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雖然仍舊炎熱,但白日卻悄悄變短了,樹陰也偷偷變長了。秋天在不知不覺中到來了,再過幾日,銀杏黃了,楓葉紅了,滿眼就都是絢麗的秋日景象了。自古文人都是敏感多情的,面對從盛夏的草木豐茂,百花競豔,到秋日的樹木凋零,自然會觸動那顆易感玲瓏的心,迸發出濃鬱的情感,那蓬勃的情感最後又通過筆墨宣洩而出,從而成就無數千古絕唱。這裡就來介紹兩首關於秋的《天淨沙》,其中一首被譽為「秋思之祖」,另一首在筆者看來也可與之媲美。
天淨沙,是曲牌名,屬于越調之一,又名《塞上秋》。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已黃昏,路旁是枯敗的老樹,老樹的枝椏上看不見充滿生氣的蒼碧綠葉,卻只是零星地掛著稀疏的黃葉。乾枯的樹身上纏滿了藤枝,藤枝也已經凋敗枯萎,沒有一絲生機,樹枝上幾隻烏鴉在搖搖欲落的枯枝上叫著,荒涼的古道上緩緩走來騎著一匹瘦馬的天涯遊子,聽著路旁烏鴉的叫聲,讓風塵僕僕的遊子的心裡更添悽涼。古道旁可以可見清澈的溪水,小溪上架著一座小巧玲瓏的橋,橋的那一邊有一戶人家,可見炊煙嫋嫋升起,隱約可聽見歡聲笑語。而在這邊荒涼的古道上,只有悽涼的西風吹在身上,涼在心裡。西邊,血紅的夕陽斜斜倚在山頭,似乎隨時都能滾下山去。在殘陽西風中,看著別人家裡那麼靜謐安詳,孤獨的遊子強烈的思念著遠在天邊的親人,不知道他們是否安康,不知道他們是否飽暖,家鄉、親人是那麼讓人魂牽夢繞,牽腸掛肚。看著荒涼古道,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要繼續漂泊,雖已四處奔波、疲於奔命,但仍舊前程縹緲、潦倒不得志,是否還要繼續漂泊,但不再奔波,又如何去面對親人的期望、自己的理想。在這悽涼的秋景中,更是讓遊子黯然斷腸。
馬致遠年輕時心懷大志,一直想法設法在功名路上求索,但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民族高壓政策,他一直鬱郁不得志,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不定、困窘潦倒的生活。這是他在羈旅途中,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此曲前三句都是兩個字的名詞的景物組合,但這些名詞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精妙秋郊夕照圖,雖然沒有一個詞描寫感情,這些其實也是尋常可見的景物,但組合在一起就已經讓有一種悽涼蕭索的感覺,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道是古道,馬是瘦馬,陽是夕陽,風是秋風,鳥是烏鴉,在溫馨靜謐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反襯下,飄零天涯遊子的孤苦寂寞更是悽楚,言簡意豐,琅琅上口,意境悠遠。而讀到「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時,已是會讓同是遊子的人潸然淚下。另外「瘦」字用得意味深長,因為這不但指馬瘦,也暗指人瘦,羈旅跋涉,困苦現境,思念牽掛都讓人「衣帶漸寬」,「人憔悴」。
這支小令句法別致,語言凝練,構思精巧,意境深遠,讀來頓挫上口,使人感同身受,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
元代: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夕陽西沉,漫天的紅霞開始消散,陽光透過絲絲縷縷的殘霞,照著遠離塵世的孤寂小村莊,小村莊裡升起嫋嫋炊煙,幾隻烏鴉停在村外乾枯的老樹上,秋天的寒意悄悄侵襲著村莊、老樹、烏鴉。遠處一隻大雁划過天際,在澄淨的水面留下倒影,飛掠而去。村莊的遠處可以看見滿是青翠樹木的山,倚著清澈明淨的碧綠湖水。湖邊可見遍地白草,火紅的楓葉仿佛散著熱意,黃色嬌豔的花朵在白草、紅葉中也是那麼醒目,無法忽視,這秋景也不都是愁苦、蕭條的,其實也是絢麗多彩的。
該曲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都是多用名詞組合,但又自有特點。頭二句以「孤」、「落」、「老」、「寒」幾個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悽涼、冷寂。但第三句「一點飛鴻」卻打破了前面的陰冷,打破了靜態的畫面,帶來了活力及生機,也給情緒的抒發做了鋪墊。第四、五句。作者筆鋒一轉,用青、綠、白、紅、黃五種明豔色彩,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立體地描畫了一幅色彩濃烈的秋日美景圖,青山悠悠、綠水蕩漾,白草綿綿,紅葉如火,黃花豔麗,「青山綠水」是大背景,而「白草紅葉黃花」是散布在大背景上的,整個畫面層次分明,充滿了詩意,充滿了鮮活的生機。
此曲一曲兩面,以神來之筆成功地將秋日遲暮的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描繪秋景,在歷代文人筆墨種,秋總是悲傷的、蕭條的、衰敗的,但白樸的這首小令卻不一味渲染秋的蕭瑟,而是跳出俗套,通過自己對生活的細緻觀察,以繽紛絢爛的色彩,寫出了賞心悅目的秋景,韻味悠長,意境新穎,婉約清麗。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
這兩首小令讀來都意境優美,有相似之處,卻又各有特色,一個讀來黯然銷魂,一個讀來心曠神怡,都讓人愛不釋手,值得一句一字的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