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人璀璨的詩篇當中,邊塞詩是一類獨樹一幟的詩歌題材,諸如王昌齡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不在少數。然而,在這麼多邊塞詩人中,真正有過邊塞從軍經歷的詩人卻是鳳毛麟角,諸如李白、杜甫之類,他們大多都是受邊界戰爭的影響,漫遊戰場憑弔時有感而發。
唐開元、天寶年間,邊界戰爭頻發,邊塞詩由此應運而生,形成了唐代詩歌的一個主要流派。處於對邊疆戰事的關心和對軍旅生活的嚮往,邊塞詩人們都熱衷於邊塞詩的創作。但是不可否認,在數量龐大的邊塞詩作品中,久經沙場的邊塞詩人對軍旅生活、大漠風情、思想之切的描寫,顯然更是入木三分的,岑參就是這樣,一首《磧中作》將身處萬裡平沙中將士們的思鄉之切表現得淋漓盡致。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明月古城、羌笛盧管……好像是邊塞詩中約定俗成的事物,也是最能體現邊塞特點的典型景物。岑參這首詩也不例外,選用了徵人、戰馬、大漠、明月、狂沙,這些典型的邊塞景色來抒發將士徵途中的思鄉之情。
岑參一生曾兩度隨軍出使安西,此詩描寫的是他第一次辭家赴安西時,在大漠中行進的情景,表達了他初赴邊塞的新奇之感和離家越來越遠的思親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他從軍建功的豪情。詩中選取「平沙萬裡」這一沙漠旅途中的剪影,描述自己馳騁塞外、隨止隨歇的軍旅生活,筆觸雄渾遒勁,語言自然平實,畫面充滿了曠遠壯闊的神韻,悽美與悲壯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是他對邊疆風物深厚的感情和蓬勃的詩情。
「走馬西來欲到天」,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戰馬徵人在浩瀚的沙海中,如滄海一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辭家見月兩回圓」,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在月圓之夜,點明了詩人離家踏上徵途已有兩月之久。明月是思鄉懷人的典型景物,這是古詩中約定俗成的意象。這句詩中的明月是詩人思鄉的真情流露,承載了全詩的感情,一個「圓」字將詩人徵途的孤寂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讓人倍覺細膩、柔情。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在悲涼荒蕪的沙漠中行軍是孤獨寂寞的,但想起家鄉和親人時,心裡卻倍加溫暖。從思念中回過神來,現實眼下卻有宿營問題急需解決,而「今夜不知何處宿」是明知顧問,所以下句詩也是似答非答,以寫景收筆。黃沙莽莽的的大漠風光雖然荒蕪蒼涼,但卻給人以無盡的美感。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並不低沉、哀傷,相反,這種戎馬生涯的邊疆生活,馳騁沙場的從軍經歷正是他所渴望的,最能體現他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
岑參是盛唐時期寫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詩人。他一生曾兩度隨軍出塞,出使安西近十年。豐富的邊塞生活經歷為他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基礎,所以他的詩不管是對邊塞風光的描寫、對徵人思想之愁的抒發、還是對邊塞生活的艱辛和建功立業的渴望,都表現得很到位。這也是大多數邊塞詩人所無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