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讀下來,我深深覺得這是中國最好的兒童詩歌讀本 ...

2021-01-16 小花生網

檁子:《日有所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套書,很多人家裡都有。花友@jenny是一位兒童閱讀推廣人,她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堅持朗讀《日有所誦》已經快五年了。五年的時間,讓她深刻明白了這套書美在哪裡,好在哪裡,怎麼用孩子會喜歡 … 花友們說,看了這份攻略,會覺得《日有所誦》是一份人人都能用的寶藏。@jenny說:


為什麼是《日有所誦》?

因為《日有所誦》,是適合兒童的經典,

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兒童詩歌選本。


本文由花友@jenny311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日有所誦》是「親近母語」課題組歷經十年研究、五年編寫、四次修訂的嘔心之作。這套叢書編選了適合兒童的,有節奏、有意韻、具有文學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詩性文本,讓兒童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激發語言潛能,提升語言素養和母語能力。童謠童詩、淺易的五言詩、晨讀對韻,泰戈爾《飛鳥集》、七言詩、紀伯倫《沙與沫》、中國現代詩歌、外國詩歌、宋詞、外國散文、中外現代散文、中國古代散文,沿著這樣的序列,緩坡而上,讓孩子們在日有所誦中開啟天賦之門 ...


我自己是兒童閱讀推廣人,做了多年的鄉村圖書館建設和教師培訓,我們在鄉村學校推行親近母語的兒童各項課程,誦讀是其中一項。從2013年開始,在家裡和兩個孩子一起讀詩,用的是親近母語的教材《日有所誦》,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和孩子是這樣讀《日有所誦》的



一年級:以童謠為主

關鍵詞:節奏,重複,韻律,興趣,配合動作,和生活的連接


2013年,工作關係,我第一次接觸到《日有所誦》,回家後我就自己買了一套,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讀。


日有所誦,配合課堂,是一周一個單元,一共5篇。家裡我比較隨意一些,主要挑我比較有感覺的,帶著孩子念。


那時候兩個娃還小,姐姐一年級,弟弟還沒上學,認的字有限,所以基本是我在念,他們聽,他們感興趣的篇目我們就聊一會兒。我讀得比較快,一次能讀十幾首,反覆讀。孩子們吸收力驚人,好多篇目我都不記得了,他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讀錯一個詞,就會被指出。


兩個娃娃氣質不同,喜歡的篇目也不一樣。女兒喜歡朗朗上口的,比如《對花歌》。兒子喜歡力量型,有趣的,比如《城門城門開不開》。


有的詩我們配上動作,比如「大家攏來做把戲,黃龍出洞,牽牛過河,賊兒偷雞,黃鼠狼咬雞婆,雷公打豬.....」有一次我正在低頭讀到「黃龍出洞」,一抬頭,看到小人正笑眯眯地等著呢,等著媽媽和他玩,「黃鼠狼咬雞婆」,小人可是真咬。


有一首,「冬爺爺捏紅了弟弟的鼻子」,小億每次聽到就樂得不行,那個淘氣的弟弟,讓他有共鳴。日有所誦二年級開篇——馬兒馬兒跑得快,馬兒馬兒跑得好,馬兒馬兒不吃草....」.第二天,銘銘和小億的遊戲,就是小億當馬,姐姐在後面牽著,嘴裡念著馬兒馬兒快快跑....。



二年級:從童謠到童詩

關鍵詞:指讀,停頓,節奏,輕重音,感受詩意,仿說


《日有所誦》2年級,開始出現童詩。童謠是有趣的,童詩呢,則更美一些,詩歌還是很淺顯,具象的,大部分是孩子親歷的事情。


我們家裡的日有所誦,也從一開始的我讀,改為我和孩子們一起讀,家裡開始每天寫生字,也是通過《日有所誦》來圈生字,讓孩子們指讀。讀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開始仿說,詩意化的表達。



這是有一次弟弟的仿寫:

