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慶祥
《古代邊塞詩詞三百首》一書,上起《詩經》,下至晚清,跨越3000年,僅唐詩就佔了全書一半。這其中,岑參入選13首,超過同時代的實力派大咖而位居第一。
唐代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朝代。所謂「盛唐」,是用實力打出來的。隋唐之初,突厥族控制著北部疆土,輕易就能兵臨長安城下。當時,唐太宗剛剛上臺,實力不足,只能遵照舊例,繼續向突厥稱臣,歲貢金帛。史上稱作「渭水之盟。」
唐太宗如此英雄,此仇焉能不報。三年後,他派大將李靖,五路出兵,肅清了盤踞山西定襄的東突厥,打通河西走廊,恢復了對西域的統治。太上皇李淵高興地誇道:「我兒子能滅突厥,報了我稱臣之辱。」
百年徵戰,烽煙傳檄,有骨氣的文人投筆從戎,到邊塞建功立業。比岑參成名早些的王之渙、孟浩然、王昌齡、李頎、李白、王維、高適、杜甫等,都有邊關詩、塞下曲在坊間傳唱。「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詩人寫的邊關,泛指幽、並、涼三州,離京城都不遠。
當代學者鄭振鐸評說,唐人邊塞詩雖多,但作者多是站在外圍發表的感嘆,「類皆撲風捉影」。他說,只有岑參頻繁往來於沙漠雪山,「句句從體驗中來,從閱歷裡出。」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萬裡不敢來。」不是親臨其境,難以如此逼真。史料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公元676年,曾跟隨大將裴行儉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登基,到過西域。由此說來,真正縱馬輪臺、放歌天山南北的詩人,非岑參莫屬了。那麼,岑參這位邊塞詩人是如何「煉」成的?
岑參(715-770)祖籍南陽人。其曾祖岑文本及伯祖有三人曾高居相位,其父岑植兩度官至刺史。岑參5歲讀書,9歲能文。29歲中了進士,授予「正九品下」的兵曹參軍,在京城,守著妻子兒女過著體面的生活。他的朋友圈裡,有王維、高適、杜甫、顏真卿等比他年長的名士。每次飲酒暢談,岑參都流露出要效法張騫、班超,去西域建功立業的志向。顏真卿擔任武部員外郎,去安西宣旨時,就把岑參的心願轉達給了節度使高仙芝。
天寶八載,34歲的岑參獲得了邊塞幕府中掌書記職務,這肯定是顏真卿牽的線。不然,人才濟濟的長安城,「組織部門」哪會啟用這個九品「芝麻官」。
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岑參,他的人生,因走出長安的那一步而改寫。前往安西都護府,理想很豐滿,現實極殘酷。過了陽關,眼前是莫賀延磧大沙漠,長八百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也沒水草,真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他是詩人,漫長的行旅,一路有詩為錄:「沙上見日出,沙上見日沒。悔向萬裡來,功名是何物?」走進無邊無際的大沙漠,才感到生命何等渺小,功名有何用?
