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岑參,他是一隻帆,不畏艱險揚帆遠航
文/小柯南說事件 圖/網絡
導語:唐朝詩人岑參,他是一隻帆,不畏艱險揚帆遠航,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白色的帆,是風的手,是大海的觸鬚,在蜿蜒曲折中撫平波浪的兇狠,在茫茫無涯中蕩滌海浪的無情。風平浪靜時,帆以和平的姿態,眺望遠方,輕吟這一首首恬靜的搖籃曲,默默沉澱著一身的能量,狂風呼嘯時,帆就化作一輪戰鼓,就想著英雄的交響曲,期待著急流勇進的弄潮兒奮力擊打,踏浪高歌。
岑參,他就是一隻帆,不畏艱險揚帆遠航。岑參,他出生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祖父都做過宰相。岑參年少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跟著自己的哥哥開始寒窗苦讀。
岑參曾經兩次出西塞,但是他的心境前後都有很大的差別。第一次出塞時,他與高仙芝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岑參不受到重用,再加上他之前的生活是比較優越的,來到邊塞後對邊塞的生活難以適應。所以他的情緒難免非常低落,所以他寫的詩中大多都流露出失意的苦悶和思鄉的情緒。如《逢入京使》就寫到,我向東望去,看到我的故園,這回到家鄉的道路非常的漫長啊,我用雙袖擦著我的淚水,永遠也擦不進,希望馬上想見那是不可能的,想給家人寫一封報平安的信,卻連紙和筆都找不到。這時候,他的詩歌基調也是比較低沉哀傷。
當他第二次出使西塞的時候,在邊塞的主管是封常清,他們兩個人的關係比較好,再加上經歷過上一次出使邊塞的經歷後,他對邊塞的環境已經不再陌生了,所以他的情緒就之前來說變得比以往積極了一些。他在趕往邊塞的路途中寫到道路的兩旁都生長著草,青山一直連綿不斷的延伸到武威,我要為自己的祖國收復疆土,岑參勉勵自己要盡心盡力的皇上效力,在途經蘭州的時,岑參面對當地的美景,這裡的美景給他有一種置身在江南水鄉的幻覺,青山坐落在道路兩旁,城牆邊一條河流在緩緩的流淌,鬱鬱蔥蔥的樹被鸚鵡當成了家,園中的花開,濃鬱的花香引來非常多的蜜蜂和蝴蝶,好像是在江南的水上,捕魚郎在水裡捕魚。岑參情緒的這種轉變,使他能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去全面地感受到邊塞的各種風景。岑參流傳下來的傳世詠誦的邊塞名作大多就是處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其實,當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陌生的環境時,也會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但是你不能一直的排斥他,你需要去適應它,而不是讓它去適應你。當你從不適應到適應時,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經歷的一個過程,這代表著你慢慢的走向了成熟,慢慢的成長為大人。
因為岑參內心心態的轉變,還有當時形勢比較樂觀,所以他的詩歌在這裡多洋溢豪邁的英雄氣概,比如他的詩中寫道:上將披著戰袍向西出徵,平民吹著竹笛歡送著大軍前行,四面的海水波濤洶湧,激起浪花好像是在打戰鼓,士兵們大聲呼喚勝利的聲音震得陰山都動了動,雖然邊塞的環境非常惡劣,但是將士們還是勇往直前。雄壯的將士們在荒涼艱苦的環境的映襯下,更顯示出強是安邊報國的英雄大氣概。岑參還寫過唐軍半夜行軍不畏艱苦,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漫天遍地的黃沙,九月份的輪臺,大風在夜裡怒吼,山川上的碎石滾落下來也如鬥一樣大,風吹的這些亂石飄忽不定的滾下來。現在匈奴的人肥馬壯的時候,這些馬奔跑的時候,只看見後面漫天的塵土飛揚。漢家大將開始出塞,在晚上,將軍的黃金甲也不脫,因為半夜裡可能就會有緊急情況,大風吹向臉上,就好像刀割了一樣疼。岑參寫出環境的惡劣,但是,將士們從來就不畏懼。
因為邊塞居民大多都是少數民族的,岑參在他的詩中描寫邊塞不同於中原的異鄉風俗,綺麗的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字,語言,音樂,舞蹈等方面的內容,每次讀到岑參的這些詩就好像展開了一幅幅鮮活的風俗畫卷。岑參的詩中,不僅有大漠,黃沙,飛雪,疾風,還有火山,熱海這些奇妙的景觀。而且他能夠將這些意象非常完美的融合到一處,不得不讚嘆他妙筆生花的技藝。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標誌物,每一個標誌物中都寓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