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2021-01-09 禪淨密實修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大和尚慈悲揭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人人都有這一念心性,只是多數人不明此理,錯用了心,迷失心之體,而流浪於心之用上。由於一念不覺,而起惑、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若能當下返照這念心,用不離體、體不礙用,自在如如。小時候常自問:「我到底是誰?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真正的自己就是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的這念心,這個世界則是自心中堅固妄想分別的產物,如佛法中所提到的:「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由於自己的別業,以及與眾生的共業,而一起流轉生死。《楞嚴經》云:「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一心生十法界,起什麼樣的心念,就落在什麼樣的法界!一念十二因緣,一個念頭就是一世的果報!

善心之人,活在光明、幸福、歡喜之中;造惡之人,活在灰暗、擔心、恐懼之中。於是,心迷失在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中。然而,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交織的假相,其實我們哪裡也沒有去,始終都是活在自心當中!六祖惠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

假使認為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來、有去,又是一重相對的生滅妄想!不論出家、在家,人人都能安住於自己本具的清淨心,在日常生活中檢討、反省、改正自己的貪瞋痴、無明煩惱習氣,二六時中不雜用心,「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安住正念,無論何時何地,皆能自在無礙。隨著文字般若,慢慢更清楚明白這念心指的是什麼。修「數息觀」,最重要的是不夾雜、不間斷。

而在自己的經驗中,靜坐時,妄想總是不由自主地出現,平時所思所想全部湧現,包括曾做過的言行舉止,歡喜的、懊悔的、痛苦的、討厭的……這些煩惱,總讓人苦不堪言。這些念頭終究是妄想,老和尚開示:「妄想是虛妄不實的!」不斷地以這句話提醒自己,而不再沉溺其中,不攀緣此境,練習將心收回來。佛在心中坐,莫向心外求,時時返照自心。

