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唐詩的成就,宋詩明顯要低一個檔次。不過,在宋代的詩篇當中,也有不少的精彩之作。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的詩作雖然不見得一定要比唐詩高多少,但是卻也基本上代表了宋詩的最高水平。
比如這首宋詩七絕,雖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卻反映出了李清照心繫社稷的博大胸襟。且看: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
這首詩題目是《題八詠樓》,寫於李清照南渡在浙江金華避難之時。這首詩的整體知名度,要比起她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要低了很多,不過其中的「江山留與後人愁」卻也不失為一句警策之句。
開篇兩句在抒發登樓時的感慨。「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八詠樓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今天我尚且可以在此地登樓遠眺,但不知下一次這座樓是否還在南宋的掌管之下?如今北方異族侵略者大肆南下,大好河山淪於敵手,又看不到收復失地的希望,真可謂「江山留與後人愁」!
後兩句寫八詠樓的地理位置,也寫出了其重要的據點位置。「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此地乃是要塞之地,江水可以流往南國三千多裡,而這座城樓的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但如此重要的位置,至今依然沒有作為重點戰略之地進行管控!在這麼下去,恐怕半壁江山也不保!
李清照是古代最知名的才女,她的詩詞有相思成愁,有家國情懷,也有人生飄零。她所生活的時代,是戰火紛飛的時代,是兵荒馬亂的時代,作為一個不讓鬚眉的女子,她的詩篇當中渴望著有更積極的力量,收復失地,收復河山,結束戰亂,結束生民塗炭的生活。
可悲的是,一切都沒能如願。但是即便如此,以《題八詠樓》為代表的詩篇,集中反映李清照心繫社稷的博大胸襟,實在是我國詩詞文化界的一筆財富。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