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司馬遷認為,孔子傳承的文化傳統,他是偉大的文化人,他的歷史價值遠在王侯將相之上,遠在眾賢人之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王侯將相過眼煙雲,文化人千古流芳。

時隔四百多年,黃老道家信徒司馬遷

如何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立傳?

《孔子世家》定格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

在讚揚孔子為「至聖」的同時,

司馬遷筆下孔子的BUG可真不少:

「野合」非禮而生。為官時殺人亂國。

不忠、不信,好語怪力亂神。

畢生「從周」的殷人後裔。

如何讀懂司馬遷筆下的孔子?

太史公對孔子明褒暗貶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孔子,分析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形象,看看《史記》是如何褒貶孔子的。

司馬遷像與孔子像

《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子第一部完整的傳記

《史記·孔子世家》是第一篇完整的孔子傳記,對孔子的形象有一種歷史性的定格。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

《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史記》尊道貶儒

司馬遷大約生於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在這之前大約60多年,劉邦、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奉道家為執政哲學,行道家黃老之治,清靜守法、與民休息。

董仲舒像

董仲舒將法家、陰陽家引入儒學,倡導推明儒家,罷黜百家,服務於漢武帝的政治集權。

公元前134年, 堅守道家黃老學的竇太后去世以後,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支持。儒家就逐漸成為主流。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在董仲舒上書之前,西漢的國家哲學就是道家黃老學。所謂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其實主要是指用儒家來替代道家黃老學。

竇太后像

竇太后一生信奉黃老道家,打壓儒家。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支持儒家,是為了消除約束而集權。

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

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讓喜歡道家的司馬遷當太史和中書令,而且《史記》貶低儒家,這說明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執行得並不嚴格,而且《史記》的寫作過程相對是獨立的,沒有受到過多外力幹預。

太史公的春秋筆法

《史記》是怎麼貶低儒家的?在《太史公自序》尊道貶儒,說儒家是「主倡而臣和」,要求君主首先倡導,群臣去配合。「主先而臣隨」,君主領先,群臣們再來追隨,結果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雖然知識廣博,卻要點很少,就是瞎忙乎,沒有多少功勞。最後落得人形神騷動,難以長久。然後說道家融合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這些學派的優點,它遵循大道,與時俱進。「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它不是「主倡而臣和」,而是放空自己,接受為本。它不是「主先而臣隨」 ,是順勢而為。這樣則「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指約」就是指向的東西非常簡約,要點清晰,容易操作。「事少而功多」, 朝廷無為而治,很少幹預,百姓自立自為自治,這樣整個國家反而功業更多。司馬遷尊崇道家黃老學,討厭儒家治國之道,秉持這種價值觀的史官,他如何給四百多年前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立傳?

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世上學老子道家的人,就會排斥儒學。「絀」就是罷黜、排斥。學儒家的人也會排斥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這個事啊。

司馬遷知道儒、道兩家相互排斥,他自己是公開的道家信徒。他去給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立傳,怎麼能夠保持他的客觀性?很困難。所以,司馬遷在讚美孔子的同時,也給孔子的形象,埋置了不少陷阱, 留下了不少Bug。歷史記載中,時間就是權威,《史記·孔子世家》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

孔子乃「野合」非禮而生

《史記·孔子世家》開篇這麼說孔子的出生:「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紇,指孔子父親叔梁紇。叔梁紇與孔子的母親顏氏女野合,生了孔子。「野合」這個詞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上古時期有一種古老的巫術,叫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所以,男女交合與神靈護佑,性與祈禱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張圖是成都出土的東漢磚畫,叫《桑林野合圖》。

東漢磚畫上的《桑林野合圖》

「野合」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源於上古時期的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

周朝的時候,桑林既是祭祀的地方,也是春天男女交合的地方。放任那些沒有結過婚的女子,去交往男性。大家看這個圖,這位女性身邊有好幾位男性,可見「野合」還帶有群交的色彩。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後來越來越講文明,「野合」慢慢變成了不符合禮儀的交合。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面,講到一個故事。僧人西行迷路,在樹下睡著了,池塘旁邊有一條小龍 ,變成小龍女來擁抱僧人。僧人驚醒以後,謝絕這種豔遇。僧人的原話是不要「凌逼野合」,就是你不要逼迫我跟你野合。

司馬遷寫孔子,開篇寫「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如果對孔子的思想和理論比較了解,我們就能看出這裡的問題。《論語》中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史記》上卻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這是說,孔子的出生是非禮而生,而且是向山神禱告而得孔子,有點怪力亂神。要知道,《論語·述而》裡可是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記錄。

