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2021-01-09 松林雅集論藝
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魚紋盆》

陶器為瓷器之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重大發明之一,陶器上的圖案標誌著人類審美的形成。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居住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江淮流域的先民們開始在日用品上刻繪紋飾,用以裝飾房間,「彩陶」就這樣誕生了。彩陶文化的重要遺址為: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及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等。

《人面魚紋盆》局部

原始彩陶的代表作《人面魚紋盆》,出土於西安半坡村遺址。這是一處彩陶藝術的聚集地,根據考古測試,這裡的年代在6000多年前。半坡村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物,被考古界稱為「半坡型彩陶」,這種精美的彩陶與「廟底溝型彩陶」同屬於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的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這些陶器上的彩繪紋飾豐富多彩,多以細緻生動的線條來描繪。尤其是幾何圖形的首次運用,為彩陶圖案增添了動態美。《人面魚紋盆》與《鹿紋盆》等彩陶藝術品是此類型的代表作,紋樣生動自然,用筆簡練,筆觸粗獷,色彩鮮明。半坡先民們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在幾何圖形中創造出了由線組成的「二方連續」裝飾圖案,產生了跳躍炫目的視覺效果。

仰韶文化廟底型花瓣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和陝西一帶,是母系氏族文化的繁榮時期。此時,農業的雛形「原始種植業」出具規模。人們在從事原始種植業的同時也採集山林中的果蔬,在部落裡飼養牲畜,並且在部落周圍的河流湖泊中捕魚。衣食無憂的生活促進了彩陶的發展,於是便形成了上面所講的「半坡型彩陶」和「廟底溝型彩陶」。從仰韶文化衍生出的「馬家窯文化」,也是彩陶的重要產地。它與仰韶文化相近,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的文化群落,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考古界通常認為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類型,因此也稱它為「甘肅仰韶文化」。

馬家窯文化旋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在製作方法上繼承了仰韶文化的工藝,紋飾具有自己的特點,線條數量增多,呈螺旋狀,觀之有旋轉之感。馬家窯類型的陶器著色以黑色為主,缽與盆的內外都有彩繪,甚至有的瓶、壺通體彩繪,紋飾以波浪紋和旋渦紋居多,也有少數垂幛紋。線條流暢生動,連續不斷的條形紋飾蜿蜒遊走於陶器之上,產生了流動跳躍的動感,這是馬家窯彩陶的別樣特色。

由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依然是放置在地上的,因此彩陶上的圖案均描繪在上半部分,便於低頭欣賞。彩陶上首尾相接的圖案形式,在視覺上產生了動態的美感,將原始先民們的居室裝點的絢麗多彩。這種原始的藝術表現方式和「二方連續」圖案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了一種經典的藝術形態。

