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詩歌集大成的年代,湧現了許多風格迥異思想不同的詩人,一直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想要從唐詩裡邊挑一個最好的怕是難如登天。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詩作。而有那麼一首詩,卻被人們公認為「古今七律第一」。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詩呢?
詩分為律詩和絕句,《登高》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詩,又被研究詩作的學者們稱為「古今七律第一」。這是杜甫晚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知道杜甫一生都在關心人民的疾苦,其詩也大都是反映社會矛盾表達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如《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很少有對生活的感慨,即使有也是為自己的憂國憂民做鋪墊。這首詩是杜甫五十六歲而作,當時的杜甫年老又多病纏身,有一天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眼見蕭瑟之景,便揮手寫下了這篇「七律第一」。到底寫了什麼呢?它的藝術性又在哪裡呢?
畫
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開篇就是一副壯大的畫卷。「急」和「高」字直接寫出秋天的特點。用猿和鳥作了鮮明的對比。蕭瑟的秋天裡風很大只有江水上有嬉戲的鳥兒,本來是秋高氣爽的日子,卻因為有幾聲猿的哀叫觸動了杜甫的心事,杜甫不禁掖了下自己的衣服,如果放在年輕時的自己,見如此壯麗之景只怕是會再吟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吧。可惜在晚年聯想到最近的遭遇便只覺得心情沉重。這兩句用「畫」給自己做鋪墊,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想杜甫這首詩比起這個形容也毫不遜色吧!
對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被譽為千古奇偶,因其對仗工整語句優美而名流千古。但細細品讀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便覺得也不逞多讓。這兩句「無邊」對「不盡」,營造浩瀚礦大的環境;「落木」對「長江」一靜一動一木一水,真的是讓人拍手叫絕;「蕭蕭下」對「滾滾來」一個由遠及近一個從上往下。這兩個詞不僅讓整副「畫」變得生動起來更是瞬間讓人身臨其境陪杜甫一起感受蒼涼壯闊的秋景。杜甫這四句二十八個字沒有一個字說自己登的有多高,但是處處都在渲染自己「登」的有多「高」,沒有一個字說自己有多慘,但是讀者已經情不自禁想去了解他有多慘。只用了寥寥幾筆便帶動了讀者,沒有一個字多餘,但每個字都有不一樣的地方,詩聖的鍊字能力在這首詩裡實在是空前絕後。
悲
如果沒有後邊幾句「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這將是一首寫景寫的不錯的絕句,加上後邊這幾句就無愧於「古今七律第一」的稱號。詩寫得好是必定有自己的情感在裡邊,而《登高》也是,前邊說道杜甫這首詩寫景沒有直接說看到的景有多壯麗,而是用不同的事物來襯託景有多壯麗。而杜甫抒情也是如此,並沒有直抒胸臆,而是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他說:常年漂泊在外對秋天有莫名的感慨,言外之意就是暮年多病的他上個高臺竟然沒有人陪伴真是好孤獨啊!接著筆鋒一說自己因為十分遺憾自身命運而兩鬢斑白,本來寫情已經達到高潮,但是他又急轉直下,說自己困頓潦倒之後因為身體酒已經停了。最後好像是在一種「平淡無奇」中收場。但其實這留下了更多的想像:
酒是那些不得志的人經常拿來發洩的東西,而杜甫潦倒成這樣連酒都不能喝了,還有比他更悲慘的嗎!
無論是寫景還是寫情,詩聖都在這首詩裡展現了超高的水平:格律用韻都恰到好處,對仗工整,寫情手法獨特,用字講究。似乎無論怎麼讚美這首詩都是不為過的。怪不得被後人稱為「古今七律第一」。而杜甫身為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擔得起這個名號的,你們覺得它是最好的七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