《草莓》

我是草莓庫斯金

我喜歡生長,生長真叫人喜歡

葉子軟軟的, 太陽暖暖的。 

我熟了紅了圓了 就有人把我扔到了簍子裡邊。 

做草莓不是總 那麼好玩。

今天早上他們把我放到冰淇淋裡。我冷得直打戰戰。


我們把冷得打抖的那個感覺讀出來,兒子說,


「媽媽,還可以熱得直流汗。」

「嗯,什麼東西可以熱得直流汗呢…..麵條!有人把我扔到開水鍋裡…..」

「媽媽你不要說,我自己想……「


然後就有了這首詩 - 《貝殼》,媽媽記下來。


《貝殼》

我喜歡遊泳,遊泳真叫人喜歡。

我越長越大,沉到了水底。

我被海浪衝到沙灘上,我躺在沙灘上

太陽曬著我,我熱得直出汗汗。


吸入之後,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輸出。



三年級:《飛鳥集》

關鍵詞:從具象到抽象,詩歌的多意性,仿寫


在誦讀兩年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高要求,孩子們獨立朗讀,注意節奏,停頓和韻律。和媽媽一起讀第一遍,然後他們獨立讀第二遍,有時候我做範讀,提醒他們注意節奏和停頓,前後比較有什麼不同。慢慢的把自己的情感放到聲音裡面去。


讀詩時,我們每個人手裡一本《日有所誦》,媽媽先陪弟弟讀一年級,然後換書,陪姐姐讀三年級。


三年級開始進大量進泰戈爾的《飛鳥集》。很多詩意化的短句子。和二年級的具象有趣的兒童詩截然不同。這是需要老師在他的生活經驗和詩意之間架一所橋梁,我們在《日有所誦》培訓中也強調。



和銘銘白天讀到「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我說「夏天的花都是怎麼樣的?絢爛,絢麗,燦爛,好像帶著夏天太陽的光。秋天的樹葉是什麼樣?安靜,又美麗。」


銘銘說,「媽媽我們家裡有夏花也有秋葉。」就把季節桌上的月季花,還有昨天撿的楓葉拿過來了。


後來吃完午飯我們出去散步。看見路邊的玫瑰花和玫瑰果。銘銘脫口而出---「花呀,我藏在你的心裡呢!「



四年級:從《飛鳥集》到《沙與沫》

關鍵詞:從自然萬物到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精微的審美


一天晚上,我們照例讀日有所誦。今天讓她選,她選了這首,讀過一次,還算是新的:


《月》


天上是一片深藍,雲海茫茫

只有一個孤獨的月亮在彷徨

地上有多少河流,多少池塘

就有多少個月亮的臉龐在發光

是大地熱愛著月亮

在人間描繪她無數美麗的肖像,

還是月亮熱愛著人間

叫萬千化身投入大地的胸膛?


姑娘說,"媽媽我還是喜歡《水鄉行》。」

"是啊,媽媽也喜歡,媽媽再找沙白的詩和你讀。"


銘銘自己又背了一遍,這首小詩,有點類似詞,音韻之美,拂之不去。



家裡3年的日有所誦浸潤,結果日益明顯。一年半前銘銘讀的時候她有時候還抗拒呢。而現在,不是說她讀得多好,而是她喜歡讀,能夠體驗到音韻之美,詩歌之美,能把自己的理解放到聲音裡去。 



五年級:生命,死亡,愛情,渴望,夢想……

關鍵詞:詩歌的朦朧性,多意性,治癒


姐姐剛過11歲生日,進入小青春期,大變化。她本來就是很有主意的孩子,現在愈發,動不動就說「不」,真讓人頭疼。另外一方面,又是巨大的禮物,思維的深度,廣度又和之前不同了。


求知慾空前,閱讀井噴,質疑一切……身體和心理同時而來的變化,疲憊,矛盾和混亂的青春期,有時候看到她皺起眉頭,問她,她自己也不知道.


我們繼續讀日有所誦,姑娘很上癮,有一天我們一氣讀了十多首,錄了好幾首到微信群裡,停不下來。五年級的《日有所誦》,選得真好,生命,死亡,愛情,渴望,夢想…….正好對應孩子這個階段,所以是最深的撫慰,又一次,詩歌治癒了我們。


最後補充一點:一直沒有提到古詩,其實《日有所誦》裡面,古詩是佔相當大的比例的。因為機緣巧合,從二年級開始,我在姐姐班上,以志願者的身份,帶了三年的吟誦,每周一詩。所以我們家的古詩,基本是吟誦的方式在帶,關於吟誦,可以單寫一篇文章,就不在這裡提了。