馬家窯文化旋紋彩陶瓶

相關焦點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在樂都縣城東15公裡高廟鎮東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會西寧50多公裡,墓地坐落在村莊後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彩陶文化。
  • 彩陶上的樂和舞
    使用黑色來裝飾紅色的陶器,這是馬家窯彩陶的一大特色,紅、黑二色並列而形成的藝術之韻在馬家窯彩陶上被發揮到了極致。馬家窯陶器上的黑彩,裝飾的面積之大,前所未有,從器口到器底,幾乎全部遮蓋殆盡,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內部,從而形成了內彩,具有了一種「滿、平、勻」的裝飾美。
  • 甘肅大學生「推陶出新」:冀千年彩陶成衣食住行「新伴侶」
    馬家窯彩陶集雕塑、繪畫、燒制等各種技藝於一體,是物質實用性和精神象徵性的完美結合,獨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現手法是中國彩陶藝術發展的巔峰。圖為富有彩陶文化元素設計的抱枕。 魏建軍 攝談及「推陶出新」,海妙說道,一次上課時,她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彩陶的圖案,發現彩陶圖案展開後是規則的二方連續圖案,看起來就像一個畫卷,是一個滾動的圖案,他們從圖案中發現了很多神奇的味道,圖案的演變從具象到抽象,有立體主義的表現方法,裡面孕育了古人的「生命觀」「宗教觀」「宇宙觀」「哲學觀」「審美觀」……這些圖案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去研究去創作。
  • 大放異彩的彩陶文化,甘肅彩陶紋飾及其演變
    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在日常接觸的陶器上,選擇最顯眼的位置,運用色彩對視覺的衝擊力,高超的展現出了他們對虛與實、黑與紅、簡與繁、抽象與具象的藝術表現能力,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璀璨奪目的藝術精品。魚紋彩陶盆△  魚紋是仰韶文化早期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延續時間長達千年之久。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二、藝術成就最高。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 圖案藝術的繪畫—四方連續圖案的繪製方法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圖案作為一種裝飾性的藝術,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美術特點。  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需要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下面,我們將講授一個由花瓣形組成的四方連續圖案的繪製方法。
  • 「三陽開泰」圖案寓意祛盡邪佞 吉祥好運接踵而來
    原標題:中國傳統圖案及其寓意導讀: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陽」。三陽,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陽氣盛極而陰衰微也。開泰,泰是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萬物通,開泰即開啟的意思,預示要交好運。「三陽開泰」圖案,寓意祛盡邪佞,吉祥好運接踵而來。
  • 牆面圖案常見類型,現代幾何圖案
    幾何圖案從原始構成上來說就是經緯線的交替穿插。從古至今,人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創作改變經緯線秩序、排列形成各種複雜多變的幾何圖案。幾何圖案的美學意義,首先就是和諧之美,再由和諧派生出對稱、連續、錯覺,這四種審美既獨立存在,又相互聯繫。幾何圖案在牆面裝飾上有著廣泛的應用,是現代風格裝飾的特徵之一。
  • 古老的魚圖案,歷經3個演變階段,這4種美好寓意百姓日用而不知
    圖|變體魚紋彩陶盆二、早期魚圖案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即:自然寫實——幾何抽象——回歸寫實魚圖案作為中國傳統美術的一種藝術形式,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其被賦予的意義,因為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早期魚圖案的發展從自然寫實到幾何抽象,再回歸到寫實,主要經過3個階段的發展。
  • 古代伊朗陶器中此類特殊圖案,暗藏著古代伊朗人的一個秘密
    表現在陶器紋飾上則是產生了大量獨具特色的「幾何紋飾」。這些幾何紋飾線條流暢、規整劃一,圖案複雜且又充滿神秘,由此形成了伊朗彩陶特有的紋飾風格。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伊朗彩陶紋飾——「幾何紋」的由來以及其中所暗藏的信息密碼。
  • 古代陶器圖案似「WiFi」標誌 象徵流水波浪
    古代的陶器,出於裝飾、實用等目的,常附有各種圖案。彩繪、刻畫符號、紋飾是其中最常見的幾種表現方式。這些圖案五花八門,造型各異,有的至今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其中一些與當今時代的圖標、符號有異曲同工之處。  與日常生活相似的 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00年。其中一枚彩陶紡輪上的圖案與現在「無線上網(WiFi)」的標誌一樣。
  • 古時候過年結婚,為什麼喜歡魚和蝴蝶圖案?
    我國傳統「婚嫁」主題的吉樣圖案,一般不會以單個紋樣出現,多是由不同類別的紋樣組合,按其圖案內容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器物紋。祥禽瑞獸紋飾,最早的時期動物紋比較常見,它們的生動形象在婚俗中的吉樣圖案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非遺傳人:界首彩陶「刀馬人」
    界首彩陶迄今已有千年歷史,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盧山義病故後,喜愛界首彩陶的人以為「刀馬人」手藝要失傳了。沒想到,盧山義的女兒盧莉華自幼深得父親嫡傳,不經意間接過了父親的刻刀。2007年,盧莉華成立了「界首彩陶工作室」,製作出一批又一批的彩陶精品,並多次獲得好評。同年10月,彩陶工作室的作品代表界首彩陶參加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得到了參觀者的讚賞。同年11月她刻畫的作品《八仙酒罈》榮獲首屆全國文化紀念品博覽會工藝精品評比大賽金獎。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仰韶文化,是炎黃文化,彩陶文化,也是龍文化。仰韶文化目前發現了四條龍,分別為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魚龍」(圖八),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鱷龍」(圖九),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繪製在彩陶盆上的兩條「鳥龍」(圖十)。
  • 「最霸氣」的原始部落:全身紋上圖案,牙齒磨尖,民眾不喜穿上衣
    提起旅行,可能很多人更喜歡跟團旅行,有的人則更喜歡出門探險,喜歡原始部落的朋友也不在少數。而今天小編和大家介紹的就是最霸氣的原始部落,所謂原始部落就是一些不發達的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還存在的一些民眾聚居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相當落後,還保持著一些原始的生活習慣,但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現代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很多原始部落逐漸以獨特的姿態走進了人們的眼中,甚至成了很多探險者的旅遊目的地。
  • 雲岡石窟裝飾圖案藝術研究(組圖)
    因而,就雲岡裝飾圖案藝術方面的系統和深入研究這一課題來說還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間。   北魏處在中西文化交流第二個高潮之中,佛教與佛教藝術大規模進入中華,因此,在雲岡石窟中,裝飾圖案十分豐富而複雜。   雲岡圖案的本源是佛教文化和藝術。
  •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作為創作元素之一的魚紋圖案,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我們的先人作為裝飾圖像運用到陶器上,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在年畫、剪紙、服飾等題材中仍有出現。我們今天對於魚紋圖像的使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含有的吉祥、富足寓意,比如「連年有餘(魚)」、「鯉魚躍龍門」等。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繼半坡文化的魚紋彩陶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之後,渭水流域的花卉紋彩陶逐漸興盛,並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花卉紋飾有兩種:一種是一般人都可以辨認出的四個花瓣或五個花瓣的、比較寫實的花紋;另一種是由弧線、弧邊三角、圓點等圖案構成的比較抽象的花紋,這種花卉紋飾被中國考古界的泰鬥蘇秉琦先生識讀為薔薇科和菊科的花。
  • 古代十大吉祥圖案之二,它們代表了什麼含義,你清楚嗎?
    上一期小編跟大家介紹了我國的十大吉祥圖案中的五個,今天接著和大家一起分享剩下的這五種圖案。有的朋友們沒有看過,上一篇文章也不要緊,小編簡單的和大家說一下。其實也就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的一些吉祥圖畫。可能年紀小的朋友聽說的,並不是很多。
  •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發行
    《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內頁本報電(田立陽)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正式發行。作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陝西歷史博物館在《2018陝博日曆·大唐長安》和《2019陝博日曆·絲路輝煌》成功發行的基礎上,再次集結專家團隊,依託全國20個省區市50家文博單位的文物資源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功能性的《2020陝博日曆·彩陶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