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宮裡的太監們基本都是站著方便的,但是司馬遷卻只能蹲著方便,足夠悲憤的事情了,他卻隱忍了下來。
這究竟是愚忠還是胸懷大志?
其實司馬遷被牽連的原因有點扯。
漢武帝的時候曾派兵討伐匈奴,可負責押送軍械、糧草的李陵卻遇到了匈奴的重兵包圍,最終寡不敵眾成為戰俘。
作為唯一可與秦始皇比肩的漢武帝內心是有「武」情結的,所以他內心更希望自己的將士戰死沙場而不是投降,所以李陵成為戰俘激怒了漢武帝的自尊心。
與李陵素未謀面的司馬遷為了安撫極度不爽的漢武帝,就說: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
他的意思其實是說:
「李陵是個很不錯的人,選擇被俘只不過為了保全戰士們的性命,並不是背叛漢武帝。如果因此給李陵治罪,豈不是會寒了前線將士們的心。」
話沒錯,可惜不是帝王愛聽的話。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背叛了國家,滿朝文武也都在聲討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投降之人辯護,這就是謀反,所以漢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司馬遷丟進了大獄,還要判他死刑。
可司馬遷不怨恨皇帝這也有點扯,雖然這也是他忠於歷史的一面。
司馬遷下獄之後處境艱難。雖然為了充實國庫,漢武帝時代是允許通過錢財買官或者改變死刑犯命運的,但是司馬遷沒錢,大漢三公九卿也沒有願意站出來幫他一把,可惜他一身正氣卻落得這樣的下場。
而司馬遷關進監獄之後,又碰到杜周負責這個案子,沒錢沒權沒人幫的司馬遷受盡杜周的折磨,悲憤的司馬遷提筆寫下了:
「是以腸一日而就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表達了他身體不好,整天恍恍惚惚、迷茫的狀態,而這種恥辱總是讓他不由自由地汗流浹背導致衣服總是溼透的。
而杜周出了名的會看漢武帝眼色,因此深受漢武帝賞識,並提拔他為御史大夫,從此邁入三公之列。
司馬遷都到這個份上了,還能忍辱負重銘記自己太史令的職責,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太始四年這段時期為止的歷史。
而史記的記載除了公正客觀的歷史記錄,並沒有對漢武帝的私人怨氣!
不要說現在,尤其在古代,蹲著方便對古代男人來說,就是奇恥大辱。
李陵的家人被處以死刑之後,被牽連的司馬遷因為窮只有選擇了「宮刑」。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其意思就是:
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禍患,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悲哀,沒有比汙辱祖先更醜惡的行為,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恥辱了。
而司馬遷和漢武帝恩怨裡最扯的就是,太監都是要淨身的,但太監淨身後只要把大腿前面的獨立擋片掀開,就可以很方便了。
但司馬遷受到的宮刑則是全割,不能站起來像其他太監一樣方便,只能像宮女一樣,使用馬桶蹲坐方便。
綜上所述,雖然司馬遷的經歷很扯,我也覺得他作為臣子過分愚忠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去幫助李陵,卻非要以卵擊石!最終李陵未必領情,而自己也成了連太監都不屑的殘身,對於這樣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有同情,也有悲壯,卻也有更多的惋惜
而這本關於司馬遷人格與風格的書,雖然不到30元錢,卻可以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位曠世奇才,而他的經歷帶給我們的思考,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是處處可究!
不管怎麼樣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還能銘記自己史官的職責,把對漢武帝的恨放在了心裡,用一支筆為我們記錄了一點一滴,從而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紀傳體通史,這種精神和毅力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更多的細節也更值得我們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