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2021-01-13 扁擔圈生活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南宋的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 詩評》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很多人覺得,杜甫的《登高》比之《黃鶴樓》更好,其中影響最大的要屬明朝胡應麟,他的評價是「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篇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之後清朝的楊倫也肯定這個說法,他認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那麼杜甫的這首《登高》究竟好在哪兒呢?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啼聲哀傷悲涼,水中小洲上鳥兒飛舞盤旋。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從樹上落下,望不到盡頭的長江之水滾滾湧來。遠離故鄉的詩人面對這樣的秋色,時常悲嘆自己漂泊的半生,晚年多病的杜甫只有自己一人獨自登上高臺。對自己及國家的遭遇感到極其遺憾,奈何頭髮日益斑白,窮困潦倒的詩人只有停酒傷懷。

詩的首聯與頷聯寫景,秋意正濃,登高望遠,這是詩人所見之景,風急天高,本就悲涼,加之源源不斷的猿啼聲,更將環境烘託的無比悽清。杜甫晚年居住在夔州地區,此地靠近三峽,以猿多著稱,又以風大聞名,酈道元《三峽》裡有云:「猿鳴三聲淚沾裳」,可見猿啼是讓人十分悲傷的聲音,在景與聲的襯託之下,詩人那歷經世事後滄桑而悽涼的心境就被襯託得愈發明顯了。

江面的洲渚上是許多盤旋的鳥兒,周邊是因為秋天來到而不斷飄落的樹葉,這是秋天的典型特徵,再俯視望江水,又有滾滾長江水。「蕭蕭下」、「滾滾來」,其中傳達的又何嘗不是詩人對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呢?詩人的愁緒就如這無邊的落木、不盡的長江一般,沉鬱而悲涼,又有無盡的深意,也難怪這句會成為整首詩的精髓。這秋意如此悲涼,以致於見之悲傷、聞者落淚。

前面四句寫秋而不見秋字,到了頸聯,杜甫開始感慨抒情了,才點出「秋」之一字。長期漂泊在外,居無定所,老年還多病困頓,潦倒半生,這是怎樣的悽慘啊。杜甫「獨登臺」,從高處遠眺,所見之景無不悽涼,可這景恰與詩人此時的心情相吻合,杜甫或許是觸景生情,亦或是情景相融,心中本就有愁緒,看見了這樣的光景之後,又不免悲從中來,一個「獨」字,就將其孤獨寂寞展現的淋漓盡致了。

然而,漂泊無依就不說了,奈何國難家愁,因病斷酒,潦倒落魄而早生華髮,這種種情形交織在一起,杜甫憂國傷時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首聯寫景、頷聯訴秋、頸聯傳情、尾聯嘆息,錯綜交織,景真情深而意境深遠,以秋入手,抒發各種複雜而悲哀的心情,景中有意,到最後是無限感慨、抒之不盡、言之不絕。宋羅大經云:「萬裡,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既然提到對偶,那就不得不說,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自然跟它的韻律也有莫大的關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首句裡「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又有「猿嘯」對「鳥飛」,可謂是句中對,然而頷聯和頸聯又對仗工整,可謂是句句皆律。此詩八句皆對,粗略看,首尾又未嘗「有對」,可謂是在對仗之中又有自己的變化,可見杜甫晚年詩詞格律把握之精準熟練了。

七律中,一般以仄聲入韻,而杜甫這首詩卻用平聲入韻,但平仄、對仗、押韻卻依舊嚴謹,可以說是後人學詩的典範,一切變化都框架在合理的律詩格式之中,「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

能夠將整首詩都放在最合適的韻律之中,又能在韻律之中表達出最真實的情感,杜甫不僅有著高超的技法,更有著歷經世事的滄桑與感悟。人生的無奈與落寞,在這首詩裡足以彰顯,生於亂世、壯志未酬、潦倒半生、多病停酒……人生中悲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然而杜甫卻又將這份情懷上升至國家與人民,這似乎又有了不一樣的境界。於是大的小的,失去的得到的,種種情緒集於一身,這份孤寂與落寞,就在字字句句裡得到了最深刻的表達!