《史記·孔子世家》還說孔子長大以後不知道他父親的墓地,因為他母親很忌諱這件事。「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說他不知道父親的墓地,這說明孔子父親家族並不承認孔子母親,也不承認孔子。

這是司馬遷給孔子形象留下的第一個大Bug。禮教的聖人竟是非禮的出生,歷代儒家對此很惱火,總希望給「野合」這個概念一個更正當的解釋,為此不惜編造一些說法。我認為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一個私生子從平民逆襲為偉大的聖人,更有勵志作用。

孔子著喪服赴宴被斥

說孔子不遵禮教,司馬遷還寫了一個故事。原文是: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說魯國的季氏宴請士子,孔子處於母親去世的守孝期間,身穿喪服、帶著喪帶。「要絰」就是守孝時腰上戴的喪帶,但他仍然要去參加士人的宴會。結果被陽虎斥退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季氏宴請士人,不敢宴請你。孔子由是退。

這可能有兩層意思,一是你處於服喪守孝期間,我們不敢宴請你。按禮的規定服喪期間不能夠參加宴會應酬。二是根本不承認孔子是屬於「士」階層的人士。孔子穿著喪服要去參加宴會,這麼做是不懂禮還是明知非禮,但急於進入士族圈子?這可是非常違背禮教的行為。

司馬遷寫孔子由父母「野合」而生,寫孔子穿著喪服要去出席宴會,這些栩栩如生的細節他有依據嗎?可信嗎?司馬遷是史學家,他只寫細節,不予評論。但從他寫的這些細節中,讀者自己可以得出結論。這些細節,無疑黑化了聖人形象。

孔子殺人亂國

孔子在魯國執政四年,他幹了什麼事。《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他殺藝人、殺學者、引發魯國內戰三件事情。

孔子「仁」嗎?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在夾谷這個地方會面。齊侯和魯公會盟,齊國安排宮中之樂。齊國是東夷,有東夷文化。孔子指責齊國表演夷人舞樂,這是非禮,要求殺演員,結果這些演員被斬而手足分離。

原文為:(孔子)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翻譯過來為:孔子說:「匹夫而膽敢蠱惑諸侯的,罪該誅殺!請命令有關官員執行!」有關官員施加刑法,藝人侏儒被處以腰斬而手足分離。

齊國官方安排的禮儀,如果孔子覺得非禮,責任應該不在演員,而在齊侯、齊國官方。孔子要求他們把藝人退走就行了。為什麼要去殺這些藝人,藝人絕對是無辜的。孔子說「仁者,愛人」,但為了禮儀,他就不愛人了,而是為了禮儀,殺了無辜的人。

孔子殺少正卯

《荀子》記載孔子之所以殺少正卯: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史記》記錄孔子執政期間第二次殺人,是殺魯國的大夫少正卯。從史料對少正卯的行為來看,少正卯並沒有什麼行為上的違法。他就是聚眾講學,但孔子還是殺了他。《荀子》裡面解釋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是「小人成群,斯足憂也」。就是他聚眾講學觀點和孔子不一樣,孔子就很擔憂。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孔子召集學生聚眾講學,對當時執政一樣有批評,是不是也該像少正卯一樣被執政者殺掉?

孔子執政期間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引發魯國內戰。公元前497年,孔子向魯定公建議,要求拆毀三個大夫家族的城牆。為什麼?因為這些城牆太高大,不符合大夫應有的地位,非禮。季氏有費,叔孫氏有郈,孟孫氏有鄣,這些是他們家族系統的都城。迫於壓力,叔孫氏把郈給拆了。季氏去拆費的時候,卻受到了家臣的抵抗,費人遭到了鎮壓。到了要孟孫氏拆鄣,孟孫氏就不幹了。魯公率其他家族進攻孟孫氏,包圍了「鄣」這個地方,但是沒有打下來。這事也不了了之。

這是孔子「墮三都」的故事,「墮三都」就是壞三家的城牆,激化了魯公跟各卿大夫之間的矛盾,也激化了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了魯國的內戰。魯公不敢再用孔子,魯國的各貴族家族也不敢再讓孔子擔任權職了。孔子「墮三都」不成,只能走人。

墮三都

《史記·孔子世家》載: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孔子遵守禮制去削減三桓大本營的城牆,沒有衡量當時魯公與各卿大夫家族的實力對比,而且沒有考慮這三個地方是和齊國接壤的都城,與邊防有關。

