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懂的李陵,為什麼投降?害得司馬遷為之受「宮刑」之禍!

2021-01-19 尚思修善學佛

李家與衛青霍去病的矛盾

衛青、霍去病的出現,以及他們的戰功使年老的李廣逐漸被替代。為此李廣急於表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他最後的生涯中,一次不是很大「迷路」竟使老英雄蒙羞而恥,拔劍自刎。

李廣自殺後,李家其實給「皇家」的矛盾已經很深了,雖然衛青的確是一個胸懷坦蕩的帥才,可不是一個好導演,他沒有把李家因為李廣自殺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消除。

李廣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李當戶,也就是李陵的父親,其實李廣的這個兒子還是有膽識和魄力的。

飛將軍李廣

有一次,天子和弄臣韓嫣戲耍,看來漢武帝也有點「二」。韓嫣有點放肆的舉動,李當戶就打了韓嫣,韓嫣逃跑了,武帝很欣賞他的勇敢。不過遺憾的是他死的早,他死的時候李陵還沒有生下。

李廣的小兒子叫李敢,李敢以校尉官職隨從驃騎將軍霍去病攻擊匈奴左賢王,他作戰英勇,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和軍旗,斬殺很多敵人,因此被封為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並接替李廣任郎中令。

不過李敢畢竟是年輕了一些,他怨恨大將軍衛青使他父親飲恨自殺,把衛青打傷了,衛青理解年輕人的心態,沒有張揚,把這件事隱瞞下來,沒有說出去。

冠軍侯霍去病

不過還是被霍去病知道了這件事,霍去病心想這還了得,大將軍是我舅舅,你李敢還在我手下,竟然如此膽大,冠軍侯霍去病也是年輕人,等李敢隨皇上到甘泉功打獵的時候,霍去病就用箭射死了李敢。

唉!年輕好鬥埋下了殺身的禍患。

當時霍去病正顯貴受寵,皇上就隱瞞真相,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不過一年多後,霍去病也死了。霍去病叫去病但終久去不了病。

這樣李家就與衛青及皇家有了隔閡。

李陵長大後,被選拔為建章營的監督官,監管所有騎兵。他很好的繼承了家傳,也善於射箭,愛護士兵,漢武帝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因而讓李陵率領八百騎兵。後被任命為騎都尉,統領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一帶練習射箭,屯駐在哪裡防備匈奴。

投降將軍李陵

兵敗投降的李陵

幾年後,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在祁連山進攻匈奴右賢王,武帝派李陵率領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裡的地方,想以此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讓他們集中力量去對付貳師將軍。

李陵到了預定的期限返回時,被單于的八萬大軍包圍。李陵只有五千人馬,箭射光了,士兵損失大半,殺死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李陵且戰且退,一連八天。在離居延還有一百多裡的地方,被匈奴攔堵在狹窄的山谷,截斷了歸路。

李陵既無糧食,又無救兵,匈奴一方面加緊進攻,一方面勸誘李陵投降。

被圍的李陵只好投降了

李陵說:我沒臉再去見皇帝了!

於是就投降了匈奴。

單于得到李陵之後,因羨慕李陵家的名聲,又欣賞李陵作戰的勇敢,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對他很尊崇。

武帝知道後,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這一下子徹底讓李陵絕望了再回漢朝的念想。

我是【尚思修善學佛】,從李廣的祖上李信作為秦國的將軍一直到李陵之前,一直都是英雄般的存在,在經歷了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裡,由英雄到「叛徒」,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李陵放棄了尊嚴而投降了敵人。

衛青作為大將軍還是謙虛恭謹的

按說結局應該像李廣那樣自刎而死,才是一個最佳方案。

不過現在看來,李陵是「太難了」。一方面對生命的渴望,一方面是精神良心上的譴責。他知道作為自己來說,投降是可恥的,自己的家族忠心耿耿的為漢家王朝效力,他的祖父李廣因為沒有給單于作戰而羞愧自殺,這一直是家族的榮耀。不過反過來看,武帝是怎麼對他一家人的,李廣到老無封,自己的叔叔李敢還被霍去病射死,這一切一定有怨恨的種子埋在心底。

