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是時代之戲,人是盡心之人」,馬連良先生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2021-01-14 北晚新視覺網

幾尺方臺,曾借得漢末千裡東風,一襲長袍,仍披著北海胡天暮雪。著名京劇藝術家、「馬派」創始人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首都博物館推出「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100餘組珍貴文獻、戲服道具等,大多是馬連良先生的家屬捐贈給首都博物館的珍貴實物,全面展現了馬連良先生的生平經歷,藝術創作和「馬派」藝術的精髓。

與梅蘭芳合作《汾河灣》,馬連良(右)飾演薛仁貴。

「優孟薪傳」匾

戲是時代之戲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勸千歲殺字休出口」「我老年古稀無後實慘」……回望過去兩個甲子,滄海桑田,但馬連良先生的作品如《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等仍廣為傳唱,歷久彌新,他塑造的諸葛亮、蘇武、宋士傑等藝術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他的一身正氣,德藝雙馨,為文藝工作者樹立了不朽典範。

「識天文習兵法猶如反掌,設壇臺借東風相助周郎。」這是京劇《借東風》中的經典唱段,從15歲在「富連成」科班一唱而紅,這一作品貫穿馬連良藝術生涯。幾十年間,他多次推敲修改這句戲文:1922年百代唱片版、1938年國樂唱片版均為「先天數玄妙法猶如反掌」,1949年香港電影版改為「習天書玄妙法猶如反掌」,1956年北京電影版改為「識天文習兵法猶如反掌」,1963年改為「習天書學兵法猶如反掌」。可以看出,馬連良對諸葛亮這一藝術形象的理解經歷了「由神到人」的認識過程,也反映出隨著時代巨變,馬連良從鬚生泰鬥向普通勞動者轉變的努力。展覽中展出了民國時期馬連良在《群英會·借東風》中扮演諸葛亮時所穿的鶴氅,胸前繡太極紋,圓潤飽滿,襟上雙鶴齊飛,飄然靈動,似東風乍起,萬事皆備。

諸葛亮也是馬連良塑造的經典藝術形象。如果說《借東風》中身披鶴氅的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戰略家,而到了「開壇作法」一節,則換上法衣,將諸葛亮塑造得更加深不可測,《群英會》中穿八卦仙衣的諸葛亮則更加仙風道骨,足智多謀。此番展覽同時展出馬連良在不同劇目中扮演諸葛亮時所穿的鶴氅、八卦衣、法衣,實屬難得,展示了馬連良塑造的立體化的諸葛亮藝術形象。

馬連良極為重視人物塑造,最忌諱千人一面。他曾說,「我演宋士傑,一出臺簾我就是宋士傑,而不是馬連良了。觀眾把馬連良忘掉了,也忘掉是坐在劇場聽戲,才算是真正到了『化境』。」此次就展出了馬連良飾演《四進士》宋士傑時所穿的褶子,雖樸素無華,但其剛正不阿的形象呼之欲出。

展品中還有民國時期《借東風》的劇本,扉頁上留著馬連良的筆跡:「古歷軒主人馬,借東風是時代之戲。」在馬連良藝術生涯的各個時期,《借東風》始終相伴。1915年,仍在科班學藝的馬連良在老師蕭長華提攜下,憑一段《借東風》一炮而紅。抗戰時期,馬連良曾多次到上海、天津參與組織救國、救災、救濟等公益籌款義演,演出的經典劇目《借東風》,激揚了民族士氣。1953年,馬連良響應政府號召,與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一起,參加了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在抗美援朝前線為志願軍將士們演出了《八大錘》《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前後長達三個月之久,極大地鼓舞了志願軍將士的士氣。此次展示的這批珍貴照片,包括演出劇照、慰問團與志願軍的合影,生動詮釋了「時代之戲」的內涵。

人是盡心之人

馬連良曾言:「於戲,國事危險,吾儕小人,無拳無勇,亦只有『各盡其心』而已。」他認為,如果說演《借東風》《四進士》等劇目是演戲、是藝術創作的話,抗戰時期演《蘇武牧羊》《串龍珠》則是表達思想,為國盡心,為民請命。