「陪讀」了五年,我有這些心得告訴你…


一、該怎樣誦讀


1、固定時間,不要間斷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的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 薛瑞萍」


我們雖然沒有做到每天讀,但是這幾年基本沒有間斷。目前為止最合適的時間,是晚上泡腳的15分鐘,所以冬天,我們讀日有所誦會多一些。


假期我們會在早上讀,晨練之後,早上的學習開始之前,作為一個開啟。

外出旅行,我也會帶上《日有所誦》,片段的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讀。


2、誦讀時間和方式


身為閱讀推廣人,我們建議的誦讀方式是「從頭讀到尾,從尾讀到頭。


就是把單元內容正讀、倒讀一遍後,順勢往前讀。比如當周要讀的是第三單元的內容,那麼就從第三單元第一首詩開始讀至第五首詩,再從第五首讀倒讀至第一首詩,接著讀第二單元的第五首詩、第四首詩、第三首詩……依次類推。


我們家裡也是基本採用這個方法,更自由些,會選孩子們喜歡的篇目,每次大概能讀7-10首,每次溫習舊的,也有新篇目,來回滾動。


暑期培訓的時候我們計算過時間,1個單元,從頭讀到尾,從尾讀到頭,只要2分鐘。《日有所誦》需要孩子們精神集中,凝神聚氣,所以純誦讀的時間,一次不能超過10分鐘,否則孩子會累。


女兒給詩配的畫


3、和生活的連接


有一年寒假,我們讀到這首:


《晚風》

臺灣·洪志明


黃昏的時候

我不經意地

從花園裡走過

驚起了一群燦爛的蝴蝶

以及,滿園子的花香

蝴蝶望了望

發現是我——愛散步的晚風

才安心地,一一落定

滿園子的花香

被驚擾了以後

卻再也不肯停止

洶湧


第一次讀給銘銘聽的時候,她很喜歡,覺得這首詩很特別。


「花氣襲人知晝暖,你知道嗎,一天日頭燻過之後,到黃昏的時候,那個花香,是最濃鬱的。」

「洶湧,什麼東西會洶湧?」

「海浪。」

對,潮水一樣,湧上來,又退下去,水一樣,把我們包在裡面。


前天黃昏,我們在小區散步,還是第一次這個時間,在小區裡面走,突然聞到一陣陣的花香。終於我們在最濃鬱的花香前面駐足,發現樹上有一串串的小白花,天暗了看不清楚。


銘銘說,「洶湧。」


「滿園子的花香,被驚擾了以後,卻再也不肯停止,洶湧。」


4、從仿說到仿寫,學會詩意化的表達


有輸入就會有輸出,因為日有所誦和孩子的生活連接很緊密,所以每次讀完,孩子們都有話說,相應的討論,自然而然的仿說,在大量仿說的基礎上,選一些適合的篇目,做仿寫。


還有一次,帶著讀書會的孩子們仿寫《有形狀的節日》,弟弟說,節日是有形狀的。


「什麼形狀?」

「中秋節是圓形的,

端午節是三角形的,

春節是長方形的。」


「怎麼說?」

「中秋節吃月餅,

端午節吃粽子,

春節拿紅包!」


女兒也過來湊熱鬧,在一邊玩自己的悠悠球,小人一會過來,在媽媽耳邊悄悄的說一句詩:


「媽媽,冬至是餃子形狀的。」

「立春是小綠芽形狀的……

大暑是扇子形狀的…….」


5、構建學習圈,營造「齊讀」的氛圍


為什麼要齊讀,我們項目的指導老師,孔老師說:「早讀時一氣呵成、流暢無礙的集體誦讀對形成班級的集體學習氣場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聚氣、聚神。集體中的「存在感」會讓孩子覺得安全、溫暖。」


暑假,有一周我們每天都有讀書會,早上的學習從讀《日有所誦》開始,讀一個單元,到第三天的時候,孩子們的聲音開始變成一個,齊讀的氣場出來,真是很有感染力,讀得停不下來。


女兒給詩配的畫


到現在,姐姐班上的讀書會已經帶到五年級了,我們每周的任務之一,還是讀日有所誦,分享到微信群。銘銘前段時間讀長篇小說,她最喜歡的《貓武士》,上傳到喜馬拉雅,練習,選背景音樂,分享到群裡,很有成就感。


