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界首彩陶「刀馬人」

2021-01-12 鳳凰網

在界首境內,潁河自西向東,亙古不息,兩岸沉積的黃膠泥土層十分豐富。黃膠泥可塑性強,極適合在陶瓷製品上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現。靠著這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界首陶」應運而生。

界首彩陶迄今已有千年歷史,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盧山義是界首彩陶界的泰鬥,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輕工部獎項,並出口到波蘭、捷克、前蘇聯、保加利亞、日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的作品被20多個國家博物館收藏。盧山義老人為界首彩陶藝術的發展創新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盧山義病故後,喜愛界首彩陶的人以為「刀馬人」手藝要失傳了。沒想到,盧山義的女兒盧莉華自幼深得父親嫡傳,不經意間接過了父親的刻刀。如果拿女兒與父親刻畫的作品比較,二者在伯仲之間,連內行人都不能輕易辨別出作品到底出自誰手。盧莉華告訴記者,刻畫技藝最難的是她父親盧山義獨創的「刀馬人」刻陶,它不僅線條複雜,而且還要表現出「刀馬人」戲劇人物的內心活動以及它的神韻。為了能夠準確掌握這一技藝,逢年過節唱舞臺大戲的時候,盧山義就帶著女兒盧莉華去看古裝戲,邊看邊講解,把舞臺中人物的服裝、道具轉化為畫面。就這樣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盧莉華的刻畫技藝不斷提高。

2006年,盧莉華榮獲省經委、省文聯等幾家單位評定的首屆「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2007年,盧莉華成立了「界首彩陶工作室」,製作出一批又一批的彩陶精品,並多次獲得好評。同年10月,彩陶工作室的作品代表界首彩陶參加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得到了參觀者的讚賞。同年11月她刻畫的作品《八仙酒罈》榮獲首屆全國文化紀念品博覽會工藝精品評比大賽金獎。

