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2021-01-11 葉麼麼Art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作為創作元素之一的魚紋圖案,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我們的先人作為裝飾圖像運用到陶器上,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在年畫、剪紙、服飾等題材中仍有出現。

我們今天對於魚紋圖像的使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含有的吉祥、富足寓意,比如「連年有餘(魚)」、「鯉魚躍龍門」等。而這些寓意也是從古流傳下來的,那古人為什麼會喜歡魚,甚至把它作為一種繪畫元素呢?究竟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魚有了吉祥、富足這樣的意義呢?

一、自然界的魚類,從飽腹作用到精神意義的演變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時期,食物來源極為有限,人類狩獵也相當危險。當時地球上最為豐富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資源,為人類提供了最豐富的食物資源——魚類。

魚作為一種水生動物,對於人類基本沒有攻擊可言,進行捕魚,危險遠比狩獵要小得多。所以在早期人類眼裡,魚是一種資源豐富又相對容易獲得的生物,無疑是很好的食物來源。正如著名生物學家與遺傳學家摩爾根所說,「魚類是最早的一種人工食物,人類有了魚類食物,才開始火的利用及大規模的遷徙」。可見,從生食到熟食,從即食到貯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魚類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魚類也為促進人類的發展起著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

作為可以進行獨立思考的人,原始先民在逐步進化的歷程中,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會對自然界裡的存在產生好奇、疑問。但受到思維水平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科學認識,先民對於自然中很多奇異怪事都理解不了,更無法掌控。所以他們產生出了恐懼和敬畏心理,只能認為自然世界中那些無法解釋的事物都是有神秘力量的。

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先民在飽腹後,開始思考自然中所看見過的這些事物。而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魚類,也成為原始精神思考的一部分,使先民產生出了早期對「魚」的觀念和幻想,並將魚骨製作成飾品佩戴在身上。而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草魚眶上骨,就是最早的魚類實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先民開始學會種植作物、馴養家畜、燒制陶器的時候。魚的形象開始作為人們對於豐衣足食、年年富足的象徵,並大量以繪畫的形式出現,形成獨特的魚紋圖案。

圖|史前時期陶器上的魚紋

二、從生殖崇拜、神靈信仰到寓意吉祥,3種獨特魚紋圖案文化內涵的發展演變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從史前到清代,魚紋圖案的發展歷經數千年,其蘊含的內涵是人們的意識對自然事物的升華,體現的是一種和諧、淳樸、含蓄的人文思想和世界觀。

1、史前的生殖崇拜:代表了人類始祖在惡劣生存環境下對繁衍的祈求

史前時期,由於先民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導致死亡率變高。作為群居生活的人類看到這種現象,自然渴望自己的種族可繁衍昌盛,因此他們對於生殖繁衍的願望十分強烈。作為食物來源之一的魚類,先民自然觀察到它們的繁殖能力,進而心生敬意,成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為對魚進行崇拜,可以讓女性族人也擁有強大的生殖能力,從而進行後代的繁衍。

聞一多在《說魚》說,「魚是繁殖力最強的一種動物,所以在我國古代,男女青年若稱對方為魚,就等於說『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這就引申出了一種雙魚形象,而仰韶文化的陶器裡就有大量的雙魚圖案,或是連體雙魚,或是交尾雙魚,反映出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徵。

圖|仰韶文化時期的雙魚圖案

受生產技術的限制,史前時期發現的魚紋圖案基本都存在於陶器器物表面。早期先民的陶器大多是非常普遍的圓形底盆,而發展到末期,罐、壺等器具開始成為魚紋圖案新的載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魚紋圖案,就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人面魚紋」。

對此,李澤厚認為,「在半坡彩陶文化遺存下來的魚紋中,人面魚紋組合圖案中的魚形是最為簡樸、最為古老的,較早的表達先民對心中神抵的描繪。在精神上神聖而又隱晦地主宰著所有信奉它的部族的命運」。

可見,史前的半坡人已經把魚作為了本部落的圖騰崇拜對象。另外,學者石興邦對半坡陶器上的「人面魚紋」,解釋為是「寓人於魚」或者「魚生人」的意思。可見,先民對於生殖繁衍有多麼渴望。而且,除了有和人面組合在一起的圖像,還有魚與蛙、鳥等組合在一起的圖像。在史前時期,魚、蛙、鳥等都是生殖旺盛的生物,被先民賦予生殖崇拜的寓意,兩兩組合更能表現先民對生殖的看重。

