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於眼前的苟且,不如在詩詞中流連心靈的遠方!今天,和舒芯一起誦讀經典!
「四大美人」中,王昭君的故事充滿了悲劇色彩,是歷代才子佳人詠嘆的主題。
據統計,古往今來,描寫王昭君的詩歌有700多首。劉長卿有「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李白有「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王安石有「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千古以來傳誦不衰!
詠懷古蹟(其三)
——杜甫(唐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裡,即香溪。杜甫當時住在夔州白帝城,荊門山和昭君村有數百裡之遙,本來詩人是看不到的。但是,詩人登高遠望,想像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起句從「地靈」說「人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個「赴」字傳神地寫出了三峽的雄奇景觀,氣勢恢宏。有人提出質疑:如此有氣勢的起句,只適合用在英雄生長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不協調!清人吳瞻泰指出:「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詩人用英雄之筆寫紅顏佳人,鄭重有力,更增加到了詩歌的悲劇色彩。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命運多舛,可圈可點之處太多,詩人聚焦她命運的轉折點,從出塞到葬於青冢,寥寥幾筆就寫盡了她的悲劇人生。「一去」說明無回,「獨留」暗指孤獨。「紫臺」、「朔漠」、「青冢」、「黃昏」,在讀者面前展開了生動的畫卷,在胡地漫漫黃沙中,昭君孤冢的一點青青之色,引人注目。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直言昭君之恨。漢元帝昏聵無道,憑畫識人,昭君國色天香卻不被人知。昭君遠嫁塞外,去國離鄉,孤獨赴死。詩人想像昭君之魂在夜月返回故土,以慰故國之思,更現昭君怨恨之深。
最後,詩人感慨「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自今從仍作胡語的琵琶聲中,分明還聽得出曲中的怨情。
杜甫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他當時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以詠史為題,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昭君的淚中也有杜甫的淚,昭君的寂寞也是杜甫的寂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