二、孩子行為習慣循序漸進的養成,從不愛讀到愛讀,在詩歌誦讀中找到樂趣。


13年我們剛開始讀的時候,姐姐一年級,弟弟還沒上小學,認字不多,所以是我讀給他們聽為主,後來慢慢過渡到和他們一起讀。我記得一開始,姐姐還是不怎麼愛讀的,經過這幾年日復一日的浸潤,先是習慣,然後是找到樂趣,享受詩歌誦讀。


這兩年,如果有幾天沒有讀詩,再撿起來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都會覺得很欣喜,忍不住會多讀幾首,有如重逢。


今年姐姐五年級,開始進入小青春期,開始抗拒大人的安排,但是讀詩這一項,她還是喜歡,這就是詩歌的力量。


經過這幾年,讀書會的孩子們,誦讀的意識都比較強,看到好的文字,她們會忍不住讀出來,很享受。銘銘讀的書,到精彩的地方,也經常是大段大段的讀給媽媽聽,然後再和媽媽討論。


三、為什麼要發聲朗讀?


薛瑞萍老師說,最好的文字,一定是經得起朗讀的,一定要踮起腳尖,把你一天最好的時光奉獻給她。


這幾年,和孩子們一起發聲朗讀,我才真正體會到發聲朗讀的魔力,體會到聲音能傳遞的情感溫度和力量,對文本的進入度,帶來滿足感,完全不同,而詩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聲音的創作。


有一年我們暑期培訓,有位老師說,「日有所誦,為什麼不能默讀?」我說了一個故事,當年在《日有所誦》選篇的時候,主編們有很多爭論,決定不下。最後,主編們都累得不行了,躺在徐冬梅老師家的地毯上,一首一首詩歌聽,從聲音來決定,哪篇可以入選。


四、為什麼要讀詩?什麼是詩教?


「借著誦讀,反覆作用於兒童眼睛、耳朵、大腦、心靈的是什麼?是語言。


新鮮豐富的語言就是滋養大腦和心靈的新鮮豐富的營養,僅僅是日常生活語言是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對於母語的需要的——怎麼辦?大手小手同捧一本書,和孩子一起讀起來、誦起來。」---薛瑞萍


在鄉村學校推行親近母語的兒童閱讀課程,也在家裡帶著孩子們一起讀。我的感受是,誦讀,吟誦,自由自主閱讀,它們都作用於兒童成長,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又有各自所打的點,不能互相替代。比如,吟誦重點在「與古人通,抒自己的胸臆。」日有所誦,則是和孩子生活的連結,伴隨孩子一起成長,


五、為什麼是《日有所誦》?


因為《日有所誦》,是適合兒童的經典,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兒童詩歌選本。



兒子幼兒園的時候就跟著姐姐開始讀《日有所誦》,所以到他二年級的時候,《日有所誦》1-2冊,除了晨讀對韻和古詩之外,都已經滾瓜爛熟了,沒新意了,嘗試著帶他讀三年級,又太早,《飛鳥集》有一些他不懂。這時候想找一些補充的詩歌選本,新語文讀本,臺灣童詩,都看過了,沒有特別滿意的,找書的時候發現,很多詩人最美的,最適合孩子的篇目,都已經在《日有所誦》裡面了,真是非常感激。


有時候配合教學,想找一些相關的童詩,比如關於雪的詩,在網上搜索,往往是費時費力,所得寥寥,最後還是回到《日有所誦》,通讀1-6冊,選出其中相關的詩歌。今年春天,也是如此,把關於春天的詩歌挑出來,列印了一個小集子,和孩子們一起讀。


從書裡選一首詩作為結尾吧:


《秋日 》

裡爾克

譯者:北島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於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點擊"閱讀原文"可與作者直接交流 ... 