圖|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2、先秦到隋唐五代的神靈信仰:從單純的追求繁衍上升為上層階級精神需求

夏商周時期出現了國家的形態,國家統治力量的強大,讓人們以為有神靈在主宰著世間的萬事萬物。在統治者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開始宣揚魚是上天神靈的化身。

莊子的《逍遙遊》裡,名為「鯤鵬」的巨魚,力量強大,可以隨意在遨遊天地之間。《玄中記》中記載,「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地浮於水,天在水外。而魚又是水中之物,因而魚有浮天載地的能力。而陸地之下就是冥界黃泉,而黃泉喻指地下之水域,魚身為水中的神物,進而又成為了地下冥界、黃泉的象徵。

圖|畫家畫的鯤鵬形象

在河南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銅器,其內壁上有鳥紋、虎紋、魚紋組成的圖像。三種動物的紋飾圖樣分別象徵著古人心中的天上、人間和地下三個空間,這也是統治階級希望可以統治三界的無限欲望的證明。同時,隨著秦漢、隋唐的厚葬禮儀的發展,帶有神靈意義的魚紋圖像也被大量應用到墓葬活動中,其形象在隨葬的玉器、墓室壁畫、帛畫、漢畫像、陶俑中都有出現。

圖|旅盤,商代青銅器,其上的魚紋象徵著地下

另外,同樣演變於史前時期的圖騰「龍」開始與「魚」發生聯繫。魚躍龍門、魚龍變化、摩羯形象等具有特定內涵的魚紋圖案開始流行,而到了唐代則發展得更為興盛。《論衡·龍虛篇》中記載,「龍少魚眾,少者為神」。「龍,魚類也」。可見,魚龍實際上同屬一類,魚成神就是變龍。之所以會出現魚化龍的現象是因為,雖然龍、魚都被視為神物,但由各個部落融合而成的龍圖騰信仰遠比魚圖騰的影響範圍大,因而出現了「龍尊魚卑」的現象。

關於魚化龍,在《三秦記》中有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漁苑雜談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龍門橫跨在黃河兩岸,浪高勢險,魚類想要逆流而上是難上加難。而魚越過龍門就可飛化成龍,其寓意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通過不懈努力就可青雲直上。周鷺在《唐五代科舉習俗研究》指出,唐時期就有以魚躍龍門、燒尾來表示科舉及第的現象。在他們看來,考科舉雖然同魚躍龍一樣艱辛,但高中之後就可青雲直上,仕途一片光明。

而魚龍化式的圖像則主要表現在摩羯紋飾上。文獻記載,摩揭本是外來物,在漢末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傳入中國的原初摩揭紋進行了本土化的演變。其最初形象是獸頭魚身,到唐代演變成龍首魚身。龍頭逐漸顯現出來,背部演化出飛翼,同時保持了魚身和魚尾。這種紋飾圖樣大量出現在唐代的銅鏡、壁畫、玉雕等藝術品中。

總的來說,在先秦到隋唐五代這一段發展時期裡,魚紋圖案被賦予的內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是史前時期的生殖崇拜,轉而演變成一種承載世界的神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象徵意義是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權威、鞏固統治需要而延伸發展出來的。

圖|唐代摩羯紋金花銀盤裡的魚龍化圖像

3、宋元明清的寓意吉祥:從上層社會走向平民化,成為大眾美好寓意的精神寄託

從宋至明清時期,人類文明社會得到了高度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魚紋圖案的傳播發展。魚紋圖案自先秦以來所賦予的神性逐漸弱化,開始轉向人性,吉祥的寓意被不斷地強化。

在唐以前,魚紋圖案大多出現在墓葬、祭祀等比較隆重的場合活動中,有一定的階級性。平民大眾接觸的不多。直到唐代之後,魚文化才開始走向大眾生活,魚紋圖像的出現也開始更趨日常化和民俗化。

但直到宋代,尤其是雕版印刷技術大規模地應用於年畫製作,以表現吉祥寓意的魚紋圖案才真正全面地出現在大眾生活中。同時宋代五大官窯以及八大民窯的制瓷技術漸趨成熟,有魚紋圖案的碗、盤、罐等瓷器大量湧現。另外,剪紙、服飾、銀飾、鎖具等領域也都留有魚紋圖像的發展。

