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登高》中寫「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非落葉?

2021-01-09 暮城煙雨遙

杜甫,千古詩聖,心系蒼生,胸懷天下。

他在世時,經歷了盛唐轉衰的過程,所以他的詩中反映了不少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懷憂國憂民,沉鬱頓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被稱為詩史。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當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結束了四年,但是地方軍閥又趁勢而起,杜甫離開草堂到達夔門。那時他的人生,已經走入老年,生活依舊貧苦,身體也愈發不好。

他於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對秋江蕭瑟,百感交集,於是就有了這篇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後人贊為: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精光萬丈,系曠代之作。

登高原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思是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那麼,為什麼詩人不用「落葉」,而是要用「落木」呢?

用「落木」更為深沉

詩忌俗字,說到「葉」,常使人感覺到綠意和生機,想到枝繁葉茂。而單一的「木」字,則給人一種秋天的蕭條感覺。

王勃曾經寫下過一首秋景五絕: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雖說也是在講蕭瑟,但黃葉一詞好像就不如落木來得深沉。

相比落葉蕭蕭,顯然落木蕭蕭更加沉重,這也符合詩人的意境。詩人聽猿啼,看飛鳥,仰望落葉之窸窣,俯瞰大江東去。既壯闊又蕭瑟,引發出「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

韶光易逝,壯志難酬,「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一整首詩歌的情緒是自然而然,又沉鬱悲愴的。所以,也只有落木蕭蕭,才能更加反應詩歌的情緒。

用「落木」古已有之

用木來化用葉,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寫: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寫: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曹丕也有:草木搖落露為霜。杜甫之後,黃庭堅在《登快閣》中也將落葉寫作落木: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樹木、樹葉、樹枝,在詩人眼裡,都可以用木來代指。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於一般的概念,在形象思維中,木和葉的語感相差會大很多。

很多詩人都用木葉來描述秋景,譬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不但是描寫秋風吹樹木,也在表示落葉紛飛。

而「木」這個詞語,還會讓人聯想到顏色,那種深褐色的深重,而「葉」卻容易讓人聯想到青綠般的顏色。很顯然,在本詩中,沉鬱的色彩更加合適。

用「落木」是為了平仄

有歌手說,為了押韻,作詞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這還是現代的白話文寫作呢,更別提古代對韻腳平仄非常講究的古詩了。將登高用七律的平仄來考察一下,可以看出這是屬於仄起入韻的格式。

這個格式要求七律的平仄是: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雖然說很多美妙的古詩因為情懷悠長,有時候並不局限於平仄,但是大體的格式還是要遵守的。更何況,詩聖用詞向來考究。杜甫這首《登高》,除了首聯裡的「猿」字稍微出律,其餘完全合轍。

無邊落木蕭蕭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不盡長江滾滾來——仄仄平平仄仄平。怎麼樣,杜甫不愧是詩聖吧?

「落木」或許是真的「木」

古時候的交通不如現在便利,所以那個時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裡砍了木材之後,想要將其運輸出去就會非常困難。所以,他們因地制宜,找到了一個獨特的、省力的運輸方式——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稱為「桴」,是運輸木材的一種主要方式。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後,用繩索等工具簡單地將其捆綁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後把木排放到水中。

這種運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力的消耗,因為它通過水的浮力和流動,讓木排順著水流而下,到達指定位置後,再由人打撈起來,然後搬運走。

同時,長江兩岸地勢險峻,江水湍急。所以,放木排這一古老的行業,就由此誕生了。杜甫登高望江,難免也會看到木排隨水而下。所以,這無邊落木還有一個解釋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頭。

放木排這個行業,算是驚險、高危,且又生死無常了。從春秋戰國時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才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不過,伐木通常情況下是在冬季進行,伐木工將木材砍伐之後,放置在那裡,然後等到來年春江水暖了,再將木材編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時間是深秋了,所以理論上他應該看不到大規模的放排的。但是,結束安史之亂的戰亂後也說不準。所以,這個解釋權當讀個新鮮吧。

想想看詩人登高遠望,秋風蕭瑟,江水滾滾而下,奔騰不休。江上木排成行,隨水而下,逝者如斯夫。兩岸猿聲不休,茫茫天際白鳥南飛。

詩人沉鬱悲苦,身體老弱又思念故鄉,他早年登樓時還能夠寫出: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而在夔州的時候,也只能自嘲的寫出「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了。  