寫到這,孔子的形象就出來了。孔子特別喜歡殺伐決斷,為了「禮」,不惜殺人。為了「禮」,不怕打內戰。如果我們了解孔子的理論,這可不是表揚孔子,因為這一切都違反了孔子「仁」的說教,違反了孔子「仁者愛人」的學說。

其他貶損孔子的細節不少

司馬遷還描寫孔子大權在握的時候很得意,他說:「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丞相事務。「有喜色」就是很爽 、很跩、很得意的樣子。

《史記》裡類似貶損孔子的細節還不少。例如季氏的家臣叫公山不狃,他背叛季氏 ,召孔子去跟他幹,孔子就想跟他幹,這是不忠;還講孔子與浦人有盟誓,結果背盟,這是不信;還記錄孔子談論防風氏的骨頭,說古代防風氏的骨頭一個車才能拉下來,對照「子不語怪力亂神」,你應該就明白司馬遷的意思了。

司馬遷還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借老子的口吻教訓孔子,要求孔子改正錯誤,「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驕氣」好理解,「多欲」就是欲望太多,「態色」就是裝腔作勢,「淫志」就是志向淫亂。老子要求孔子改正的這些毛病,是不是意味著孔子有這些問題?司馬遷還用了一個特別形象的描寫,來定位孔子的政治生命,這就是喪家狗。說孔子也承認自己是「累累若喪家之狗」。這些都是暗中的貶損。

孔子夢見自己的祖先是殷人

我覺得司馬遷給孔子設置的最大陷阱,是描寫孔子臨死前的痛哭。孔子臨死前痛哭什麼?他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夏人死後,靈柩停放在臺階的東邊。周人死後,停放在臺階的西邊。殷人死後,停放在兩柱之間。孔子說他昨晚夢見自己的靈柩停放在兩柱之間,接受別人的祭奠。「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原來是殷人。這是孔子留下的最後一句話。說完這句話之後第七天,孔子就去世了。

司馬遷寫這個幹嘛?大家別小看這個細節,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孔子臨死前想到的是他的民族問題。這之前孔子知道自己是殷人的後裔嗎?《孔子世家》寫孔子祖先是宋國人,而宋人多為殷遺民。但孔子似乎並不知道自己是殷遺民。按司馬遷這個寫法,孔子最後是通過一個夢境知道的,結果就哭著死去了。這可能是蠻悲劇的一件事,為什麼?大家知道 ,商朝是被周人滅掉的,周人是商人的徵服者,而孔子一生最崇拜的,恰恰就是徵服和鎮壓殷人的周文王、周公。孔子常夢見周公,認同周文化,「吾從周」,將自己使命定位在追隨周文王、周公開創的周文化。為什麼孔子臨死之前明白自己是殷人後會很痛苦?他要死了,死後得去見祖先,而他從夢中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是周文王、周公,而是殷人祖先。孔子怎麼去向被周人毀滅的祖先去交代自己這一生?這真是太悲劇了。一個人一輩子嘔心瀝血,居然全部服務於殺害自己祖先的敵人,而且是臨死才明白。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這是儒家倫理。最高之孝就是敬天法祖,孔子一生算孝嗎?

稱讚孔子為「至聖」

前面講的很多都是司馬遷埋下的伏筆,埋下的貶損孔子的陷阱。說孔子非禮、不仁、不忠、不信、愛殺戮、相信怪力亂神,甚至算不上孝。但司馬遷畢竟是司馬遷,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不忽視孔子的業績。司馬遷也讚美孔子,而且是真情地讚美,他讚美孔子什麼?

《史記·孔子世家》結尾這麼寫:「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天下的君王還有賢人多了,活著的時候很榮耀,死了也就結束了。孔子作為一個平民,他的學問傳了十代人,學者都以他為宗。無論是天子王侯還是普通人,中國人只要是去談「六藝」的,都要以夫子為標準。他可真是至聖啊。

所謂「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春秋、易。司馬遷在貶損孔子的同時,又真誠的稱讚孔子。他稱讚孔子的核心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孔子是至聖的原因就是他傳承編輯了六藝,成為後人學習的樣本。孔子是一位偉大的編輯,一位偉大的注經家。

