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司馬遷悲憤寫《史記》:為官愚忠還是男兒大志?

2021-01-18 芒果六斤半

大家都知道,宮裡的太監們基本都是站著方便的,但是司馬遷卻只能蹲著方便,足夠悲憤的事情了,他卻隱忍了下來。

這究竟是愚忠還是胸懷大志?

其實司馬遷被牽連的原因有點扯。

漢武帝的時候曾派兵討伐匈奴,可負責押送軍械、糧草的李陵卻遇到了匈奴的重兵包圍,最終寡不敵眾成為戰俘。

作為唯一可與秦始皇比肩的漢武帝內心是有「武」情結的,所以他內心更希望自己的將士戰死沙場而不是投降,所以李陵成為戰俘激怒了漢武帝的自尊心。

與李陵素未謀面的司馬遷為了安撫極度不爽的漢武帝,就說: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

他的意思其實是說:

「李陵是個很不錯的人,選擇被俘只不過為了保全戰士們的性命,並不是背叛漢武帝。如果因此給李陵治罪,豈不是會寒了前線將士們的心。」

話沒錯,可惜不是帝王愛聽的話。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背叛了國家,滿朝文武也都在聲討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投降之人辯護,這就是謀反,所以漢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司馬遷丟進了大獄,還要判他死刑。

可司馬遷不怨恨皇帝這也有點扯,雖然這也是他忠於歷史的一面。

司馬遷下獄之後處境艱難。雖然為了充實國庫,漢武帝時代是允許通過錢財買官或者改變死刑犯命運的,但是司馬遷沒錢,大漢三公九卿也沒有願意站出來幫他一把,可惜他一身正氣卻落得這樣的下場。

而司馬遷關進監獄之後,又碰到杜周負責這個案子,沒錢沒權沒人幫的司馬遷受盡杜周的折磨,悲憤的司馬遷提筆寫下了:

「是以腸一日而就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表達了他身體不好,整天恍恍惚惚、迷茫的狀態,而這種恥辱總是讓他不由自由地汗流浹背導致衣服總是溼透的。

而杜周出了名的會看漢武帝眼色,因此深受漢武帝賞識,並提拔他為御史大夫,從此邁入三公之列。

司馬遷都到這個份上了,還能忍辱負重銘記自己太史令的職責,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太始四年這段時期為止的歷史。

而史記的記載除了公正客觀的歷史記錄,並沒有對漢武帝的私人怨氣!

不要說現在,尤其在古代,蹲著方便對古代男人來說,就是奇恥大辱。

李陵的家人被處以死刑之後,被牽連的司馬遷因為窮只有選擇了「宮刑」。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其意思就是:

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禍患,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悲哀,沒有比汙辱祖先更醜惡的行為,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恥辱了。

而司馬遷和漢武帝恩怨裡最扯的就是,太監都是要淨身的,但太監淨身後只要把大腿前面的獨立擋片掀開,就可以很方便了。

但司馬遷受到的宮刑則是全割,不能站起來像其他太監一樣方便,只能像宮女一樣,使用馬桶蹲坐方便。

綜上所述,雖然司馬遷的經歷很扯,我也覺得他作為臣子過分愚忠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去幫助李陵,卻非要以卵擊石!最終李陵未必領情,而自己也成了連太監都不屑的殘身,對於這樣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有同情,也有悲壯,卻也有更多的惋惜

而這本關於司馬遷人格與風格的書,雖然不到30元錢,卻可以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位曠世奇才,而他的經歷帶給我們的思考,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是處處可究!