圖|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開光魚紋梅瓶裡的魚紋圖案

古人向來就喜歡用諧音來表現美好寓意,「魚」與「餘」、「鯽」與「吉」、「鰱」與「連」、「魚」與「玉」等都是諧音,所以魚紋圖像就有了年年有餘、連年有餘、吉慶有餘、金玉滿堂等吉祥含義。

寓意「連年有餘」的魚紋圖像,在民間的年畫和剪紙中最為常見,其造型大都是一個胖乎乎的小娃娃抱著一條大鯉魚。寓意「金玉滿堂」的魚紋圖像,在剪紙中也極為常見,經常是在一水塘外面圍著一圈的金魚,象徵子孫滿堂。

圖|寓意「連年有餘」

另外,魚紋圖案還可以寓意愛情。在新石器時代,作為生殖崇拜的魚紋圖案就被畫在陶器上。古代太極圖就是首尾相連追逐的兩條魚,含有一陰一陽循序變化、生生不息的哲學意味。而多子多孫是古時家庭婚姻幸福的標誌,人們渴望像魚類一樣擁有旺盛的生殖能力。最為常見的魚紋圖案造型,就是在年畫或者剪紙等藝術中,眾多蓮花或者蓮葉當中簇擁著一條大鯉魚,寓意「連生貴子」。

可以說,發展到明清時期的魚紋圖案已經完全變得世俗化,滲透到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魚字與「玉」、「餘」等字諧音,被賦予的意義也都是對人們美好生活的祝福,基本同今天的魚紋寓意是一致的。

圖|寓意「連生貴子」

三、魚紋圖案發展演變過程中具像到抽象相互轉變間的形式美感

魚紋圖案,除了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想像之外,其本身的造型發展經歷了抽象、寫實不停轉換的發展,使得魚紋圖案在不同的階段具備不同的美感。

寫實到抽象的轉變史前時期,受到工具與技術的限制,陶器上魚紋圖案的線條雖然比較生硬,但基本上還是自然魚類的寫實描繪,比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刻畫有寫實的遊魚圖案。在之後的創作中,先民形成了比較理性的抽象審美意識。陶器上魚紋圖案的局部開始幾何化變形,最終演變成由三角形和直線構成的幾何形圖案。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魚紋圖像可以分成三類:寫實性的魚紋圖案、經過變形概括的魚紋圖案以及幾何形化的魚紋圖案。

圖|史前時期魚紋圖案演變,從寫實到幾何圖案抽象回歸寫實的發展在神靈信仰時期,魚紋圖案呈現出不同於之前的形態變化。神化象徵的魚紋圖案顯現出更多的信仰內涵,其圖案也從幾何抽象變得自然寫實。在先秦時期,即夏商周到春秋、戰國,這時候的魚紋圖像從幾何抽象變回了早期的自然寫實風格。但是魚紋的局部細節,如鰭、鱗等部位被誇張和擴大,出現魚脊上或無鰭,或雙鰭,或以線代鱗,或以方格為鱗的現象。同時在造型刻畫上,使用了更加流暢的線條和弧度。而到了秦漢至隋唐五代時期,魚紋圖案擺脫了先秦魚圖像的部分變形,比例變得更加協調,魚紋圖案已經是完全自然寫實的狀態了。

圖|從左往右,戰國、漢代、東晉時期的魚紋圖案變化抽象、寫實之外的誇張藝術宋以後的魚紋圖案仍然保持了隋唐以來的自然寫實風格,但在不同的藝術術門類中又有點小區別。比如在建築中,有時會有適度的組合變化,鷗魚就是魚龍變化在這一時期的表現。又比如在圖案裝飾中,魚紋圖像的特徵有時會被刻意地誇大,或把魚眼畫大,顯得十分傳神,充分表現吉祥美好寓意。魚紋圖案,從史前發展至明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造型從最初的自然寫實,發展到幾何抽象,又回歸到寫實,其形態發展脈絡一直在抽象與寫實之間不斷地發生著轉變。其中,古人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元代青花魚藻紋盤,魚眼、嘴巴被畫大總結:魚紋圖案是藝術中常用的繪畫元素,但從古至今不同時期的魚紋圖像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當然,這是因為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需求不一樣,從而導致魚紋被賦予的精神文化內涵發生變化。儘管不同時期的魚圖案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現,但是透過魚圖案,我們可以較為客觀真實的了解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與思想。中國古代魚圖案的信仰是從生殖崇拜時期的神秘,到秦漢隋唐魚圖案的神靈信仰,再到明清俗信當中魚圖案的吉祥寓意。概括說來就是魚紋圖案從神秘不斷演進走向世俗化的發展過程,而這一歷程浸透在整個中華文明史的進程當中。

