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寫王昭君最有名的一首詩,堪稱「七律第一等起句」!

2021-01-16 舒芯讀書筆記

迷茫於眼前的苟且,不如在詩詞中流連心靈的遠方!今天,和舒芯一起誦讀經典!

「四大美人」中,王昭君的故事充滿了悲劇色彩,是歷代才子佳人詠嘆的主題。

據統計,古往今來,描寫王昭君的詩歌有700多首。劉長卿有「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李白有「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王安石有「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千古以來傳誦不衰!

詠懷古蹟(其三)

——杜甫(唐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裡,即香溪。杜甫當時住在夔州白帝城,荊門山和昭君村有數百裡之遙,本來詩人是看不到的。但是,詩人登高遠望,想像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起句從「地靈」說「人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個「赴」字傳神地寫出了三峽的雄奇景觀,氣勢恢宏。有人提出質疑:如此有氣勢的起句,只適合用在英雄生長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不協調!清人吳瞻泰指出:「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詩人用英雄之筆寫紅顏佳人,鄭重有力,更增加到了詩歌的悲劇色彩。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命運多舛,可圈可點之處太多,詩人聚焦她命運的轉折點,從出塞到葬於青冢,寥寥幾筆就寫盡了她的悲劇人生。「一去」說明無回,「獨留」暗指孤獨。「紫臺」、「朔漠」、「青冢」、「黃昏」,在讀者面前展開了生動的畫卷,在胡地漫漫黃沙中,昭君孤冢的一點青青之色,引人注目。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直言昭君之恨。漢元帝昏聵無道,憑畫識人,昭君國色天香卻不被人知。昭君遠嫁塞外,去國離鄉,孤獨赴死。詩人想像昭君之魂在夜月返回故土,以慰故國之思,更現昭君怨恨之深。

最後,詩人感慨「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自今從仍作胡語的琵琶聲中,分明還聽得出曲中的怨情。