不管怎麼樣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還能銘記自己史官的職責,把對漢武帝的恨放在了心裡,用一支筆為我們記錄了一點一滴,從而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紀傳體通史,這種精神和毅力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更多的細節也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相關焦點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在讚揚孔子為「至聖」的同時,司馬遷筆下孔子的BUG可真不少:「野合」非禮而生。為官時殺人亂國。不忠、不信,好語怪力亂神。畢生「從周」的殷人後裔。如何讀懂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太史公對孔子明褒暗貶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史記》裡流傳千古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史學與文學兩個方面,司馬遷的《史記》都臻於完美的境界。《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故事和歷史事件被人們概括和提煉為成語,有些經典原文也常常被人們引用成成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沿用不衰。
  • 《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這一點尤其重要,司馬遷建立的大一統歷史觀,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史記》對於文學的貢獻,亦有四個方面。其一,司馬遷是一位語言巨匠,創立了善敘事理的敘述語言。其二,司馬遷是一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倡導的古文運動就是學習司馬遷,追步司馬遷。其三,創立傳記文學。其四,傳奇人於千秋,創立了塑造典型化歷史人物的方法。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司馬遷探索出一套寫人的藝術。
  • 「讀史頌中華•2018新年朗誦會」暨「2017司馬遷杯全國《史記...
    為全面貫徹落實執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突出司馬遷祠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誌的崇高地位,深入挖掘《史記》人文價值,12月27日晚,由韓城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司馬遷祠景區管委會、澽水河生態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
  • 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的區別是什麼?
    班固一直以來都做一些小官,所以班固一直都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當大官。班固五十八歲的時候母親去世,所以他就在家中守孝。班家向來和邊關事物有聯繫,所以班固就希望通過邊境立功來獲取功名,於是就被任命為將軍北徵匈奴。  後來班固所追隨的竇憲密謀造反,班固也受到了牽連被捕入獄,不久之後就死在了獄中。
  • 《史記》太史公五類別,記錄英雄人物少年,命不由天的你請入座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開創以人物為中心的寫人文學, 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形象豐滿的歷史人物。少年胸懷大志,馬雲所說的夢想李長之曾說:「 至於司馬遷在所愛的才之中,最愛的是哪一種?一般地說,是聰明智慧,是才能,是不平庸,或不安於平庸,或意識到自己不平庸的。但尤其為他所深深地禮讚的, 則是一種衝破規律,傲睨萬物,而又遭遇不幸,產生悲壯的戲劇性的結果的人物。」這些少年雖然人生經歷各不相同,甚至身份差距懸殊,但都因胸懷大志而異於常人。
  • 原來,《史記》裡藏著這麼多秘密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宋經緯 鄭文靜/文 馬晶晶/攝  趙生群:《史記》是中國史,還是半部世界史  得知趙生群、成祖明和徐小躍三位老師要來「第九屆南圖閱讀節嘉惠論壇」講座,南京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早早就擠滿了讀者,還有人提了整整一袋的書籍資料,為論壇做足了功課。  第一位演講嘉賓是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生群。
  • 分析《史記》的歷史人類學
    不過,單就史書來說,我們無法忽視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其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的寫作模式為後世史家開創了封建王朝正史的編撰方法,太史公筆下的歷史人物更是充滿血脈、栩栩如生,正因為如此,歷代學者均對《史記》做出高度評價,說它:「貫穿經傳,馳騁古今」(《漢書·司馬遷傳》),「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 看看司馬遷在《史記》裡怎麼說
    司馬遷在《史記》裡也有類似的預測,比如《貨殖列傳》中,他引用《計然子》的說法:「知鬥(北鬥星)則修備,時(幹支紀年)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太)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司馬遷所處的西漢武帝時期,推行了太初曆,一種天幹、地支紀年的曆法。幹支紀年有個好處,就是可以輕易的把時間換算成五行。
  • 司馬遷聽老百姓說:誰知道什麼是仁義,對我有好處的就是好人
