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很多詩人都經歷了安史之亂,這場災難不僅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變化,也讓詩人的內心感受到無比的悲涼。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變衰的轉折,八年戰亂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也使人口銳減。
詩人岑參匠心獨運,用短短的詩行,就形象地反映出這樣的主題。下面介紹岑參難以超越的兩首七絕,後人多有襲用,最後一句卻為絕調。
山房春事(其一)唐代:岑參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光濃鬱,充天塞地,前兩句寫動態,「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春風柔和,日光溫暖,春意盎然;山野中萬紫千紅,山房書屋裡也都被蜂蝶花木佔領,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及對前途的信心。
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蜂蝶採蜜,卻著一個「亂」字,生動形象表現了蜂蝶之忙,也進一步表現了春日的勃勃生機。
後兩句轉而寫靜景,「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柳樹的枝條在春風中飄舞,低過了晾衣的橫木;在風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筆架上。作者動靜結合地進行描繪,兩句都與風有關,而並沒有直接寫風,可見作者觀察細微而筆力不凡。
山花不懂書中意,卻故作風騷,飄飄然地落到詩人面前,仿佛也為其提供素材。詩人並不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悠閒之意卻躍然紙上。
山房春事(其二)唐代:岑參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梁園,也稱兔園,西漢景帝時梁孝王劉武所建。梁園故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安史之亂中,這裡破壞尤甚,詩人選此來抒今昔盛衰之感,很有典型意義。園內樓臺亭閣,花草樹木,極一時之盛。春光明媚之時,遊人如雲,十分繁華。
日暮時分,惹人生愁,愁因薄暮起。烏鴉叫聲又傳入耳中,倍增悽涼。「亂」字入妙,鴉聲之亂,心緒之煩;園林之破,皆紛至沓來。
心煩意躁之時,詩人下意識地搜尋可慰心靈之物,結果卻是「極目蕭條三兩家。」極目遠望,蕭條冷落,滿目荒涼,只有稀稀落落兩三戶人家。
鴉聲既不忍聞,慘景又目不忍睹,傷心慘目,偏偏此時庭樹枝頭的繁花又送人眼帘。「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不知、還發」幾個字,宛轉感憤,看似怨得無理,實乃有情。
明明是詩人多情、對景懷舊,卻偏說庭樹無知、當春開花,含蓄有致地把無數的春花,突出地放在亂鴉夕照的環境中,造成極不調和的景色,又讓鮮花在詩人心煩意躁之時闖入,使人產生別樣的滋味。
縱觀這兩首詩,作者善於選取典型景物,造成心理反差,從而抒發今昔之感。繁華被破壞殆儘自不待言,以鮮花反襯殘破的手法一經創出,後人襲用者很多,然岑參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實為絕調。
正是因為詩人經歷過這種史無前例的浩劫,才深有感觸,將真情融入寫景之中,言雖盡而意無窮,沒有感同身受實在很難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