戰爭帶來了災難

以至於晚年昏聵的漢武帝把他的母親、妻子一家人全部殺死,這一下子就絕了他回歸漢朝的希望。不然結果可能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我們看看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司馬遷與李陵

李陵和司馬遷是有交情的,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後大怒,群臣也都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後來武帝與匈奴關係緩和一些後,派公孫敖迎李陵回來,但是沒有成功,就謊報李陵在為匈奴練兵,以待有機會反擊漢朝,造成了武帝殺了李陵一家。

忍辱負重的司馬遷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按律當斬。面對死亡,雖然名節可保,然史書未完,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李陵與蘇武

蘇武與李陵都曾經擔任侍中的官職。李陵投降匈奴後不好意思去訪求蘇武。後來單于派李陵去北海勸降。李陵曾經這樣說:

「我剛投降的時候,也痛苦得像發瘋一樣,恨自己背叛了漢朝,加上老母被收留在保宮裡。你不投降的心情,難道比得過我當初?況且陛下年齡大了,法令無常,大臣們沒有犯罪就被滅族的有十數家,連自身安全都無法保證,你還顧得上別人嗎?」

李陵的勸降沒有效果,武帝死後,昭帝即位,漢朝和匈奴達成和議。漢朝派使者迎回蘇武,李陵設宴給蘇武送行說:

蘇武與李陵

今天你還歸,在匈奴中揚名,在漢皇族中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跡,怎能超過你!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算了吧,讓你了解我的心罷了。

【尚思修善學佛 說 】以上史料選自《史記》、《資治通鑑》。

縱觀李陵的投降一方面有他自己意志不堅的主觀原因,但是【尚思修善學佛】認為,主要還是來自於外界的客觀原因,來自於哪裡呢?漢武帝!

漢武帝應該負全責

年老昏聵的漢武帝,拿著江山當兒戲,給匈奴作戰用一個「二貨」舅子哥,你以為這個李廣利還是以前的衛青嗎?

李陵一定想光宗耀祖,完成祖上沒有完成的願望--封侯拜相!

從司馬遷對李陵的評價「他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來看,李陵有這個心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畢竟他的根在漢,他祖上的榮耀在那裡。

還是和平年代好啊!

從他對蘇武的態度和話語「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志願」,什麼志願呢?當然是回報漢朝的志願!

