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上的樂和舞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彩陶上 的樂和舞

馬家窯舞蹈紋陶盆

當安特生1921年在澠池縣發現了仰韶文化後,推斷這一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囿於他當時所具有的彩陶知識,以及他以歐洲人的習慣性思維,認為這些陶器的原生地是小亞細亞的安納託利亞,是從西往東傳播到中原地區的。因此,他溯著黃河來到蘭州尋覓,最後來到了臨洮,終於在馬家窯村發現了一大批彩陶,時間要晚於仰韶文化,他把它們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在經過中外學者幾十年的後繼研究之後,終於認定中國的彩陶是土生土長的文明,並不是從外國傳播過來的。安特生在晚年也坦承了自己當年持「文化西來說」的錯誤,為自己粗率的論斷而道歉。

使用黑色來裝飾紅色的陶器,這是馬家窯彩陶的一大特色,紅、黑二色並列而形成的藝術之韻在馬家窯彩陶上被發揮到了極致。馬家窯陶器上的黑彩,裝飾的面積之大,前所未有,從器口到器底,幾乎全部遮蓋殆盡,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內部,從而形成了內彩,具有了一種「滿、平、勻」的裝飾美。但是,繪器者又極有分寸,這種繁密的布局並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而是在密集的圖案當中時而會出現一些空白,讓人們在欣賞時,能夠感受到一種「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美。

馬家窯蛙紋彩陶盆

在彩陶的裝飾上富有感情,這是馬家窯的彩陶留給人們的印象。密布於馬家窯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細相等、排列均勻的線條,它們剛健粗放,富有強烈的動感和彈性,在器物上組成了一幅幅旋轉著的畫面,猶如江河瀉地,激浪奔騰,但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漩渦當中,又會有一些空白的中心點,從而給人以靜止的感覺。欣賞著馬家窯的彩陶,猶如在聆聽一首旋律感極強的樂曲,時而嘈嘈切切,時而銀瓶迸裂,又時而收劃而止,留給人的是一種音樂之美。

馬家窯彩陶上絕大多數是抽象的紋飾,那些螺旋形的圖案,有人認為表現的是水流的渦漩,這些渦漩的樣式多種多樣:有的呈帶狀的二方連續圖案,有的呈四方連續圖案,有的是獨立紋樣,有的漩渦當中留下了一些帶點的圓圈,好像是濺起的泡沫。馬家窯文化位於洮河之濱,瀕水而居的人們常見的就是奔騰咆哮的洪水,對水有一種畏懼和崇拜之情,當然會把這常見的自然景觀表現在他們的生活器皿之上。

還有一些螺旋形的紋飾像是植物的葉子或花朵,它們互相組合,交織成了美麗的圖案,有的花葉中還畫有點狀的果實。這表明,當時的馬家窯人已經進入了農耕的時代,種植業已經成為人們依存的主業,他們通過對植物的崇拜來祈求五穀豐登。

渦形紋飾彩陶瓶

也有人認為,有些旋轉著的圖案是鳥頭,頭頂是向後旋轉的羽冠,前有彎彎的鳥喙,下部是彎曲的長頸,這是鳥文化在馬家窯彩陶上的表現。這些鳥眼並不全是怪眼圓睜,有的眼睛是閉著的,在圓圈中用一條線來表示,好像是在眨眼或是睡覺,這是鳥類特有的表徵。

馬家窯彩陶上蛙的數量相當多,有正面有側面,有全身有局部,還有的只有頭部或肢體,甚或是蛙卵,這些蛙已不同於半坡時代具象的蛙,而是已經圖案化、抽象化了的蛙的符號。它們或是巍然蹲踞於陶盆之中,或是隨波逐流於渦漩之間,或是穿遊於花葉之下,或是遊弋於漁網之外,或是四肢伸展,或是藏頭露尾,有的僅僅只是一肢半爪。馬家窯的一隻彩陶盆中,當中畫著一隻巨大肥碩的青蛙,它鼓腹而踞,四肢伸展,身上滿布著的是交錯的網紋,象徵著人們對它捕獲的欲望;它的身邊散布著一些黑點,是蛙卵,象徵著對生殖繁衍的祈求;盆的邊沿上則是水草葉,那是青蛙的生活環境。青蛙的外型並不美,冷溼的皮膚也並不令人討喜,但是古人正是看中了它能夠同時在水陸兩界生活,並具有著非凡的生殖能力,因而把它崇拜為神的,它和鳥紋一樣成了馬家窯最具特色的典型紋樣。