相關焦點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萬裡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字概括一生,杜甫的凝練能力可謂讓人驚嘆,前半生的潦倒和後半生的感慨都在這幾個字裡。有學者賞析稱,這萬裡悲秋的悲,有八九層悲的意思,抒發了杜甫無限的感慨。
  • 《慶餘年》中讓範閒名動京城的《登高》為何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慶餘年》主角範閒憑藉一首詩聖杜甫的《登高》名動京城,天下皆知,劇中也把《登高》評為古今第一七律,而事實上,在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七律!這首七律,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面出現過,當時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評價這首詩說,這首登高,古今七律第一,雖說有著秋意之悲,暮年之悲,但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依然突出了詩人的壯,可謂是悲不壓壯!氣韻宏大。一段簡短地詩評說出了在康震老師的心中,登高這首七律的地位有多高!在古代的詩壇,有著很多名篇都曾號稱或者被稱作過第一,但是都有著爭議,有著不服。
  • 杜甫的這首登高詩,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傳唱了千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秋日情懷,有傷感寂寥的畫面,自然也有情意脈脈的場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登上高臺,悲對秋景感慨萬分寫下一詩《登高》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史上最工整的一首七律詩,句句押韻,至今無人能超越
    唐詩的種類有很多,我們目前流傳的數量最大的,一般都是格律詩,這種體裁格式固定,押韻上口,所以流傳的比例很大,但是唐詩中其實還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古風詩等,還有一些萌芽階段的長短句。格律詩講究對仗工整,在押韻、平仄上都有一定的規範,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能夠很好地表達人的感情,感染力很強,所以一直都很興盛。而格律詩又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 史上最難超越的一首詩,被封為「七律之冠」,今天才讀懂它的含義
    唐朝的李白、王維等詩人的七律詩,很多地方都存在重字之誤。而到了中唐時期,杜甫重新開闢了律詩的新天地,很多經典的七言律詩一時間風靡了整個唐朝。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代表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詩,這首詩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深受後人的讚揚,並且被譽為我國歷史上的「七律之冠」。這首詩完美地詮釋了「七律」的要求,可謂是教科書級別的詩作。不但詩句句押韻,而且直到今天才讀懂了它的含義。
  • 杜甫在《登高》中寫「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非落葉?
    他於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對秋江蕭瑟,百感交集,於是就有了這篇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後人贊為: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精光萬丈,系曠代之作。登高原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都說文無第一,可這首詩卻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詩作。而有那麼一首詩,卻被人們公認為「古今七律第一」。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詩呢?詩分為律詩和絕句,《登高》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詩,又被研究詩作的學者們稱為「古今七律第一」。這是杜甫晚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知道杜甫一生都在關心人民的疾苦,其詩也大都是反映社會矛盾表達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如《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 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鳥飛回」的「渚清沙白」,作何解釋?
    少年時我們都曾經學過杜甫的唐詩《登高》,這首被稱為七律唐詩之冠的古詩,寫於杜甫的人生暮年。少年時即便背誦也未必懂得其中的悲苦,人到中年重新來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那怕是對於其中的字詞也有了新的感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
    下面這兩首詩,就集中地反映了詩人博大的情懷。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56歲的杜甫時在夔州。
  •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失敗的英雄終究可悲,這被杜甫寫進了一首詩裡