    年長後,司馬遷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跟父親一起學習著述歷史。學有所成後,遵循父命,走訪各地,進行實際考察,了解風物人情,採集各類民間傳聞,遍訪中華大地各處遺風遺景,搜集古事遺聞,網羅各地民俗民風。(前108年)司馬遷入朝為官任太史令,因李陵敗降一事牽連,受宮刑,此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潛心搜集,整理和考證歷史史料,繼承父業,撰寫歷史……完成《史記》的著述。
  • 淺談司馬遷的孝道思想,看看你會不會有所感受!
    南到江、淮,之後「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搜集了關於五帝三代的傳說,為他後來寫《五帝本紀》《夏本紀》做好了準備。「浮於沅、湘」,追尋屈原的足跡,為屈原的不幸遭遇扼腕嘆息。「北涉汶、泗」, 研究齊魯文化,觀察孔子之遺風。
  • 《史記》為何能稱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之所以說《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史記》讓史學脫離經學,為史學獲取了獨立地位;第二,《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對後世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四,司馬遷撰寫《史記》取材廣泛、態度嚴謹,對後世史學家產生深遠影響。
  •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到底如何?為何項羽之死對後世影響如此之深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到底如何?一段時空,一個人物,亦是一種情愫,湧上心頭,只有心知。無論是對遙遠時空歷史人物的追思,還是對現實裡親人、朋友、情人的思念,最完美的狀態莫過於懂得。司馬遷是懂項羽的,他寫出了項羽寧折不彎的陽剛之氣,也寫出了末日項羽在愛人面前款款深情,太史公寫出了人性。
  • 為什麼史記只有草草幾句?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王朝,漢武帝更是津津樂道,漢武帝的輝煌離不開衛青霍去病幫助他擊敗匈奴,也成就不了這番偉業,霍去病英年早逝更是為人們所遺憾,司馬遷對於霍去病的記載很少,我們對於少年英才霍去病缺乏了解。
  • 客觀而不呆板,字多但不冗雜,《史記》的成書無愧「絕唱」二字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過程中,歷代君王都十分注重對於前朝或者本朝建立之前歷史的書寫和總結,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向後世表明自己對於歷史的關注性。在唐朝確立了官修史書的原則之前,歷代封建王朝都還沒有形成由統治者組織編寫史書的習慣,並且沒有專門修史的機構。司馬遷通過私人著史,寫成了震鑠古今的《史記》,對於中國的史學發展可謂影響重大。《史記》載:"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
  • 秦漢史:司馬遷作《天官書》,完成了五宮二十八宿的完整體系
    《史記·天官書》提供了當時人們對於天體現象認識的最完備的記錄,也是中國流傳至今的最早系統敘述星官的著作。該書收錄恆星558顆,比先秦文獻所載增加了350多顆。同時,針對戰國時期不同星官劃分體系並立的局面,司馬遷在早已存在的北鬥、四象、二十八宿的星官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五宮二十八宿的完整體系。
  • 連《史記》都沒有記載?
    司馬遷寫史記時都一直感嘆墨家的資料太少,就連墨子本人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實屬蹊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段歷史消失的如此徹底?除了歷史被人故意做了手腳,很難再找出其他原因。大家可以翻開實史記看一看,關於墨子的敘述只有24個字,只是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提了一下,「該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這與其他諸子百家,連篇累牘的記載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難道是司馬遷有意不寫鞋墨子,還是確實沒找到關於墨子的材料呢?在小編看來這兩方面的原因應該都有,第一點從觀點上講司馬遷可能更傾向於儒家,而比較反感墨家,因此在寫《史記》時,特意不寫墨家。
  • 你知道七尺男兒有多高嗎?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身高差距到底有多大
    一方面是在古代影視作品中,都是身材挺拔的演員們在表演,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古代流傳至今的俗稱,比如「七尺男兒」。每當古人要表現自己的英雄氣概,肯定就會說「堂堂七尺男兒」之類的話,可見古人有很多人的身高都達到了這個標準。表面上看沒什麼,但我們仔細一算,才發現問題大了去了。如果真按照古代男子平均「七尺男兒」來計算,一米等於三尺,那豈不是說中國古代男子都是身高兩米三的大高個子嗎?
  • 讓人細思極恐的《史記》揭露人性現實,字字珠璣,別等到40歲才懂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給我們留下了浩瀚如煙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姓虞還是名虞?史書中寥寥數語的虞姬為何能流傳千年?
    註:本文是建築在《史記》記載上的一篇文章,旨在探究虞姬的一些小謎團。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有一抹亮色為人所津津樂道,這抹亮色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一代佳人虞姬的故事,他們的故事被改編為小說、電視劇、電影、京劇等等,但其實虞姬本人始終籠罩在一層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