馬家窯彩陶瓶

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馬家窯地層的墓葬裡,出土了一件敞口的陶盆,就在這件器皿內沿,古人用黑彩畫了一圈三組人形的圖案,每組五人,都留辮髮,手牽手,作群體舞蹈狀。在每組人物之間,都畫有豎狀的直立線條,旁邊還有一片柳葉狀的圖案,人物的腳下有四道平行的橫向線條,似在表示這些人物是在水濱的樹叢間歡樂歌舞。如果這隻盆內裝了水,水位線在四道橫線處,那麼就可以看到舞蹈人物的美麗倒影,猶如生活一般真實。陶盆上那些人物的下肢部都有一根突出的棒狀物,或許那就是男性生殖器,古人尤其要突出和誇大這些體徵,來強調自己的生殖能力,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本能。在這隻陶盆的外壁上,還有幾道彎曲的水紋,裡面伸出幾隻青蛙的爪子,暗示著對生殖的祈求願望。

安特生為這次考察寫了一本書,題目叫《黃土的兒女》,講述四千多年前黃土地上的兒女們,用音樂和舞蹈的形式來裝飾自己的器具。

馬家窯彩陶(瓶身漩渦紋,有一種說法是鳥頭的變體)

來源:美術報

相關焦點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魚紋盆》陶器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大發明之一,陶器上的圖案標誌著人類審美的形成。居住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江淮流域的先民們開始在日用品上刻繪紋飾,用以裝飾房間,「彩陶」就這樣誕生了。彩陶文化的重要遺址為: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等。
  • 大放異彩的彩陶文化,甘肅彩陶紋飾及其演變
    豬面紋彩陶壺△  到了晚期,出現少量的內彩,起舞口沿彩繪也漸趨增多。魚紋彩陶盆△  魚紋是仰韶文化早期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延續時間長達千年之久。鯢魚紋彩陶瓶△  盆形器的魚紋圖案均規整有序,頗為固定。旋紋尖底瓶展開圖△  0 2 神人紋   神人紋最初出現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是半山和馬廠類型彩陶中最具特徵性紋飾。也有學者稱之為蛙紋。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在樂都縣城東15公裡高廟鎮東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會西寧50多公裡,墓地坐落在村莊後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彩陶文化。
  • 非遺傳人:界首彩陶「刀馬人」
    界首彩陶迄今已有千年歷史,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盧山義病故後,喜愛界首彩陶的人以為「刀馬人」手藝要失傳了。沒想到,盧山義的女兒盧莉華自幼深得父親嫡傳,不經意間接過了父親的刻刀。2007年,盧莉華成立了「界首彩陶工作室」,製作出一批又一批的彩陶精品,並多次獲得好評。同年10月,彩陶工作室的作品代表界首彩陶參加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得到了參觀者的讚賞。同年11月她刻畫的作品《八仙酒罈》榮獲首屆全國文化紀念品博覽會工藝精品評比大賽金獎。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甘肅政法大學副教授海妙說,此次展覽以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切合點,讓逐漸消失的彩陶文化重新展現在當代人的視野中,再次感受華夏民族的文化之源。圖為大學生創作的具有彩陶條紋的杯具等產品。 魏建軍 攝27日,「推陶出新」甘肅彩陶文化創意產品展在甘肅政法大學舉辦,700餘件文創作品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窈窕淑女」的化妝品,也有「陶裡淘氣」的手機飾品,還有「好好吃飯」的鍋碗瓢盆,以及憨萌可食的棒棒糖……這些創意十足的產品,它們身上都印刻著古老的千年彩陶文化。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隨著考古材料的不斷積累,學者們逐步建立起彩陶紋飾發展演變的序列。半坡文化的魚紋從寫實到抽象再到簡化,最終演變為寫實的四瓣花;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則從具象到抽象,演變為以弧邊三角形為主要構圖元素的抽象花卉。曾經在彩陶上或爭搶對立、或和平共存的魚和鳥,通過「花」這個主題達成了共識。在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花卉紋上依稀可以尋找到魚的眼睛、鳥的尖喙和羽翼的痕跡。
  • 植物大戰殭屍彩陶大戰 軟磨硬泡戰術使用技巧
    植物大戰殭屍彩陶盛宴之軟磨硬泡戰術,通關要領聽名字當然就知道是需要軟磨硬泡的啦,這一關需要我們去把這些殭屍都給都耗死。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仰韶文化,是炎黃文化,彩陶文化,也是龍文化。仰韶文化目前發現了四條龍,分別為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魚龍」(圖八),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鱷龍」(圖九),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繪製在彩陶盆上的兩條「鳥龍」(圖十)。
  • 樂和樂都環尾狐猴扎堆添丁 3月已產下4隻猴寶寶