1938年馬連良將《反徐州》劇本改編為《串龍珠》,講述元末完顏龍父子盤踞徐州,州官徐達帶領民眾揭竿起義、反抗暴政的故事。該劇1938年4月23日首演於新新戲院(首都電影院前身),由於該劇表現了反抗異族統治,演出後遭到日偽當局的禁演。但是,馬連良並沒有就此妥協,展覽中展示了1938年9月19日在上海公演《串龍珠》時發行的特刊,顯示當時發行的5000冊特刊被一搶而空,如此盛況既可見該劇在滬上激發的全民抗戰共鳴,也反映了馬連良面對逆境的英勇無畏。

1937年,張君秋加入馬連良經營的扶風社。他們合作的第一個劇目就是《蘇武牧羊》,馬連良飾蘇武,張君秋飾胡阿雲,反映了蘇武誓死不降的民族氣節,以及號召民眾「持節完志」的寓意。該劇在抗戰期間多次上演,後亦遭日偽當局禁演。展覽中展出了馬連良在《蘇武牧羊》中飾演蘇武的劇照。

「登層臺望家鄉躬身下拜,向長空灑血淚好不傷懷。」為了「盡心」,馬連良遭受污衊,傾家蕩產,疾病纏身,流落香港。1952年從香港回到北京,在長安大戲院的回京首演,馬連良再度與張君秋合作,特意選擇《蘇武牧羊》,表明心跡,寄託情懷。展覽中展出了1952年3月10日至11日馬連良回京首演的廣告。

展覽中還包括1944年馬連良率徒向梨園公會贈送的匾額「優孟薪傳」。優孟是春秋時期的宮廷藝人,他不光演技高,還諷諫時事,重情重義,有優孟哭馬的典故。馬連良以優孟自比,寄託了他對京劇藝術的期望,以及自己作為藝術家對人生價值的崇高追求。

八卦衣,《群英會》諸葛亮服飾。

相貂。一般用於丞相、太師等品級的老年角色。

派是無派之派

馬連良常稱:「我無所謂派。」

但是京劇馬派,以及馬派藝術,早已深入身心,成為定論。

戲曲藝術,流派各異,馬連良所開創的馬派,尤為突出的特色是:學百家,博採眾長,學各行,融會貫通,摳細節,千錘百鍊,由此自然而然獨成一派。梅蘭芳之開梅派,張君秋之開張派,首先是他們胸中有幾百本戲,天人古今已然盡藏胸中,流派特徵只是自然流露。

與馬連良同時代的戲曲評論家景孤血曾評價馬連良《借東風》的一段唱腔:「『觀察四方』拖腔帶出『望江北』,底下再加上一個『呀哦』二字,圓、巧、俏,面面俱到。」

其實,不僅唱腔,馬連良所開創的馬派藝術最大的特徵就是「面面俱到」。此次展覽引用了馬連良《古歷軒談藝錄》,以及1941年《立言畫刊》對馬連良的訪談《名伶訪問記·馬連良》,直觀呈現了馬連良的藝術觀點,以及馬派藝術的豐富內涵。

戲曲講究「千斤話白四兩唱」。馬連良說:「念白同樣要有調門兒、尺寸、氣口和腔調,同樣要輕重緩急,昂揚頓挫,使觀眾聽了如同聽唱一樣感到情感充沛,悅耳動聽……人物性格不同、處境不同、說話的對象不同,念白的語氣和腔調就不能一樣。」即所謂「唱要像說話一樣,說話要像唱一樣」。

基於對唱念的深刻理解,馬連良大膽變革,將「生」「末」兩行的表演手段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唱念做相結合的新風格,成為馬派的一大特色。同時他主張唱念還要結合表情、動作、身段、神態,融入自身的特點和見解來塑造角色。展覽中專門設計的演劇空間,通過《借東風》《武家坡》等劇目中經典的唱念段落,生動展現了馬連良唱腔和念白的藝術魅力。

馬連良還是舞臺改良、戲服道具設計、唱片灌制改良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經常收集、研究各種織繡,以用作戲服面料。展覽中有一塊他收集得來的龍紋補子,配以回紋和蝙蝠紋,寓意吉祥,尤為精美。

此次展出的車騎博古紋大帳,是1937年馬連良為新新大戲院特製的舞臺幔幕,以漢代武梁祠畫像石中的車馬人為主要造型,由於常隨馬連良赴各地演出,成為扶風社標誌,也成為馬派藝術的象徵。