司馬遷認為,孔子傳承的文化傳統,他是偉大的文化人,他的歷史價值遠在王侯將相之上,遠在眾賢人之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他們的歷史價值都不如孔子。王侯將相過眼煙雲,文化人千古流芳。這是說孔子,也是說司馬遷自己。在司馬遷眼中,作為政治家的孔子、作為政治理論家的孔子,是喪家之狗。作為文化傳統的傳承人的孔子, 則是偉人,是至聖之人。

從文化傳承和創建的角度,司馬遷是以孔子為榜樣的。司馬遷極其自信,他認為自己就是孔子之後五百年來第一人。周公以後五百年就是孔子,孔子以後五百年就是司馬遷自己。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這麼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就是說,周公之後五百年到孔子,孔子之後五百年到我司馬遷,這是天命,我是不能推辭的。

本課我講了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明褒暗貶。我個人認為,孔子的歷史價值,司馬遷只看到一部分,而且還不是最本質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用這樣的成語來形容「千古聖人」,太史公司馬遷是在鄙夷孔子嗎?「犬」和「狗」的區別在甲骨文中,「犬」字極像了一條站立的狗的樣子,是個象形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孔子認為狗是『叩氣而吠』的犬,只要是犬類,在古代都畫成狗的模樣。因此,犬字的出現是早於狗的,且狗就是「犬」的一種。《爾雅·釋畜》記載:「未成豪,狗。與馬二歲曰駒、熊虎之子曰豿同義。皆謂稚也」古人對動物在歲月中演變的過程很注意,這是古代人通過觀察天地萬物了解自然世界的需要。「未成豪」就是沒有長出剛毛,這個時候也叫做狗,但是小狗狗。
  • 《史記》太史公五類別,記錄英雄人物少年,命不由天的你請入座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開創以人物為中心的寫人文學, 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形象豐滿的歷史人物。《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年時期的孔子便表現出好禮的舉動, 異與同齡人。孔子一生行跡,「 禮」字貫穿始終。《酷吏列傳》張湯,「 少年審鼠」 表現出來的老練殘酷的舉止, 給讀者留下了少年老成的深刻印象。其舉止超越了該年齡段應有的行為, 連他的父親都大吃一驚。
  • 分析《史記》的歷史人類學
    不過,單就史書來說,我們無法忽視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其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的寫作模式為後世史家開創了封建王朝正史的編撰方法,太史公筆下的歷史人物更是充滿血脈、栩栩如生,正因為如此,歷代學者均對《史記》做出高度評價,說它:「貫穿經傳,馳騁古今」(《漢書·司馬遷傳》),「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 淺談司馬遷的孝道思想,看看你會不會有所感受!
    對司馬遷影響比較大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司馬談貴道,司馬遷崇儒。他「考信於六藝」「折中於夫子」,以孔子言論作為褒貶人物的尺度。在政治上,他主張大一統,崇尚仁政、孝治。在道德觀上,他維護儒家「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的禮儀道德。二十歲時,在父親的授意下,他走出書齋,開始遊歷考察。
  • 2021年怎麼樣?看看司馬遷在《史記》裡怎麼說
    司馬遷在《史記》裡也有類似的預測,比如《貨殖列傳》中,他引用《計然子》的說法:「知鬥(北鬥星)則修備,時(幹支紀年)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太)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司馬遷所處的西漢武帝時期,推行了太初曆,一種天幹、地支紀年的曆法。幹支紀年有個好處,就是可以輕易的把時間換算成五行。
  • 司馬遷不懂山東人(2020高考作文)
    萬眾矚目的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的材料作文,就是講三個山東人的愛恨情仇故事,以及山東老鄉孔子和陝西人司馬遷對他們的評價。看完材料審完題之後,我想我註定是要跑題了,因為我馬上得出了這麼兩個推論:第一、司馬遷不懂管仲。
  • 「讀史頌中華•2018新年朗誦會」暨「2017司馬遷杯全國《史記...
    為全面貫徹落實執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突出司馬遷祠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誌的崇高地位,深入挖掘《史記》人文價值,12月27日晚,由韓城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司馬遷祠景區管委會、澽水河生態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
  • 落魄司馬遷悲憤寫《史記》:為官愚忠還是男兒大志?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背叛了國家,滿朝文武也都在聲討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投降之人辯護,這就是謀反,所以漢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司馬遷丟進了大獄,還要判他死刑。可司馬遷不怨恨皇帝這也有點扯,雖然這也是他忠於歷史的一面。司馬遷下獄之後處境艱難。
  • 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的區別是什麼?
    另外,《史記》可以說是一本私人的著作,是司馬遷的外孫將《史記》呈給皇帝,《史記》才得以被廣泛的閱讀。而《漢書》則不然,因為在成書之前皇帝就已經知道班固在寫這本書,到後面《漢書》都已經有一些國史的味道了,與司馬遷的「成一家之言」有著很大的差別。