杜甫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他當時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以詠史為題,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昭君的淚中也有杜甫的淚,昭君的寂寞也是杜甫的寂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史上最工整的一首七律詩,句句押韻,至今無人能超越
    要說到我國古代的詩詞,詩肯定繞不開盛唐,詞必跳不過兩宋。唐詩的種類有很多,我們目前流傳的數量最大的,一般都是格律詩,這種體裁格式固定,押韻上口,所以流傳的比例很大,但是唐詩中其實還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古風詩等,還有一些萌芽階段的長短句。
  • 史上最難超越的一首詩,被封為「七律之冠」,今天才讀懂它的含義
    唐朝的李白、王維等詩人的七律詩,很多地方都存在重字之誤。而到了中唐時期,杜甫重新開闢了律詩的新天地,很多經典的七言律詩一時間風靡了整個唐朝。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代表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詩,這首詩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深受後人的讚揚,並且被譽為我國歷史上的「七律之冠」。這首詩完美地詮釋了「七律」的要求,可謂是教科書級別的詩作。不但詩句句押韻,而且直到今天才讀懂了它的含義。
  • 歌詠美女王昭君的詩那麼多,還是杜甫的這首寫得最好
    據說當時的漢元帝還不知道自己後宮裡有王昭君這樣一個漂亮的女子,匈奴的呼韓邪來到漢朝,提出來願臣服漢室,雙方聯姻,以結永久之好,共享太平。聽說王昭君是得知消息後自願報名的,結果在出發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這麼漂亮就無比後悔,一氣之下就把畫師毛延壽給殺死了。歷來關於歌詠王昭君的詩詞太多了,據說有七百多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卻寫得有他的獨特之處。
  • 世人多感念昭君功績,卻不知其心酸,唯有杜甫一首詩揭露其無奈
    只有杜甫寫過的一首詩,道出了王昭君的心酸和無奈,這首詩是杜甫的哪首詩,又揭露了怎樣的一個現實真相呢?圖片:王昭君遠走萬裡他鄉劇照一、杜甫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是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亂造成內戰不斷社會動蕩,很多百姓也流離失所。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 李白寫的「鸚鵡洲」,會比崔顥更出彩嗎?
    尤其是詩仙太白,關於禰衡的詩作將近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是前面提到的《望鸚鵡洲懷禰衡》,而本文探究的《鸚鵡洲》更是有一段有妙趣橫生的背景故事。李太白《鸚鵡洲》成詩於唐肅宗上元元年年(760年)。《唐才子傳》有記載,因在永王叛亂中受到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李白次年攜友登黃鶴樓,但見雲天開闊,極目千裡,俯瞰長江,滔滔東去。
  • 王昭君的熱望,或詩人的無奈: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然而,畫不成的並非王昭君動人的「意態」,而是其他人莫測的人心。首句「一回望月一回悲」,寫昭君的動作與神情。一次又一次地抬頭望月,一次又一次地止不住的悲傷。因為,總有往事不由自主地從心底泛起漣漪,激蕩胸膛,撕裂肺腑。仿佛一首循環往復的歌曲,在漫長而孤寂的夜晚裡,不停歇地播放著。王昭君望月的動作,亦是如此重複。
  • 都說文無第一,可這首詩卻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
    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想要從唐詩裡邊挑一個最好的怕是難如登天。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詩作。而有那麼一首詩,卻被人們公認為「古今七律第一」。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詩呢?詩分為律詩和絕句,《登高》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詩,又被研究詩作的學者們稱為「古今七律第一」。這是杜甫晚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6歲時,他寫了一首五指山的古詩,後世詩人讀後都「埋怨」他
    》七律後,便覺得意興闌珊,發現自己原先的構思陡然無味;只因丘浚的那首詩寫得太好了。後來只好模仿丘浚的七律另寫了一篇。五指山是海南的第一名山,從古至今,有無數的文人墨客暢遊五指山後也都禁不住詩興大發,想題詩一首。但一看過丘浚的詩後,或許大部分人便詩興全無,就算勉強寫出來估計也會束之高閣,不願「獻醜」吧。而丘浚寫的《五指參天·七律》如下,詩云: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州半壁天。夜盥銀河摘星鬥,朝探碧落弄雲煙。
  • 王昭君、毛延壽的公案與唐詩中的美術典故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三)是懷古詩,寫到了遠嫁匈奴的漢代美女王昭君: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全唐詩》卷230,2511頁)「畫圖省識春風面」句,是說單憑畫圖約略辨識,怎麼見出王昭君的青春美貌呢!
  •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失敗的英雄終究可悲,這被杜甫寫進了一首詩裡
    由此,歷代詩人寫了很多關於諸葛孔明的詩篇,用以歌頌他,懷念他。盛唐詩人杜甫的《蜀相》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憑弔諸葛孔明的七律。這首詩寫於杜甫初到成都時。杜甫本來就欽慕諸葛亮並寫下了「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年輕時在長安求官時的坎坷經歷,後來又在安史之亂中冒險去鳳翔縣投靠唐肅宗,希望得以重用。然而官場黑暗,唐肅宗寵信宦官。作為左拾遺的杜甫敢於直言相諫,對唐肅宗和和其他朝中權貴多有觸怒。
  • 幾首絕句和五七律 10分鐘看明白舊體詩的各種詩體
    前言老街平時寫文章時,常常碰到一些讀者說,看你講得頭頭是道,能不能發幾首你自己的作品?其實我的文章中常常有我自己的幾首詩詞,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以前的業餘時間裡我更喜歡寫幾首詩詞,但是最近寫自媒體的工作量比較大,作詩就少了,文章中的作品大多是自己的舊作。其實作詩不難,但是想作一首比較滿意的就比較難了。
  • 劉邦一生只寫了兩首詩,卻力壓乾隆四萬首,其中一首你肯定也背過
    寫詩這事有時候還真得靠天賦,哪怕是受過極好教育的人也不一定能寫得好,沒受過多少教育的人也不一定寫不好。比如乾隆皇帝,他從小被當做儲君養著,請的老師都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家。 而他吧,平時的愛好之一便是寫詩,大抵是活得久,一生竟然寫了四萬首。
  • 李商隱最灑脫的一首詩:浪跡江湖白髮新,浮雲一片是吾身
    李商隱一生命運多舛,其詩多悽苦語,但也偶有灑脫之作,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李商隱寫得最灑脫的一首詩:《贈鄭讜處士》。贈鄭讜處士浪跡江湖白髮新,浮雲一片是吾身。寒歸山觀隨棋局,暖入汀洲逐釣輪。越桂留烹張翰鱠,蜀姜供煮陸機蓴。相逢一笑憐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 王者榮耀:王昭君要不要出聖杯?十位國服王昭君有幾位選擇聖杯?
    在王者榮耀遊戲中,有一個很老的梗,那就是草叢三姐妹,冰凍愛心小燒烤,而王昭君就是這三姐妹中的大姐,冰凍的代表。王昭君是一位有爆發有消耗的法師英雄,就像大多數法師一樣,王昭君同樣是一位缺藍的英雄,而聖杯則是一件能提供大量回藍的裝備。那麼王昭君適合出聖杯這件裝備嗎?十位國服王昭君又有幾個選擇出聖杯呢?
  • 他以邊塞詩出名,也擅長寫苦情詩,更是詩人中有名的負心人
    提到唐代邊塞詩,就不得不說到一個詩人。他以邊塞詩出名,但是也擅長寫苦情詩,更沒想到的是,他就是詩人中有名的負心人——李益。李益,字君虞,唐代著名詩人,大概20歲這樣就中了進士,不過三十多歲仕途失意而到處漫遊,同時他也是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 七律大軲轆-引我詩情到碧霄
    軲轆體 軲轆體又叫"轆轤體",也稱輪迴體,是詩體的一種,雜體詩名。詩文多成組出現,皆與主題相關。因詩的韻律如水井之轆轤架旋轉而下,故名轆轤體。
  • 乾隆皇帝寫的詩爛到了什麼程度?這首小學生水平的詩,你肯定讀過
    明熹宗幹起木工活如痴如醉,宋徽宗一手瘦金體驚豔眾人,還有李煜的詞曲感人至深。清朝帝王其實也各有所好,康熙就愛好自然科學,作為康熙孫子的乾隆則愛好寫詩。文藝愛好者乾隆一生詩作無數,但多被人輕視,其詩真的如此不堪嗎?乾隆與詩結緣較晚,但對詩確實是"一往情深"。康熙晚年時,發生九子奪嫡,而太子胤礽被廢後,此事愈演愈烈。
  • 「林深時見鹿」這句話,竟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詩,原文美得讓人心醉
    但是很多人會好奇地尋找這句話的出處,如果尋根問底,其實這句話是化用了李白的一首詩。李白,唐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風格俊朗豪邁,影響了詩歌文壇幾千年的歷史走向,開闢了詩詞的新天地。根據清代的黃錫珪《李太白年譜》記載,李白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還在戴天山讀書學習,在此期間,李白訪問戴天山的道士,卻並未見到,於是他曾寫下一首詩,名曰《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的第三句正是此句的源出處,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