相關焦點

  • 古老的魚圖案,歷經3個演變階段,這4種美好寓意百姓日用而不知
    圖|變體魚紋彩陶盆二、早期魚圖案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即:自然寫實——幾何抽象——回歸寫實魚圖案作為中國傳統美術的一種藝術形式,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其被賦予的意義,因為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早期魚圖案的發展從自然寫實到幾何抽象,再回歸到寫實,主要經過3個階段的發展。
  • 大放異彩的彩陶文化,甘肅彩陶紋飾及其演變
    魚紋彩陶盆△  魚紋是仰韶文化早期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延續時間長達千年之久。鯢魚紋彩陶瓶△  盆形器的魚紋圖案均規整有序,頗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繪有兩條魚,頭尾相接,頭右尾左。魚紋由具象到抽象不斷演變,仰韶中期後,魚紋逐漸消失。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 【硯外之藝】 從蓮花紋到寶相花紋,淺談佛教美學和世俗化對其演變...
    可見,寶相花是由蓮花紋演變而來的。  根據考古資料,中國傳統的蓮花紋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偏向於寫實,如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上的石刻蓮花,繪出了花蕊和蓮蓬,有著細膩的正側面形象,另一種就是呈圖案化的,如山東嘉祥宋山出土的漢畫像石上的蓮紋,這些蓮紋造型以「十」結構的正面俯視形象為主,或四出,或八出,有的瓣與瓣相連,與花心成一整體,有的瓣與瓣分開,從花心向四方發出。
  • 蓮花紋在陶瓷運用上的演變過程探析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經濟文化和佛教的影響,蓮花紋表現形式日趨多樣,花紋種類日益增多,無論是皇家、民間還是在儒、釋、道藝術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東晉開始再到南北朝的鼎盛時期,蓮花紋都帶有比較濃鬱的宗教色彩。到了唐代,中華民族的巨大同化力將外來的藝術精華融入到本民族的傳統藝術中,陶瓷蓮花紋進入到成熟時期。
  • 古時候過年結婚,為什麼喜歡魚和蝴蝶圖案?
    我國傳統「婚嫁」主題的吉樣圖案,一般不會以單個紋樣出現,多是由不同類別的紋樣組合,按其圖案內容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器物紋。祥禽瑞獸紋飾,最早的時期動物紋比較常見,它們的生動形象在婚俗中的吉樣圖案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教學「泛娛樂化」:隱憂與化解
    所謂「泛娛樂化」,是指「一股以消費主義、享受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為主要載體,以內容淺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戲謔的方式,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鬆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文化現象」[3]。
  •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6](P220)2000年6月,進入21世紀之初,江澤民提出了「四個如何認識」的問題,即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鬥爭帶來的影響的問題。「四個如何認識」涉及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事關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的根本問題。
  • 「文」與「化」成文化,那麼你是否了解什麼是文化呢?
    這圖便是「化」字,「化」字的本義是改易。改易它不只是單單的改變與更換,它更多的的是指從無到有的變化,如同《道德經》裡面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後面就有了演化和教化的說法。講完「文」與「話」,就應該講一講文化了。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 中國傳統代表性文化100種
    「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傳統代表性文化100種1.中國國畫中國畫簡稱「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
  • 微博泛娛樂化傾向的影響及對策
    例如,之前在微博上熱傳的「藍瘦香菇」視頻,憑藉誇張惡搞的視頻與配圖受到用戶的瘋傳與點讚,這種盲目的感性裂變傳播帶來的快餐式享受,不僅曲解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也使微博演變成一個情緒的發洩地與快餐式娛樂化的享受地,降低了微博公知話語的傳播質量。