不過這一切都因為武帝的錯誤,而錯失了。武帝沒有等這個機會出現,也沒有留這樣的機會給李陵。如果李陵全家不死,武帝厚待之,漢朝和李陵的結局一定是另外一個不同的結果。

可惜,歷史只要因果,而沒有如果。

我是【尚思修善學佛】與你分享歷史上的點點滴滴,探討人生真諦,尋找人性之美。

相關焦點

  • 落魄司馬遷悲憤寫《史記》:為官愚忠還是男兒大志?
    作為唯一可與秦始皇比肩的漢武帝內心是有「武」情結的,所以他內心更希望自己的將士戰死沙場而不是投降,所以李陵成為戰俘激怒了漢武帝的自尊心。與李陵素未謀面的司馬遷為了安撫極度不爽的漢武帝,就說:「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
  • 李陵出徵之時就是一個必死之人,真的是生不逢時,還是另有隱情?
    漢武帝時,李陵生於李氏之家,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後來以五千步騎不敵八萬匈奴精騎,無計可施地向匈奴「投降」,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叛軍」!儘管如此,司馬遷還是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同情,為李陵辯護遭受宮刑,這才奮起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的悲劇人生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徵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軍,是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的孫子。
  • 淺談司馬遷的孝道思想,看看你會不會有所感受!
    南到江、淮,之後「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搜集了關於五帝三代的傳說,為他後來寫《五帝本紀》《夏本紀》做好了準備。「浮於沅、湘」,追尋屈原的足跡,為屈原的不幸遭遇扼腕嘆息。「北涉汶、泗」, 研究齊魯文化,觀察孔子之遺風。
  • 司馬遷不懂山東人(2020高考作文)
    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
  • 司馬遷其實早已給出答案
    在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神權在統治者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儘管在周朝過後,王權逐漸淪為了絕對性質的統治手段,但神權依舊沒有被徹底消除,而是換了一種方式,化作了維護輿論與修飾表面工作的一種常用手段。01我們不管是在書上還是在影視劇中,時常會看到某地官員為了討好帝王,總是會上書自己管轄的地域突然「天降祥瑞,」出現了鳳凰、麒麟、神鹿等不可思議的動物或現象。
  • 李陵歸降匈奴後結局如何?阿巴坎遺址發現十個字,令人倍感心酸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人馬從酒泉出發,攻擊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右賢王,匈奴二十四長之一,多為單于子弟,右部諸王中地位最高,因此,漢武帝對這次軍事行動相當重視。特地派能騎善射,曉暢兵機的李陵,專門為大軍押運糧草,自來打仗,大軍長途奔襲,後勤相當重要,從這個層面看,漢武帝還是很重視李陵的。
  •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到底如何?為何項羽之死對後世影響如此之深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到底如何?一段時空,一個人物,亦是一種情愫,湧上心頭,只有心知。無論是對遙遠時空歷史人物的追思,還是對現實裡親人、朋友、情人的思念,最完美的狀態莫過於懂得。司馬遷是懂項羽的,他寫出了項羽寧折不彎的陽剛之氣,也寫出了末日項羽在愛人面前款款深情,太史公寫出了人性。
  • 心狹為禍之根,心寬為福之門
    關於人的心胸,有這麼兩句話:心狹為禍之根,心寬為福之門。這兩句話說得真好,非常有道理!先說心狹為禍之根。一個人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就容易跟人有矛盾、糾紛,因而容易招來禍患。事實上,因為一句話、一點小利益、一點小衝突而釀成大禍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不斷發生。舉個例子吧,多年以前,我們當地一個菜市場發生過一起刑案。
  •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挫折是成才之母
    孟子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句話,挫折是成才之母。古今中外,凡成名成家者,概莫能外。大家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篇小說是作者在遭受怎樣的挫折下創作的嗎?它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作家奧斯託洛夫斯基在雙目失明、脊椎硬化、全身癱瘓的極度條件下,克服了不堪設想的困難,在紙板上摸著寫成的。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步兵做不到?
    這是用李陵的一場戰鬥,把大宋朝的步兵都秒殺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宋朝給人的整體形象就是挨揍,無論是大遼,金,還是後來的蒙古,都把宋朝揍得鼻青臉腫,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漢朝時,匈奴還是部落,不像金,遼,蒙古是一個強大的王國,匈奴組織能力,紀律性是比較差的,李陵率領的部隊則是非常強悍的,《漢書》裡記載李陵麾下皆為「荊楚勇士奇才劍客,力扼虎,射命中。」
  • 司馬遷聽老百姓說:誰知道什麼是仁義,對我有好處的就是好人
    年長後,司馬遷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跟父親一起學習著述歷史。學有所成後,遵循父命,走訪各地,進行實際考察,了解風物人情,採集各類民間傳聞,遍訪中華大地各處遺風遺景,搜集古事遺聞,網羅各地民俗民風。(前108年)司馬遷入朝為官任太史令,因李陵敗降一事牽連,受宮刑,此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潛心搜集,整理和考證歷史史料,繼承父業,撰寫歷史……完成《史記》的著述。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文本紀⑫》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文本紀》。為讓孝文皇帝的功德流傳萬世,漢景帝做了哪些事情?司馬遷是如何評說孝文皇帝的?我們一起來讀。漢景帝(資料圖)。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很重視絕人後嗣這件事。我並不聰敏,對這些不能完全認識。(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上古帝王所趕不上的,而孝文皇帝卻親自做到了。聖德的浩大如同天地,惠澤流及四海,沒有一個人不得到幸福。光明宛如日月,而廟中的樂舞並不相稱,我很恐懼不安。應該為孝文皇帝廟製作《昭德舞》,用來表彰他那美好的道德。然後把祖宗的功德記載在史冊上,流傳萬世,永無窮盡,(這種做法,)我是很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