觀展Tips

即日起,首都博物館不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不過,觀眾仍可以租用自助導覽設備了解部分展覽內容。目前,首博採取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入館,暫不接受團體預約和電話預約。開放期間每日預約3000人,分上、下午各預約1500人。

(原標題:馬連良:優孟薪火至今傳)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謝忠軍

流程編輯:L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 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馬連良是「馬派」藝術創始人,列入京劇「前後四大鬚生」,也留下了許多經典劇目和寶貴文化遺產。「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現場。首都博物館供圖2021年是馬連良誕辰120周年。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開幕,向觀眾們展示了這位京劇大師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
  • 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開幕,向觀眾們展示了這位京劇大師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  從內容上看,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鬚生泰鬥,主要講述在歷史背景下,馬連良的人生軌跡;第二部分溫如劇藝,通過馬連良經典的代表劇目和精緻的戲曲服飾,表現他在藝術上達到的巔峰成就。
  • 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博開展
    2021年是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以113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180餘張圖片和影像資料展現出「馬派」藝術精華。走進展廳,咿呀餘韻響在耳畔,一路走過,鬚生泰鬥、溫如劇藝、菊壇流芳三大板塊徐徐講述著馬連良的藝術人生。穿梭在多種身份中,一個豐滿的藝術家形象逐漸在觀眾面前生動起來。
  • 《戲命師之飛天神獸》豬剛鬣的兄弟?看男主江五山怎樣戲命人生
    近日看了一部比教特別的古裝玄幻喜劇《戲命師之飛天神獸》,首先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很特別,戲命師這個名詞我還是頭一回看到,貌似有點遊戲人間,控制命運瀟灑走一回的意味。總之這部電影製作精良,確實是良心之作。此時飛天小豬沒有亂走,竟然飛進了玄門大當家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體內,就此引出了該片的男主角江五山這一生傳奇的故事,不得不說一齣好戲的上演,我們才得以看到男主江五山怎樣戲命人生。
  • 孟小冬:人生如戲 和寶堂 - 科技新聞傳播 科技知識普及
    當年,她與梅蘭芳經歷了怎樣一段驚天動地的美妙而悲愴的婚姻?在她70年的人生中都有過哪些一波三折?歷時六年的悲愴婚姻早在80年前,孟小冬就被京津滬的輿論界譽為「冬皇」。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胡同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
  • 【遺珠之憾】人生如戲,一笑而過,我依然前行
    人生可謂是一部電視劇玩轉起「酸甜苦辣鹹」五部曲簡(只)直(想)是(簡)小(單)菜(點)一碟氮素,每個人的生活總是要造作一番
  • 自言自語之人生如戲
    其間經歷了很多,讓人不禁感慨,人生如戲,諸事無常,平常心顯得尤其重要。人生如戲其實是一種態度。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其實所謂的抗壓能力,也就是在面對困難時,能否懷抱一種人生如戲、我是演員也是觀眾的心態去對待事情。
  • 新京報:琴酒雲去 京劇之殤
    這兩天,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張君秋之子馬連良弟子張學津、楊寶森弟子朱雲鵬三位京劇界的先生接連去世。 齊如山先生在《國劇藝術匯考》的開篇第一句就說:「提起國劇這件事情來,實在令人傷心。」齊如山先生是沒有機會看到今天的京劇現狀,若是看到,應該慶幸生在過去那個時代。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好角兒的去世當然會帶走京劇。這就像是漫天的星辰,一盞一盞地在熄滅。
  • 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懂霹靂布袋戲,道友們又是怎樣欣賞的!
    很多新人初入霹靂布袋戲首先接觸的都是閩南語,半天聽不懂一句,雖然後面霹靂也出了國語,但作為聽習慣了閩南語的道友來說,國語的配音真是糟糕,反而會覺得黃大配的很有感覺,國語就像在背歌詞。
  • 「千面人」張譯的戲裡戲外
    張譯在《士兵突擊》坐車夜遊北京那場戲中,好好看了看這個自己駐守了幾年的城市,面臨退伍,戰友的離別和城市的熟悉與陌生感,這個曾經當過兵的演員,劈頭蓋臉的哭起來。這一段感情對他來說可能都不用演,自己的部隊生活終歸有一個結尾,只是這個結尾讓更多人看到了而已。