  • 化太歲錦囊怎麼用,福泰軒化太歲錦囊詳解!
    化太歲錦囊怎麼用,福泰軒化太歲錦囊詳解!什麼是太歲:太歲,又稱「歲」、「太歲星君」。「歲」是天皇氏時代創製的紀元歲星,後也發展成為民間信仰的神靈。太歲以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作為一種中國民間信仰,每年都有衝犯太歲的生肖,如屬該生肖者,需要祭祀太歲神一年,以求太歲神保佑自己消災免禍。
  • 「既含睇兮又宜笑」:從繪畫角度闡釋《九歌山鬼》由神到人的演變
    本文以李公麟、趙孟、張渥、陳洪綬《九歌圖》中的《山鬼》和徐悲鴻的《山鬼》作為研究對象,從繪畫角度闡釋山鬼形象從神到人的歷史演變趨勢。以往的《山鬼》圖很少出現多人形象,這幅畫為我們展示了畫家注意到《九歌·山鬼》原文中「乘赤豹兮從文狸」,這是趙孟與眾不同地方。另外,畫卷上部出現濃密的雲層也引起我們的關注。雲在藝術中常用來表現想像的世界和夢境。趙孟在《山鬼》的上部大量使用雲紋,既體現了《九歌》瑰麗辭藻內涵的超凡想像、山野中人跡罕至的荒涼幽遠,又從雲霧籠罩下的山石樹木間體現了山鬼的神秘性。
  • 莫高窟龍鳳藻井圖案:標誌著佛教藝術中國化、世俗化
    > 第234窟五龍藻井 龍鳳圖騰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民族的圖徽、標誌和象徵,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現象 莫高窟石窟中的藻井圖案,本是仿照中國古代建築中,宮室內部屋頂上用方木疊套而成的方井結構和裝飾手法,即所謂「交木為井,繪以藻紋」而創作的。佛教石窟內繪製龍鳳圖案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結果,是用通俗的辦法告訴佛教徒,佛陀是佛國世界裡的最高主宰,地位如同人間的「天子」。象徵佛國天界的佛窟藻井繪製龍鳳圖案,是表現天界的幸福、自由、歡樂、太平。
  • 引進西方的蒙臺梭利教育,本土化教學可以這樣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很多蒙氏幼兒園,都在積極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教學當中,將傳統文化與蒙氏教學相融合。那麼,如何將傳統文化與蒙臺梭利教學相融合呢?今天我們來聊一下。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領域的瑰寶,蒙臺梭利教育作為從西方引進的幼兒教育體系,進入中國,必然要走本土化教學。因此,即使在蒙臺梭利幼兒園,也並非全盤西化蒙氏教育。
  • 慈眉善目的世俗微笑
    這樣一來,第三層意思也就順理成章了:作為「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就內容而言,已經帶上了更多的世俗化生活氣象,更具人間煙火意味。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宗教文化本身的發展,也遵從著日益世俗化、從純粹精神領域重回世俗生活的價值走向。       這或許正是藝術評論家邱正倫和陶宏編著的《大足石刻的人類學密碼》一書的寫作「密碼」。
  • ...前的魚紋立雞首九節銅杖 與今天涼山彝族祭祀中的木杖驚人相似
    由於杖身滿飾陰刻的小魚紋,考古人員給了它一個形象的名字,魚紋立雞首九節銅杖。深埋地下兩千多年,出土時居然依舊閃著銀光,魚紋立雞首九節銅杖的特殊讓人無不稱嘆。究竟是什麼工藝?古人又是如何做到?這是涼山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看到銅杖時,所產生的疑問。為了找出答案,考古人員對九節銅杖進行了科學驗證,分析其表面的主要成分。
  • 中國「福」字的形成與「福」文化的演變
    從殷墟第一期到第四期,甲骨文上「福」字的演變基本上朝著上面所分析的三個慣例來發展,可是到了青銅銘文上,「福」字變得更加多樣化,尤其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的複雜程度正如那個複雜的時代。
  • 中國的陰間主宰:隨佛教入中國的閻羅王,如何進行本土化的演變
    中華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它的包容性。蔬果之中,黃瓜、芝麻;樂器之中,箜篌、琵琶;宗教之中,閻王、羅漢……原來都不是中國所有,而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亦然。我們知道,人類發展初期,限於對世界的認識,巫術和宗教出現,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對生前死後的幻想。十殿閻羅是佛教中陰間的主宰,那麼,在佛教出現之前,中國有沒有發展出自己的陰間主宰呢?
  • 中國歷史:圖騰的演變
    其一,天地形成傳說:相傳起初有五個人,三個人造天,兩個造地,造地的人膽小、老實,整日整日地造,造天的人奸猾偷懶,不好好做,結果天造得小了,遮不住地,於是就將地折起來,從而就有了山川河流由此可以看出在他留人心目中,天地並非先於人而存在的,相反,人卻扮演了創造者的角色,但是他們卻絕口不提人在此之前如何生活。這恰恰是顛倒了的時空觀。其二,創世神話及內涵。他留人的創世神話屬於洪水創世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