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南宋的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 詩評》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很多人覺得,杜甫的《登高》比之《黃鶴樓》更好,其中影響最大的要屬明朝胡應麟,他的評價是「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篇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之後清朝的楊倫也肯定這個說法,他認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那麼杜甫的這首《登高》究竟好在哪兒呢?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啼聲哀傷悲涼,水中小洲上鳥兒飛舞盤旋。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從樹上落下,望不到盡頭的長江之水滾滾湧來。遠離故鄉的詩人面對這樣的秋色,時常悲嘆自己漂泊的半生,晚年多病的杜甫只有自己一人獨自登上高臺。對自己及國家的遭遇感到極其遺憾,奈何頭髮日益斑白,窮困潦倒的詩人只有停酒傷懷。
詩的首聯與頷聯寫景,秋意正濃,登高望遠,這是詩人所見之景,風急天高,本就悲涼,加之源源不斷的猿啼聲,更將環境烘託的無比悽清。杜甫晚年居住在夔州地區,此地靠近三峽,以猿多著稱,又以風大聞名,酈道元《三峽》裡有云:「猿鳴三聲淚沾裳」,可見猿啼是讓人十分悲傷的聲音,在景與聲的襯託之下,詩人那歷經世事後滄桑而悽涼的心境就被襯託得愈發明顯了。
江面的洲渚上是許多盤旋的鳥兒,周邊是因為秋天來到而不斷飄落的樹葉,這是秋天的典型特徵,再俯視望江水,又有滾滾長江水。「蕭蕭下」、「滾滾來」,其中傳達的又何嘗不是詩人對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呢?詩人的愁緒就如這無邊的落木、不盡的長江一般,沉鬱而悲涼,又有無盡的深意,也難怪這句會成為整首詩的精髓。這秋意如此悲涼,以致於見之悲傷、聞者落淚。
前面四句寫秋而不見秋字,到了頸聯,杜甫開始感慨抒情了,才點出「秋」之一字。長期漂泊在外,居無定所,老年還多病困頓,潦倒半生,這是怎樣的悽慘啊。杜甫「獨登臺」,從高處遠眺,所見之景無不悽涼,可這景恰與詩人此時的心情相吻合,杜甫或許是觸景生情,亦或是情景相融,心中本就有愁緒,看見了這樣的光景之後,又不免悲從中來,一個「獨」字,就將其孤獨寂寞展現的淋漓盡致了。
然而,漂泊無依就不說了,奈何國難家愁,因病斷酒,潦倒落魄而早生華髮,這種種情形交織在一起,杜甫憂國傷時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首聯寫景、頷聯訴秋、頸聯傳情、尾聯嘆息,錯綜交織,景真情深而意境深遠,以秋入手,抒發各種複雜而悲哀的心情,景中有意,到最後是無限感慨、抒之不盡、言之不絕。宋羅大經云:「萬裡,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既然提到對偶,那就不得不說,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自然跟它的韻律也有莫大的關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首句裡「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又有「猿嘯」對「鳥飛」,可謂是句中對,然而頷聯和頸聯又對仗工整,可謂是句句皆律。此詩八句皆對,粗略看,首尾又未嘗「有對」,可謂是在對仗之中又有自己的變化,可見杜甫晚年詩詞格律把握之精準熟練了。
七律中,一般以仄聲入韻,而杜甫這首詩卻用平聲入韻,但平仄、對仗、押韻卻依舊嚴謹,可以說是後人學詩的典範,一切變化都框架在合理的律詩格式之中,「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
能夠將整首詩都放在最合適的韻律之中,又能在韻律之中表達出最真實的情感,杜甫不僅有著高超的技法,更有著歷經世事的滄桑與感悟。人生的無奈與落寞,在這首詩裡足以彰顯,生於亂世、壯志未酬、潦倒半生、多病停酒……人生中悲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然而杜甫卻又將這份情懷上升至國家與人民,這似乎又有了不一樣的境界。於是大的小的,失去的得到的,種種情緒集於一身,這份孤寂與落寞,就在字字句句裡得到了最深刻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