  • 一部失守於快時代的慢電影_有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對文藝電影普遍持寬容態度的豆瓣網,儘管《刺客聶隱娘》仍然有7.5的高評分,超過三成的觀眾給出的評價不超過三顆星,稱得上是反響平淡。而在侯孝賢自己的電影序列裡,這一評分也屬於偏低:《最好的時光》豆瓣評分7.5分,《海上花》7.9分,《戲夢人生》8.3分,《悲情城市》更是高達8.7分。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劍無極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作品的一切,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信息知識,葷素不拘。金光主角團之一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系列內容撰寫到今天,除了寫過一次黑白郎君後就一直沒有觸碰主角團了。
  • 「21人故事繪」2021第一回:人生如戲
    也許會有很多事,正在或即將發生。21人故事繪——繪聲、繪色、繪人人間種種色,世間無盡藏這個創意,是很多人思路的凝結。致敬!主持人:棲霞嶺主藝術家:林泓君一個有故事的人:高多這三人聚在一起,行雲流水。問、聽、說、畫,一臺戲。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一、布袋戲的起源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根據考證與藝人傳說,布袋戲約產生於十七世紀。其來源說法不一,文獻上記載,可能從傀儡戲演化而來,「耍傀儡子:一人挑擔鳴鑼,前囊後籠,耍時以扁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臺閣,下垂其籃布圍,人籠皆在其中。」另有人據此認為布袋戲之原始形式,可能源自大江南北流浪的「肩擔戲」。
  • 守候一生的信念:歷史故事之梅蘭芳學戲,你了解多少?
    文|小樂大家好,今天又是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我是你們的朋友守候一生的信念的小編小樂,歡迎準時來到這裡,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故事哦!如果是第一次看到我的話記得關注哦!這樣會讓小編更加有動力呢,現在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師父端端正正坐在神龕下面一把太師椅上。
  • 《愛情電影聖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總有一種愛情能夠打動你
    從1930年卓別林主演的《城市之光》到2019年的法國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將近百年的100部與愛情有關的電影伴隨著100篇電影評論介紹展現於觀眾與讀者的眼前。從遠古的神話到現代社會,從我們身邊的熟悉的男男女女到這個世界各個角落形形色色之人,有關於情愛的故事,似乎永遠也講不盡。
  • 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卻塵思
    不才兼劣生以前也寫過關於一些佛門人物角色的內容,例如之前論述哲學問題的闋聲雲陀(關於他的內容在此: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闋聲雲舵),以及受道友囑託所寫的「佛鑄」裳瓔珞(你們口中的佛美人點擊此處也可翻閱: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裳瓔珞),而今天在這裡要詳述的這位佛門人士他並不如往常劇中所見的那些高僧一般,他有比較高的佛門修為,但在形象表現上更加俗世化,他就是被大家戲稱為「團滅之星」的卻塵思
  • 《分手別把鍋帶走》董晴方文強現場飈戲戳人淚點
    首映發布會現場,影片投資方、發行方及主創團隊代表紛紛上臺致辭,對影片故事及幕後拍攝等情況進行了簡短交流。作為出品方及獨家宣發方,映美傳媒合夥創始人高銳先生對影片評價頗高,並對此影片表示期待。而作為本片製作方,天真如視李天慧女士對《分手別把鍋帶走》表示了深深的喜愛,誇讚其是網大中的一股清流,乾淨純潔。
  • 《灣區兒女》主演孫堅:我在這部戲的時代背景中成長
    作為該劇男主角,年輕演員孫堅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與自己的成長背景吻合,自己仍記得兒時親歷澳門回歸時的種種心情與體會,在人物塑造上可謂感同身受。1999-2019澳門回歸20周年特別獻禮劇《灣區兒女》,講述了澳門回歸前後,以黃梓建、彪叔、麥斯鈺為代表的一批澳門人經歷的時代變革,以及他們自身命運的改變,該劇陣容囊括了香港實力演員羅嘉良和李彩樺,以及內地青年演員孫堅等。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默蒼離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作品的一切,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信息知識,葷素不拘。一字敝之:蠢XD一般來說擁有如此多aka的角色肯定他的人生簡直比畢卡索的油畫《格爾尼卡》還要精彩,所以不才兼劣生不會嘗試去把他在劇情中發展的所有過程在這篇一千多字的內容當中概括(如果在下這麼做也是愚蠢得讓人窒息),而是提幾個點去展開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