    三四月份天氣變暖,在重慶永川樂和樂都野生動物世界步行區,環尾狐猴媽媽們開始扎堆生猴寶寶啦2016年底,20隻環尾狐猴在樂和樂都安家,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照顧下,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如今這個大家族成員已近50隻,可謂「猴丁興旺」。
  • 民俗特色「舞火狗」搬上舞臺
    演出圖  前晚,「愉悅龍門、恬美瑤鄉」龍門縣「舞火狗」歌舞晚會在中山紀念堂上演。現場,舞火狗舞蹈、客家方言山歌等蘊含濃厚民俗風情的歌舞表演輪番登場,獲得現場觀眾掌聲連連。  當晚,來自龍門藍田瑤族鄉民舞蹈隊的小演員們用優美的舞蹈語言將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搬上舞臺。據悉,「舞火狗」是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一帶瑤族同胞的節日,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舉行,以感謝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舞火狗」既是舞蹈,同時又是藍田瑤族少女們的一種「成年禮」,每個少女要參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進入談婚論嫁的行列。
  • 雙子座,從容地舞舞舞
    活在紙面上,就無法深入生活,活在淺淺的水面上,就無法讓人有沉浸感。會覺得淺薄。會像紙上學來的東西,不及躬行那麼深刻,讓人體驗到親切。可能這些說法,混雜在一起,變化太快,跳脫地太快,真得很難讓人感覺到特別沉穩冷靜深刻的東西,就像潛入水裡深處,聽不到陸地上的聲音,仿佛隔絕了另一個世界,到了更安靜的地方,靈魂得到了安靜。
  • [樂和彩]天襲數字彩玩法攻略之雙色球大獎揭秘
    作為大獎福地,樂和彩自2011年11月至今中出5次雙色球一等獎,累計獎金達4037萬元,要說這中獎,也並不是無規律可循,根據經驗(僅代表個人觀點),運氣+走勢分析+合理玩法乃中獎的三大要素,下面分析大獎方案:[雙色球走勢圖] 會員「tria***」16+1複式投注方案:
  • 室內跳起「手指舞」 午餐「穿上」保暖箱
    這幾天合肥很冷,「俠們」的體育課都怎麼上?中午在校吃的午餐又如何保溫?1月8日,記者從合肥市區多所中小學了解到,不少學校在寒冷冬日創新做法,讓學生們「動起來」但又「不凍著」。比如,將戶外體育課挪到班級裡、室內跳起「手指舞」、給午餐「穿上」保暖箱等。
  • 探訪廣東瑤族少女成人禮:「舞火狗」舞出別樣風情
    探訪廣東瑤族少女成人禮:「舞火狗」舞出別樣風情 2018-09-22 13:59: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遷安學生筷子舞!舞民族韻律,育團結情懷!
    為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進學校陽光體育的蓬勃發展,展現學生的風採風貌,2020年11月6日,遷安市楊店子初級中學舉行了筷子舞比賽。比賽中,同學們衣著整齊,隨著舞曲地響起,一個個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向指定場地,他們的動作準確優美,節奏歡快,步調一致,舉手投足整齊劃一,體委口令響亮,男生舞姿剛勁有力,女生舞姿優美流暢,學生們都熱情洋溢地演繹出筷子舞所代表的民族氣質和團結精神
  • 蒙古族民間舞的介紹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彙,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樸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二、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臺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
  • 夢系老虎舞春秋——記非遺老虎舞傳承人閻西方【報告文學】楊應甫
    在部隊期間,連隊搞文藝聯歡,閻西方模仿著老虎舞的滑稽動作,給大家表演幾招,在部隊五年,年年如此,春節聯歡晚會上他都要出這個節目。轉業復員後,縣復員轉業等軍人辦公室要給閻西方安置工作,到縣城吃商品糧,但閻西方念念不忘老虎舞,毅然決然地謝絕領導的好意,回到生產隊當了生產隊長。他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老前輩商議恢復老虎舞的事。老人們說,缺銅器少道具,連個老虎頭、老虎皮都沒有,怎麼再玩起來?
  • 黑幫搖,書記舞,涼宮舞,幸運星
    一、涼宮舞出自《涼宮春日的憂鬱》,也稱SOS團舞,前段時間涼宮的配音聲優們紛紛跳起了涼宮舞,引發了一波回憶浪潮。SOS團全稱讓世界變得更熱鬧的涼宮春日團,涼宮春日這個喜歡折騰的女人各種奇思妙想。這個SOS團舞的難度也不大,曾經風靡一時,眾多涼宮迷都模仿,跳起來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熱鬧的舞蹈,那時的學校藝術節之類的,SOS團舞都是動漫社團的壓軸好戲。
  • 古陶器上的現代標誌:有WiFi標誌 有移動LOGO
    其中一枚彩陶紡輪上的圖案與現在「無線上網(WiFi)」的標誌一樣,而且是地上地下全覆蓋的。當然古人是不可能上網的,它的真正含義,應該是象徵流水波浪的水波紋。  河南汝州洪山廟是仰韶文化的遺址。一陶缸上繪有手形圖案。大拇指部位有殘缺,其餘四指較長,展開、自然伸直。這幅圖與iPhone中的「隱私」窗口和電梯中「防止夾手」標誌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