    盛唐詩人杜甫的《蜀相》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憑弔諸葛孔明的七律。這首詩寫於杜甫初到成都時。杜甫本來就欽慕諸葛亮並寫下了「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年輕時在長安求官時的坎坷經歷,後來又在安史之亂中冒險去鳳翔縣投靠唐肅宗,希望得以重用。然而官場黑暗,唐肅宗寵信宦官。作為左拾遺的杜甫敢於直言相諫,對唐肅宗和和其他朝中權貴多有觸怒。
  • 史上寫王昭君最有名的一首詩,堪稱「七律第一等起句」!
    據統計,古往今來,描寫王昭君的詩歌有700多首。劉長卿有「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李白有「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王安石有「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千古以來傳誦不衰!詠懷古蹟(其三)——杜甫(唐代)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 杜甫: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代宗大曆二年重陽節這天,年邁的杜甫在客居之地夔州(今重慶奉節)獨自登上高處,寫下了一首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的千古名作《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新近停杯戒酒?儒家陰陽觀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二九相重稱為「重九」、「重陽」。
  •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讀的唐詩最傷感的是哪首
    杜甫登高像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詩作這首詩是作者在晚年時年老多病的作品,在重陽節的日子裡,登高時所見秋江上的景色。意思是說自己深愛的妻子已經離他而去了,世上再也不會有這麼好的妻子了。即使是在美女如雲的地方,我也懶得回頭看上一眼,這也許是品性所致,更多的是因為世上無人能代替妻子的地位。到這裡大家或許有些疑問了,在古代三妻四妾的時代,怎麼會有如此痴情男呢?這不得不從元稹的過去說起。
  • 杜甫的這首詩言近旨遠,辭淺情深,扣人心弦,值得讀者反覆吟味
    註: 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洛城:洛陽。 胡騎: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劍外:劍閣以南,這裡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弱,時任檢校司徒。
  • 杜甫這首詩前人貶為「律中最下乘」,詩詞大會點評嘉賓高度評價
    文學是有階級性、時代性的,同一篇作品,不同的階級,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評價。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千古流傳,尤其在今天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但是,在歷史上,並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有這樣的殊榮,他曾經給他的一個遠方親戚寫過一首詩,歷代詩評家貶多褒少,甚至有人直言「不成詩」。
  • 慶餘年,範閒背詩,場面震撼,有幾首你會背?
    慶餘年男主範閒憑藉《登高》這首千古第一七言律詩,在詩會中一戰成名。大家都知道這首七言律詩《登高》是由詩聖老人家杜甫所寫,而這首七言律詩在杜甫眾多的詩中,被稱為「千古第一七言律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 兩句古詩14字,卻有八重悲苦,年少時學過,今天重讀感覺不一樣
    這無疑給詩歌的創作增加了難度,但是卻成為了那些真正有才華詩人們的樂園。雖然說詩歌的創作都是內心真實情感的吐露,但是要想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還需要很多很多的心思。然而我們年少時所學到的一首唐詩,詩人就像是不經意地流露出,卻蘊藏著無比深刻的內涵。短短兩句14個字,其中卻蘊藏了八種悲情。少年時只會讀只會背,但是直到人到中年才能懂。
  • 李端徹夜難眠,一首七律句句憂愁,尾聯更是一騁思情
    無奈之下,就像羅隱所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不過正因為很多人有如此難忘的經歷,才更加珍惜同窗之誼。比如白居易和元稹,就曾是同榜進士,之後他們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不僅經常詩書往來,而且在各自的危難時刻,都得到了對方的支持和幫助。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再如蘇軾和蘇轍,既是兄弟,也是同榜進士,他們相互掛念、又彼此鼓勵,抒寫了一段段詩壇的佳話。
  • 歌詠美女王昭君的詩那麼多,還是杜甫的這首寫得最好
    據說當時的漢元帝還不知道自己後宮裡有王昭君這樣一個漂亮的女子,匈奴的呼韓邪來到漢朝,提出來願臣服漢室,雙方聯姻,以結永久之好,共享太平。聽說王昭君是得知消息後自願報名的,結果在出發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這麼漂亮就無比後悔,一氣之下就把畫師毛延壽給殺死了。歷來關於歌詠王昭君的詩詞太多了,據說有七百多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卻寫得有他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