來源:安徽日報 記者 範柏文(阜陽發布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柴進丨文化種子的傳承之旅——讀小說《刀馬人》
    文化種子的傳承之旅——讀小說《刀馬人》文、柴進借著難得的假期閒暇,今天讀完了界首女作家王璐琪《刀馬人》一個淘氣孩子被「流放」到母親的家鄉,或許是宿命,或許是血脈中的一線牽引,他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環境中,感受到令自己為之震驚的鄉土文化。
  • 大放異彩的彩陶文化,甘肅彩陶紋飾及其演變
    、文化成就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彩陶文化。彩陶的紋飾是史前先民們對自然界的直觀反映、對美的追求和當時人類精神層面的某種信仰、崇拜。  魚紋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的象徵和標誌物之一。
  • 彩陶上的樂和舞
    因此,他溯著黃河來到蘭州尋覓,最後來到了臨洮,終於在馬家窯村發現了一大批彩陶,時間要晚於仰韶文化,他把它們命名為馬家窯文化。在經過中外學者幾十年的後繼研究之後,終於認定中國的彩陶是土生土長的文明,並不是從外國傳播過來的。安特生在晚年也坦承了自己當年持「文化西來說」的錯誤,為自己粗率的論斷而道歉。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魚紋盆》陶器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大發明之一,陶器上的圖案標誌著人類審美的形成。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
  • 頭條|G1962次凌晨時分到達界首南站!多趟高鐵停運!
    界首2020年12月16日,由於合杭高鐵宣城場突發設備故障,受此影響,部分途經該線路的動車組列車大面積晚點,鄭阜高鐵段也受到影響,G1962次就是其中的一趟列車。G1962次原定到達界首南站時間是19:11分,19:13分開,受此故障影響,一下晚點到零點以後的1:32分到達。在凌晨這個時間段,公交車和計程車都已經沒有了。下車的旅客怎麼辦?「不能讓下車的旅客在寒冷的冬夜徒步回家!」界首南站工作人員想旅客之所想,及時與界首市交通局取得聯繫,告知晚點列車的情況。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村北約12萬平方米的臺地上分布著1730餘座古墓和1.7萬餘件彩陶器,規模之大可謂世界之最,被人們美譽為「彩陶王國」柳灣村因其絢麗的彩陶藝術而聞名,但它的美於1994年才引起世人的關注。山溝、田間和地頭隨處可見陶器,少量圖案花紋精美的彩陶被農人帶回家中放置。是年,駐村軍醫偶見農家器物上原始線條及奇特紋飾,深感此類器物定含內在價值,遂向有關部門匯報。
  • 服裝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交鋒 醒獅文化如此讓人慾罷不能
    而紅色代表關羽,黃色代表劉備,黑色代表張飛,橘色代表黃忠……獅子最早在漢朝從古絲綢之路傳過來,屬於西域貢品,只有皇帝才能觀看。最初由宮裡的舞蹈家模仿獅子跳舞,之後慢慢傳到民間,一步步傳承為現在的舞獅。你看廣東醒獅的頭上都有一個獨角,這是南獅的特色,寓意除惡驅邪,帶來吉祥如意……」他接過獅頭,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這個綠色太有衝擊力了,過去我很少見到。
  • 奇妙的「非遺」:幻術、修腳、螺螄粉……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宋宇晟)「幻術也是非遺」?「沙縣小吃製作技藝、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擬列入國家級非遺」?你沒看錯,它們都來自於文化和旅遊部在其官網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文件。「文旅之聲」微信公眾號截圖那麼,這些項目為什麼能列入國家級非遺?又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非遺?
  • 伴手禮清單快收好 第二批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公布
    為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示範性、影響力的非遺旅遊產品,今年年初以來,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第二批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評選活動。在企業自主申報,市、縣(區、市)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審核推薦的基礎上,經組織專家評審,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第二批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共100件。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甘肅政法大學副教授海妙說,此次展覽以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切合點,讓逐漸消失的彩陶文化重新展現在當代人的視野中,再次感受華夏民族的文化之源。圖為大學生創作的具有彩陶條紋的杯具等產品。 魏建軍 攝27日,「推陶出新」甘肅彩陶文化創意產品展在甘肅政法大學舉辦,700餘件文創作品涉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窈窕淑女」的化妝品,也有「陶裡淘氣」的手機飾品,還有「好好吃飯」的鍋碗瓢盆,以及憨萌可食的棒棒糖……這些創意十足的產品,它們身上都印刻著古老的千年彩陶文化。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繼半坡文化的魚紋彩陶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之後,渭水流域的花卉紋彩陶逐漸興盛,並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花卉紋飾有兩種:一種是一般人都可以辨認出的四個花瓣或五個花瓣的、比較寫實的花紋;另一種是由弧線、弧邊三角、圓點等圖案構成的比較抽象的花紋,這種花卉紋飾被中國考古界的泰鬥蘇秉琦先生識讀為薔薇科和菊科的花。
  • 《河洛群俠傳》卓越紫金八卦刀在哪獲取
    導 讀 河洛群俠傳紫金八卦刀想必很多玩家都想要得到吧,不要著急,跟隨小編一起來尋找吧!
  • 暢遊黃河畔 | 走進永靖非遺(九)
    暢遊黃河畔 | 走進永靖非遺(九) 2021-01-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掌門人」如何守護浦東「老底子」,來看小布的調查
    近日,隨著《關於公布第七批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印發,浦東新增18名區級非遺傳承人。至此,浦東擁有國家級、市級、區級非遺項目79項,各級非遺傳承人151人,數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非遺技藝,是衣、食、住、行的民間智慧;非遺傳承人,堪稱是各派武功的「掌門人」。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1、中華龍的天文學起源關於龍的起源問題,眾說紛紜——有豬龍說,馬龍說,蛇龍說,鱷龍說,魚龍說,更有諸種動局部肢體雜湊說——所有這些說法,我都讀到過,但給人的感覺,則總是那麼似是而非,那麼相互矛盾,那麼越說越糊塗。
  • 植物大戰殭屍彩陶大戰 軟磨硬泡戰術使用技巧
    植物大戰殭屍彩陶盛宴之軟磨硬泡戰術,通關要領聽名字當然就知道是需要軟磨硬泡的啦,這一關需要我們去把這些殭屍都給都耗死。
  • 五本殿堂級都市小說,《生肖守護神》突破重圍,榮登都市界首榜!
    五本殿堂級都市小說,《生肖守護神》突破重圍,榮登都市界首榜!哈囉,大家好,不知不覺又到了盛夏的季節,相信大家最喜歡的就是空調屋裡看小說了,但是如果沒有精彩的小說看的話,也會讓大家很煩躁的,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五本殿堂級都市小說,《生肖守護神》突破重圍,榮登都市界首榜!
  •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皮雕以皮為紙,以刀為筆,雕琢生活錘子敲打的叮鈴聲中,一針一線的穿梭下,一件件圖案精美色彩明麗的皮雕作品,在皮雕匠人的手下成型。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前不久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建言獻策。而在此前,政協委員們一直通過提案等方式呼籲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僅今年以來就有100多件提案為此建言。 大量非遺仍面臨消亡危險 非遺是不斷傳承的民族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