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發現身邊總有一些「小人」,他們會令我們厭煩、惱怒、氣憤,卻又無計可施,該怎麼辦?如何化解身邊的「小人呢」?有些人甚至迷信地認為是自己本命年犯太歲或者與「小人」屬相不合的錯等等,這些都不是如理如法的。那麼,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說如何用佛法對治身邊的「小人」,讓自己的生活開心幸福起來。
其實,很簡單,你要學會忍辱。佛門裡有一句話,「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為你而存在的,所以別人無需活成你眼中的樣子。你要做的是適應他們的「千方百計」,知世俗而不世俗,隨緣了緣,不攀緣。習慣自己的「風塵僕僕」,也要承受得了別人的「口蜜腹劍」。
在佛門裡有一個比較經典的公案。話說,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兩位羅漢,在凡間化作苦行僧修行。一天,寒山受人侮辱,氣憤至極,便有了寒山與拾得的一段精彩的對話。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如何處置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有些人遇到別人詆毀、侮辱,就怒氣衝天,氣不打一處來,非常和對方爭個眉眼高低,有什麼用呢?爭來爭氣,傷了和氣,攆走了福氣。況且,別人說你是什麼樣的人,那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嗎?何必如此在意別人的言論,生活在人世間,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要想得開、放得下。
佛門裡講: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就是說人的這個嗔恨心一旦生起,就像熊熊烈火,把你之前所積攢的所有福報功德都燒毀殆盡。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一旦生起嗔恨之心,那麼前面等待你的不會是順利,而是一個又一個障礙。
我們若想踐行菩薩道,像佛菩薩那樣慈悲、智慧、德行圓滿,就要學會忍辱的功夫。雖然對於俗世業障習氣太重的我們來說會很難,但只要你願意去改變,命運也會隨之改變。我國佛教史上不乏有許多高僧踐行忍辱、舍己利他的真實案例,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給後世留下了千古典範。
當然,忍辱不是讓你忍氣吞聲,不是讓你學勾踐臥薪嘗膽,來日報復,那便脫離了佛教的精神。惡語相向、一報還一報、踩高爬低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只會讓自己造更多的業。「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忍辱是一種包容的胸懷,不計較、不辯解。心裡很清楚,別人怎麼對待我,那是我的因果,而我怎麼對待別人,那是我的修行。
忍辱不是一種怯懦,而是把自己活成光的模樣,活得像太陽一樣,讓靠近你的人,被你的溫暖一點點感化。若一遇到事,就非得爭個是非黑白,就自己有理,即使別人無理,那你自己和他們窮兇極惡的樣子有什麼兩樣呢?
你希望別人給你微笑,那你要先學會布施給別人微笑,這也是一個簡單的因果。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希望身邊的朋友、同事應該是怎樣的,那你就先成為這樣的人,你才能吸引這樣的人、這樣的生活來到你身邊。相由心生,你看佛菩薩總是慈悲示現,相貌端嚴,給人溫暖與力量。
佛教常講,「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不要怪我們生活的環境,不論生活在哪兒,只要我們心中常存善念、善意,多為別人考慮,看似是吃虧,實則是福報啊。「吃虧是福」,這句話從來不假,敢於吃虧、願意吃虧的人總有厚報。因為因果不虛,願意捨棄自己的福氣而給予別人,這是在為自己種福田。
不要把別人的詆毀當成惡意,而要當成自己修行的助緣,他們都是來成就自己的,我們要感恩,而不是怨恨。不論我們生活裡遇到什麼樣的「小人」,換一張心態、換一種姿勢面對,把自己的心調伏得柔軟、慈悲,踐行菩薩道,你會於淤泥裡開出一朵朵潔淨的蓮花,清淨、自在、無染。放下、自在,吉人自有天相,各人自有因果,何須你動怒呢?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