天書學兵法猶如反掌」。可以看出,馬連良對諸葛亮這一藝術形象的理解經歷了「由神到人」的認識過程,也反映出隨著時代巨變,馬連良從鬚生泰鬥向普通勞動者轉變的努力。展覽中展出了民國時期馬連良在《群英會·借東風》中扮演諸葛亮時所穿的鶴氅,胸前繡太極紋,圓潤飽滿,襟上雙鶴齊飛,飄然靈動,似東風乍起,萬事皆備。
諸葛亮也是馬連良塑造的經典藝術形象。如果說《借東風》中身披鶴氅的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戰略家,而到了「開壇作法」一節,則換上法衣,將諸葛亮塑造得更加深不可測,《群英會》中穿八卦仙衣的諸葛亮則更加仙風道骨,足智多謀。此番展覽同時展出馬連良在不同劇目中扮演諸葛亮時所穿的鶴氅、八卦衣、法衣,實屬難得,展示了馬連良塑造的立體化的諸葛亮藝術形象。
馬連良極為重視人物塑造,最忌諱千人一面。他曾說,「我演宋士傑,一出臺簾我就是宋士傑,而不是馬連良了。觀眾把馬連良忘掉了,也忘掉是坐在劇場聽戲,才算是真正到了『化境』。」此次就展出了馬連良飾演《四進士》宋士傑時所穿的褶子,雖樸素無華,但其剛正不阿的形象呼之欲出。
展品中還有民國時期《借東風》的劇本,扉頁上留著馬連良的筆跡:「古歷軒主人馬,借東風是時代之戲。」在馬連良藝術生涯的各個時期,《借東風》始終相伴。1915年,仍在科班學藝的馬連良在老師蕭長華提攜下,憑一段《借東風》一炮而紅。抗戰時期,馬連良曾多次到上海、天津參與組織救國、救災、救濟等公益籌款義演,演出的經典劇目《借東風》,激揚了民族士氣。1953年,馬連良響應政府號召,與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一起,參加了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在抗美援朝前線為志願軍將士們演出了《八大錘》《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前後長達三個月之久,極大地鼓舞了志願軍將士的士氣。此次展示的這批珍貴照片,包括演出劇照、慰問團與志願軍的合影,生動詮釋了「時代之戲」的內涵。
人是盡心之人
馬連良曾言:「於戲,國事危險,吾儕小人,無拳無勇,亦只有『各盡其心』而已。」他認為,如果說演《借東風》《四進士》等劇目是演戲、是藝術創作的話,抗戰時期演《蘇武牧羊》《串龍珠》則是表達思想,為國盡心,為民請命。
1938年馬連良將《反徐州》劇本改編為《串龍珠》,講述元末完顏龍父子盤踞徐州,州官徐達帶領民眾揭竿起義、反抗暴政的故事。該劇1938年4月23日首演於新新戲院(首都電影院前身),由於該劇表現了反抗異族統治,演出後遭到日偽當局的禁演。但是,馬連良並沒有就此妥協,展覽中展示了1938年9月19日在上海公演《串龍珠》時發行的特刊,顯示當時發行的5000冊特刊被一搶而空,如此盛況既可見該劇在滬上激發的全民抗戰共鳴,也反映了馬連良面對逆境的英勇無畏。
1937年,張君秋加入馬連良經營的扶風社。他們合作的第一個劇目就是《蘇武牧羊》,馬連良飾蘇武,張君秋飾胡阿雲,反映了蘇武誓死不降的民族氣節,以及號召民眾「持節完志」的寓意。該劇在抗戰期間多次上演,後亦遭日偽當局禁演。展覽中展出了馬連良在《蘇武牧羊》中飾演蘇武的劇照。
「登層臺望家鄉躬身下拜,向長空灑血淚好不傷懷。」為了「盡心」,馬連良遭受污衊,傾家蕩產,疾病纏身,流落香港。1952年從香港回到北京,在長安大戲院的回京首演,馬連良再度與張君秋合作,特意選擇《蘇武牧羊》,表明心跡,寄託情懷。展覽中展出了1952年3月10日至11日馬連良回京首演的廣告。
展覽中還包括1944年馬連良率徒向梨園公會贈送的匾額「優孟薪傳」。優孟是春秋時期的宮廷藝人,他不光演技高,還諷諫時事,重情重義,有優孟哭馬的典故。馬連良以優孟自比,寄託了他對京劇藝術的期望,以及自己作為藝術家對人生價值的崇高追求。
八卦衣,《群英會》諸葛亮服飾。
相貂。一般用於丞相、太師等品級的老年角色。
派是無派之派
馬連良常稱:「我無所謂派。」
但是京劇馬派,以及馬派藝術,早已深入身心,成為定論。
戲曲藝術,流派各異,馬連良所開創的馬派,尤為突出的特色是:學百家,博採眾長,學各行,融會貫通,摳細節,千錘百鍊,由此自然而然獨成一派。梅蘭芳之開梅派,張君秋之開張派,首先是他們胸中有幾百本戲,天人古今已然盡藏胸中,流派特徵只是自然流露。
與馬連良同時代的戲曲評論家景孤血曾評價馬連良《借東風》的一段唱腔:「『觀察四方』拖腔帶出『望江北』,底下再加上一個『呀哦』二字,圓、巧、俏,面面俱到。」
其實,不僅唱腔,馬連良所開創的馬派藝術最大的特徵就是「面面俱到」。此次展覽引用了馬連良《古歷軒談藝錄》,以及1941年《立言畫刊》對馬連良的訪談《名伶訪問記·馬連良》,直觀呈現了馬連良的藝術觀點,以及馬派藝術的豐富內涵。
戲曲講究「千斤話白四兩唱」。馬連良說:「念白同樣要有調門兒、尺寸、氣口和腔調,同樣要輕重緩急,昂揚頓挫,使觀眾聽了如同聽唱一樣感到情感充沛,悅耳動聽……人物性格不同、處境不同、說話的對象不同,念白的語氣和腔調就不能一樣。」即所謂「唱要像說話一樣,說話要像唱一樣」。
基於對唱念的深刻理解,馬連良大膽變革,將「生」「末」兩行的表演手段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唱念做相結合的新風格,成為馬派的一大特色。同時他主張唱念還要結合表情、動作、身段、神態,融入自身的特點和見解來塑造角色。展覽中專門設計的演劇空間,通過《借東風》《武家坡》等劇目中經典的唱念段落,生動展現了馬連良唱腔和念白的藝術魅力。
馬連良還是舞臺改良、戲服道具設計、唱片灌制改良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經常收集、研究各種織繡,以用作戲服面料。展覽中有一塊他收集得來的龍紋補子,配以回紋和蝙蝠紋,寓意吉祥,尤為精美。
此次展出的車騎博古紋大帳,是1937年馬連良為新新大戲院特製的舞臺幔幕,以漢代武梁祠畫像石中的車馬人為主要造型,由於常隨馬連良赴各地演出,成為扶風社標誌,也成為馬派藝術的象徵。
觀展Tips
即日起,首都博物館不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不過,觀眾仍可以租用自助導覽設備了解部分展覽內容。目前,首博採取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入館,暫不接受團體預約和電話預約。開放期間每日預約3000人,分上、下午各預約1500人。
(原標題:馬連良:優孟薪火至今傳)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謝忠軍
流程編輯:L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