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和展覽上線,不能簡單地搬到網上,而要充分藉助網絡技術展示動態的展品,讓人們從不同角度感受展品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元素,實現與觀眾的良好互動。
現在,博物館和展覽上線像潮流一樣「熱」起來。許多博物館都「登上雲端」,不少展覽也實現了線上參觀。博物館展品和展覽上線,無疑是克服了距離等限制因素,節省了觀眾來回跑路、購票等環節,方便了參觀,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觀眾來說,博物館和展覽上線並非萬事大吉,「動」起來才能更好。
有些博物館和展覽就是簡單地把展品圖片「搬」到網上,等於把直觀的展品「平面」化了。人們到博物館現場參觀,可以看到不同方位的展品,在燈光和背景映襯下感受到一種獨特體驗。而簡單地搬到網上,生動的文物就成了單調的圖片,豐富的文物展覽也就成了「圖片展」。這樣的上線其實還不如線下參觀。
博物館和展覽上線,最大的優勢是方便觀眾參展。所以,它的「底線」應該是不減損參觀者的感受,不影響觀眾的學習。上線就要利用好線上的優勢,簡單說,就是藉助網絡傳播優勢來展示博物館和展覽的展品,讓更多人受益。如今,網絡傳播手段已經十分豐富,藉助網絡技術,尤其是視頻製作等電子技術,確實可以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可以傳遞實物展覽的境況,讓人們身臨其境,也可以疊加出很多獨特創意,令觀眾耳目一新。因此,博物館和展覽上線,是文博事業更好更廣泛服務群眾的新途徑。
博物館和展覽上線,如何更好發揮作用?從一個參觀者的角度看,筆者感到,重要的是要讓展品「動」起來,這包含著多重含義。
博物館和展覽上的產品,是固定放置在玻璃櫃裡的,即使親臨現場,觀眾也只能看到一個靜止的展品。而藉助網絡技術,博物館和展覽上線之後,可以向人們展示動態的展品,讓人們從不同角度感受展品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元素。這是直接意義上的「動」。
更重要的是,博物館和展覽上線之後,要努力實現與觀眾的互動。實體博物館和展覽的一個限制是交流困難。觀眾在參觀時的感受和體會,很難及時表達出來,更難以及時得到專業回應。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博物館和展覽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但是,上線為克服這個不足提供了可能。
博物館和展覽上線之後,可以發揮網絡「連結」的優勢,提供許多「相關連結」,把展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深入介紹。這樣,也許一件展品就可以吸引觀眾看半天。同時,還可以開放參觀留言功能,讓觀眾在別人的留言中豐富自己的感受。如果主辦方還有條件花點精力去回復觀眾的留言,那就是一種更好的互動。當然,最貼心的互動是藉助網絡技術實現即時互動,目前看,儘管即時互動在技術上和人力上還需要增加很多投入,但是未來可期。
博物館和展覽上線,是文物活起來邁出的重要一步。這一步使得豐富的博物館藏品克服時空限制,與更多觀眾見面。如果能夠更多地「動」起來,那麼,文物活起來將會邁上一個新臺階,在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原題為《展覽上線還須「動」起來》)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