結語

杜甫寫《登高》的時候已經五十六歲了,他從躊躇滿志的壯年,到暮氣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亂的動蕩中流離了整整八年。餘生的時間,他亦在動蕩的時節裡顛沛飄蕩。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難和國家的憂患,精神和身體也都遭遇了許多折磨。但是他年華逐漸老去,沉鬱憂患開始成為他詩作的底色。

寫登高的時候,正是他準備歸鄉之時。然而動蕩的時局讓交通閉塞,這趟歸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後,杜甫病故在耒陽。正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相關焦點

  • 《登高》一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中「落木」為何不換成「落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詩出自杜甫的《登高》。原詩如下:登高[ 唐 ] 杜甫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先說詩中為什麼用「落木」而不用「落葉」,除了直觀大氣,朗朗上口外,從詩律上講,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詩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葉,是要符合平仄律,木、葉平仄不同,「無邊落木蕭蕭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 杜甫的這首登高詩,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傳唱了千年
    秋天落葉飄零,紛飛的落葉猶如飄舞的蝴蝶,給予了秋天別樣的美。自古逢秋悲寂寥,蕭瑟的秋天讓人滋生傷秋之意。掬水月在手,秋月皎皎給人以清光滿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秋日情懷,有傷感寂寥的畫面,自然也有情意脈脈的場景。
  • 《慶餘年》中讓範閒名動京城的《登高》為何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慶餘年》主角範閒憑藉一首詩聖杜甫的《登高》名動京城,天下皆知,劇中也把《登高》評為古今第一七律,而事實上,在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也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南宋的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 詩評》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但很多人覺得,杜甫的《登高》比之《黃鶴樓》更好,其中影響最大的要屬明朝胡應麟,他的評價是「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篇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被冠為七律之首的《登高》歷代詩話中又是如何評價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丨杜甫杜甫《登高》一詩,歷代名家批評無數,大體都作激賞之態,但總歸分成兩派。第一派是認此詩為古今第一七律者,如宋之劉克莊;明之張綖、胡應麟、周珽;清之楊倫等人。
  • 杜甫的悲傷;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律詩中的千古絕唱!文人心目中不可逾越的高峰。說的這麼好,到底是什麼詩呢!那就先來看一下全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去世前3年寫的一首詩,年少時讀不懂,如今才知句句都是淚
    不過也並不是每個詩人登高以後都能豁然開朗,尤其是對於那些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詩人來說,內心愁苦傷懷滿溢,又如何做得豁然開朗?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杜甫登高的悲鳴,又怎是一個慘字了得。《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也曾出現初中的語文課本裡,我們一起熟讀並背誦。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鳥飛回」的「渚清沙白」,作何解釋?
    少年時我們都曾經學過杜甫的唐詩《登高》,這首被稱為七律唐詩之冠的古詩,寫於杜甫的人生暮年。少年時即便背誦也未必懂得其中的悲苦,人到中年重新來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那怕是對於其中的字詞也有了新的感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同一年的兩首經典之作,千年之後,依然像金子一樣在閃光
    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56歲的杜甫時在夔州。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便創作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在東方,杜甫是不朽的杜甫生於8世紀的唐朝,他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頹。BBC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出身社會中上層書香門第的杜甫年輕氣盛,有著飽讀詩書、以筆為劍、忠言進諫、侍奉天子的使命感:「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 微風漸涼,秋葉飄零,走進唐詩中的秋天:山明夜來霜,紫豔籬菊靜
    走進唐詩中的秋天,感受金秋的絢爛和清秋的韻味。《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古多悲秋,其實秋天遠勝於春日。秋高氣爽,晴空萬裡,疏朗開闊,遼遠無邊。鶴飛衝霄,詩情曠遠,秋天永遠是慷慨激昂,高越向上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江南水鄉,秋夜幽美。
  • 杜甫: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代宗大曆二年重陽節這天,年邁的杜甫在客居之地夔州(今重慶奉節)獨自登上高處,寫下了一首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的千古名作《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新近停杯戒酒?儒家陰陽觀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二九相重稱為「重九」、「重陽」。
  •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最現實的八首唐詩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