迎面有人打馬而來,是邊關入京使。突然看到「老鄉」,岑參一下子牽掛起妻子兒女。沒有紙筆,只好請對方給家屬傳個口信了。「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你看,西行途中,與素不相識的人相遇,打招呼,捎個口信,這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一個情節,卻成就了一首著名的七絕——《逢入京使》。岑參一定目送著入京使遠去,長嘆一聲,撥轉馬頭,向著遙遠的邊疆走去。由於情感飽滿,歷代詩選都看重此詩。
他沿天山南麓跋涉,過吐魯番寫道:「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沿途看到兩次月圓,正是月亮走,他也走,「哪知故園月,也到鐵關西。」月亮陪他一路西行。晚上,住進銀山磧驛館。他手裡有朝廷文書,到達驛站可餵馬、住宿,一日三餐免費,他的詩反映出唐朝的邊塞管理還挺完善。再過鐵門關就到安西了,「銀山磧口風似箭,鐵門關西月如練。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看吧,咬著牙關經歷艱險,還是要建功立業。
年末到達安西,過了除夕,開始在安西四鎮間穿行,他在《安西館中思長安》寫道:「家在日出處,朝來喜東風。風從帝鄉來,不異家信通。」思鄉的遊子把東邊吹來的風也當作傳遞家書的信使了。
岑參的「詩」就是「史」,後代學者,把岑參詩集翻來覆去的考證,來研究他的西行軌跡,挖掘唐代屯邊史料。
兩年後,岑參回長安探親。天寶十三載,39歲的岑參又官升一級,到北庭(北庭地址在今烏魯木齊北邊吉木薩爾縣)節度使封常清屬下,任支度判官(負責軍資糧仗)。唐代節度使屬下分為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四級官員。
再次戍邊,已經輕車熟路了,常常出使羅布泊、玉門關查驗軍備糧草。「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這位京城相門後代,穿起前長後短的大衣,能飛身上馬,騎術與胡兒無異了。
在封常清率軍西徵時,岑參送至走馬川,寫出《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他用跳躍的三句式,來描寫荒原上的夜風,把石頭吹得亂走。岑參不是誇張,前些年,新疆鐵路線上發生過火車被大風吹倒的事故。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裡連夜行軍,軍情何等急促?如果按兩句一韻來寫,哪會產生如此震撼力。此詩構思奇崛,詩句凝練深沉,氣魄雄奇瑰麗,成為盛唐邊塞詩扛鼎之作。
其後,岑參為一位同事送行,又創作出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在這寒冷孤寂的邊城,面對滿天飛揚的鵝毛大雪,詩人眼前幻化出家鄉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是岑參用心血錘鍊出來的。一千多年來,中國人對飛雪的描寫,由此定格。「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在如此嚴寒的天氣裡,岑參和將士們為國戍邊的豪情躍然而出:「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幅天山雪後壯行圖,隨著武判官回京,越過天山、崑崙、祁連山的迷漫風雪,飛往內地。他的一首首詩歌寫於輪臺,叫響長安,確立了他戍邊詩篇的絕對高度。大唐有著全民讀詩的風氣,那時候估計也沒搞過「全國七律七絕詩歌大賽」,可好詩卻會不脛而走,詩人的地位當時就已分出伯仲。
岑參離家多年,縱馬漢代與唐代兩處輪臺,馳騁哈密、吐魯番、塔裡木各地,自有詩篇作證。不料,在新疆吐魯番古墓考古中,還有幾頁帳單為他作證。上面一筆一划寫著「天寶十三載,八月二十四日,郡坊馬六匹迎岑判官,食麥四鬥五升。付馬子張計仵」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岑判官馬七匹,共食青麥三豆(鬥)伍勝(升),付健兒陳金。」(驛卒的名字叫陳金)這些馬料帳,記載了岑判官曾在前後兩個月,帶領隨從兩次跨越天山。把其千年之前的行蹤精確到年月日,成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珍貴文書,也豐富了大唐西域史。
岑參42歲那年,安史之亂平息,他隨肅宗還京,和杜甫同朝擔任諫官。春風得意之際,他兩人還和賈至、王維以《早朝大明宮》為題,寫出了四首七律,均收入《千家詩》。當然,這類頌揚帝宮氣象、堆砌辭藻的唱和詩作,雖被詩家奉為佳作,其實沒有積極意義。假如他沒有邊塞詩,也就沒有文學史上的地位。
50歲時,岑參授嘉州(四川樂山)刺史,行前將女兒水仙的婚事辦妥,留下夫人與女兒女婿相伴,然後入蜀。55歲,辭官東歸途中,卒於成都旅舍。
後人將其詩作輯成《岑嘉州詩集》刊行於世。陸遊贊曰:「嘗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明代濟南邊貢也在刻印岑詩時贊其詩作「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壯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
縱馬輪臺的岑參,在他存世的409首詩裡,有70多首戍邊詩。它們和歷代氣勢磅礴的邊塞詩相匯合,高揚著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鼓舞著中華優秀兒女,在獻身國防、建設邊疆的復興大業中,用青春和熱血來守衛美麗的祖國。
(此文還參考了《邊塞詩雄岑參傳》、《岑參詩箋注》等著作)
作者簡介:韓慶祥,退休賦閒,熱衷讀書寫作。系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歷下區作協會員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