  • 原來,《史記》裡藏著這麼多秘密
    以往《史記》給人們的印象是正統史書,記載著中國古代一些王公貴族的傳記或重要歷史事件。但趙生群老師卻告訴讀者,《史記》不僅記載了中國歷史,它還是半部世界史。  「《史記》裡有匈奴、朝鮮、大宛諸傳。涉及了很多外國歷史,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日本、韓國、印度、埃及等國的歷史。」可以說,在當時那個年代,司馬遷就擁有了了不起的世界格局。
  • 《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這一點尤其重要,司馬遷建立的大一統歷史觀,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史記》對於文學的貢獻,亦有四個方面。其一,司馬遷是一位語言巨匠,創立了善敘事理的敘述語言。其二,司馬遷是一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倡導的古文運動就是學習司馬遷,追步司馬遷。其三,創立傳記文學。其四,傳奇人於千秋,創立了塑造典型化歷史人物的方法。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司馬遷探索出一套寫人的藝術。
  • 耳熟能詳的孔子、老子、莊子、韓非子,人們一直遺忘了申子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老子韓非列傳》,寫到了老子、莊子、韓非子,筆墨都很重,褒揚之情溢於言表。老子的道德學說很牛,孔子三見老子,一副小學生請教老師的模樣,足見老子的水平之高、江湖地位之重。列傳中有這樣的文字。【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史記》裡流傳千古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史學與文學兩個方面,司馬遷的《史記》都臻於完美的境界。《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故事和歷史事件被人們概括和提煉為成語,有些經典原文也常常被人們引用成成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沿用不衰。
  • 《史記》為何能稱為二十四史之首?
    之所以說《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史記》讓史學脫離經學,為史學獲取了獨立地位;第二,《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對後世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四,司馬遷撰寫《史記》取材廣泛、態度嚴謹,對後世史學家產生深遠影響。
  • 《史記》的記載有差錯嗎
    有一位名為趙日金141的熱心網友,已經是第三次在評論區這樣留言:周文王演衍《周易》,《史記》如此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史記》還記載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現稱《易傳》傳授《周易》。
  • 為什麼史記只有草草幾句?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王朝,漢武帝更是津津樂道,漢武帝的輝煌離不開衛青霍去病幫助他擊敗匈奴,也成就不了這番偉業,霍去病英年早逝更是為人們所遺憾,司馬遷對於霍去病的記載很少,我們對於少年英才霍去病缺乏了解。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叔梁紇是個大力士,有戰功,但他有個遺憾就是家裡沒有能主持祭祀的兒子,孔子可能有九個姐姐,和一個有殘疾的哥哥叫孟皮,孟是大,仲是二,仲尼的稱呼也可見孔子排行老二,叔梁紇是晚年才生的孔子,大約在他66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顏徵在,不久就有了孔子,大概因為年紀相差太大,不合理法,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紇(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
  • 客觀而不呆板,字多但不冗雜,《史記》的成書無愧「絕唱」二字
    司馬遷《史記》的編寫過程及主要內容公元前104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接替父親的工作,除了編寫著名的《太初曆》,司馬遷更是在自己的閒暇之際開始了《史記》的編纂。司馬遷祠《史記》一書所體現司馬遷的著史原則和方法《史記》一書涉及的時間和空間都非常廣大,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紀、世家和列傳部分,這些內容描寫了重要人物的言行舉止,對於後世史書的編寫起到了重要作用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司馬遷自己也使用「天授」一詞,如《史記·傅靳蒯成列傳》:「太史公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皆高爵,從高祖起山東,攻項籍,誅殺名將,破軍降城以十數,未嘗困辱,此亦天授也。」 「赤帝」神話的生成,出自劉邦建國史上的重要情節,即斬蛇澤中的故事。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以亭長的身份押送修秦始皇陵的勞役人員前往酈山,途中服勞役者多逃亡。
  • 八卦是誰創造的,伏羲、周文王、還是孔子?可能另有他人
    也就對於易經貢獻最大有三個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孔子。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云:「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對於伏羲創始八卦學說,歷來最得到認可。從司馬遷的自述中就可見,在漢代伏羲依據河圖洛書啟發,畫出了八卦。其次是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