生命猶如一場又一場的大夢,我們必須自己願意醒來,否則又作六根、六塵、六識的新夢。諸佛菩薩、諸大善知識告訴我們,人生如夢幻泡影,但仍要自修醒悟,自性自度!藉由平日的靜坐淨心,領悟許多生命的真諦,原來,一切都在自心當中,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相關焦點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 廣悟上師:穢跡金剛念了100萬,無絲毫感應,你心清淨嗎?
    關注法音清涼 | 聽梵唄 | 學佛法廣悟上師穢跡金剛法開示念100萬遍穢跡金剛咒,怎麼沒有感應?有位師兄因念誦穢跡金剛咒接近100萬遍了,但還是沒有絲毫感應所以來請教師傅,師父問道:「你的心是否已清淨,念誦時沒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無念」就是雖知見一切萬法,而心不染著。
  • 人一生勞碌辛苦,並不是命不好,而是自心不清淨
    《圓覺經》第六部分,佛回答清淨慧菩薩提問時說:「即知此生,性自勞慮。」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下這樣的體驗:讓自己安靜下來,或坐或立,雙目輕閉,待著不動。常人選擇了順從,因為順從和滿足執著,能感到暫時的舒服和快樂,所以人就在內心執著的驅動下,不停的勞碌奔波,即便是無工作沒事情的時候,也會看電視、吃零食、閒聊天、胡思亂想、收拾屋子、做做手工等等,以寄託閒情難忍。越是高層次的人越清淨少為,但是他能力高、福德大;越是低層次的人越躁動不安,多言、多事、多心,能力差、福德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淨空法師:如來的心印,就是這一句佛號,勸我們求生淨土
    往生就是圓滿成就。這是做了徹底究竟的示現,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沒有聽過一堂課,四個人都一樣。看他們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為我們現代學佛的人,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做出最好的榜樣;也為我們做證明,這個法門是真的,不是假的,這麼多人往生,走得那麼自在。上面念老總結,前面所說的「心印之語」,「亦即是如來心心相印之印,諸祖以心傳心之心,開此寶印,粉身難報」。
  • 惟覺老和尚:兩岸沒有過不去的劫波
    陪同老和尚接待訪問團的法師說,因為年事已高,老和尚近年見客一般不超過半小時,但此次一共陪了訪問團五個小時,中評社「真是有福報」!。《中國評論》十月號以《兩岸團結合作 沒有過不去的「劫波」——專訪中臺禪寺釋惟覺老和尚》為題發表了這篇專訪,文章內容如下: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不久前專程從臺北驅車前往南投縣埔裡鎮,拜會中臺禪寺釋惟覺老和尚。
  • 2020年4月28日《無上之源》法會文字(第35期)
    所以這裡說「根本要點是覺知當下」,覺知當下這個詞,在這個時代已經被大量地使用了,甚至新時代的很多的一些靈性導師,很多的新發明出來的一些什麼法門,或者說一些修行的途徑,他們也會說覺知當下。那麼我們大圓滿講的覺知當下是什麼意思?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世界和眾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yǖ)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
  •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三世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 智慧法語:佛說常供養清淨僧人能得到信心不退的境界
    若能以身口意三業清淨來供養三寶,「則得信心不退轉」(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典原文】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華嚴經》 【經文解釋】「若常信奉清淨僧「:清淨僧,就是沒有妄想的僧;沒有欲心的僧,也叫清淨僧;沒有貪心、嗔心、痴心,這都叫清淨僧;有戒力、定力、慧力這三種力量,也都叫清淨僧。清淨僧不被一切境界所轉,而能轉一切的境界,轉一切不清淨、一切染汙法變成清淨,就是能把五濁惡世轉成五種清淨的世界。清淨僧是十方清淨僧,所有一切菩薩是清淨僧,所有一切阿羅漢也是清淨僧。
  • 淨空大師講解實報莊嚴土,就是我們的常寂光身,放下就能證得
    這不是大士,法身佛了。法身佛是妙覺位,等覺再上去就是妙覺。等覺,等於妙覺,還不是妙覺,為什麼?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有破。所以實報土裡頭有相,常寂光,常寂光沒有相,常寂光現相就是實報土。為什麼它會現相?無明習氣沒斷,那個現相是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但它不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它是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習氣沒有了,實報土也就沒有了。
  • 佛教:延命觀音接引眾生,能消除詛咒與毒藥,使眾生能以延年益壽
    世人只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卻很少人了解此尊在我國擁有著三十二尊化身相隨緣普度眾生的傳說及寓意,今天便為大家介紹其中之一的延命觀音:02延命觀音息災延命觀世音,滅諸咒詛毒怨害;懸示留礙輪迴種,紫金光照覺滄海。〝延命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六尊。
  • 金剛經:將心安住在當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就是關於「心」的問題!須菩提多次向釋迦牟尼佛提問:如何降服其心?如何安住此心?善護念眾生的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更是苦口婆心,什麼不住於相,什麼不住於法,什麼諸心非心,什麼過去現在未來的心都不可得,反正是問什麼,他老人家就否定什麼,真是難懂,太難懂了!人常說,不破不立!所以釋迦牟尼佛專門否定、否定了再否定,這也無可厚非!不給你們破了,怎麼立?
  • 佛說:眾生入門之三種清淨觀法,隨便修習一種,不放棄,能得佛果
    世尊,我們現在已經得以開悟,如果佛入滅後,末世眾生未能得以開悟的人應該如何建設道場,安置淨居來修習這個圓滿覺悟的清淨境界?修證圓覺境界的三種清淨觀法,應該以哪個法門為首?只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為參加法會的大眾以及末世眾生布施豐饒的利益。」圓覺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那時,世尊對圓覺菩薩說:「善哉!善哉!
  •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悠然處在這白雲高岫之間的我,四時常處清淨,雙眼只見青巒疊嶂的我,雙耳只聞猿鳴鶴嘯的我,看來只能獨自享受這暢快而逍遙的神仙般的時光了!形容寒暑遷,新珠甚可寶。儘管寒暑變遷,儘管形容漸老,但一顆解脫覺悟的「心珠」卻是永遠不老的「寶」!這是寒山大士的一首詩,這就是成就者的心的境界!稱嘆之餘,真的是令人神往啊!何者是菩薩?就是出現在你我需要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