相關閱讀: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新書開團

周二:話說思維和方法

周三:怎麼閱讀,怎麼學英語

周四、五:教育思考和實踐

周六、日:美好生活畫報、熱點討論

相關焦點

  • 專訪|北島談選編《給孩子的詩》:詩歌靠的是悟性
    有人建議我做詩歌點評(指《給孩子的詩》中的詩),我認為點評更多會成為一種限制,不如把闡釋的空間留給孩子們。小時候背唐詩宋詞,只要背下來就好,不一定理解字面的意思。詩歌會滲透到血液中,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有所領悟。
  • 推薦:這四首詩歌,共情感強,特別適合朗誦比賽,一讀就喜歡
    詩歌朗誦比賽的優勝者,往往選擇了適合比賽的詩歌。有的詩歌很美,在比賽中卻佔不到優勢。有的詩歌,共情感強,第一次讀,第一次聽,就能被深深吸引、震撼。今天分享的四首詩歌,就是這樣的,完全可以助有勇氣參加比賽的大家更好地發揮才華,衝擊特等獎、一等獎。第一首,《相信未來》,作者是食指。
  • 兒童詩歌《合歡樹》——朗誦配樂視頻及原文
    合歡樹的葉子像輕柔的羽毛在微風裡輕輕的搖從遠方飛來的小鳥獻上自己華麗的羽毛為新婚的小鳥鋪一個舒適的巢當黑夜來臨星光閃耀新婚的鳥兒要睡了合歡樹的葉子就閉上了它們的睫毛長|按|掃|碼|關|注以上內容由微信公眾號:兒童詩歌朗誦大全整理髮布
  • 春天詩歌音樂劇場:這是一顆「詩歌種子」,讓詩歌和音樂結合
    「我們習慣性地覺得詩歌要用普通話抑揚頓挫地『表演』,但我在國外參加詩歌節,聽到他們讀詩的方式很不同。」王寅見到過主辦方請知名的演員來讀法文詩,不是播音腔,有些平淡,但語調裡會有精心設計的變化。還有一些更為複雜的結合。
  • 顧愛玲:從詩歌出發走進中國故事
    在高架橋上,鱗次櫛比的高樓閃耀著的各種燈光牽引著她進入了這座城市。「我對上海的印象一直很好,我覺得上海是一個既有中國特色也有西方特徵的城市,這兩種文化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一種包容、融合的狀態。」顧愛玲說。  從小學習中文,上大學時也輔修了中文課,讓顧愛玲對自己的中文水平很有自信。但是第二天當她在街上感受這座城市時,她卻發現自己完全聽不懂來來往往的人的語言。
  • 在詩歌裡,美能得到最好體現
    在中國新文學的歷史上,我們可以隨處感受普希金的影子,在新詩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我們也都能發現普希金的中國傳人。可以說,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普希金這個名字已經與關於俄羅斯的民族想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只要提及那一片廣袤的土地就會極其自然地想到普希金。 在今天的讀書會上,我想要解答一下這幾個問題:歷史的腳步已經踏進21世紀,19世紀的普希金還能給我們以什麼啟示?
  • 「孩子們的詩」走紅網絡:我想到陽光裡洗洗手
    「你讓我讀桌子嗎」朵朵3歲的時候,父親帶她去上國學堂,結果忘記帶書了,朵朵用稚嫩的聲音說:「那你讓朵朵讀桌子嗎?」王長徵覺得朵朵的話很有意思,於是每當朵朵說了什麼有趣的話,朵朵父親就會及時記錄下來。周瑟瑟從2013年開始接手編選《中國詩歌排行榜》年選,就開始尋找00後小詩人。在詩友的引薦下,周瑟瑟先讀到姜馨賀的詩。2014年,姐姐姜馨賀的詩收入了《中國詩歌排行榜》。
  • 論顧城的詩歌
    因為兒童的語言能力還不發達,他們要表達自己時只好拼湊自己所認識的詞彙,所以顧城少年時代的詩歌語言或許還沒有超越兒童獨特的語言表現的範疇。另外,這首詩的每行末尾都是鼻母音kong, long, liang, xing,詩歌整體的韻律也很好。他第一次創作的詩歌是在1962年,是顧城口述,他姐姐筆記的作品。
  • 六一兒童節適合朗誦的詩歌6篇 最新小學幼兒園六一兒童節朗誦稿
    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很多學校都會組織活動慶祝六一兒童節,在眾多活動中,有一些班級會準備詩歌朗誦表演節目,那麼六一兒童節詩歌朗誦讀什麼好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請看明天  我們將舉起山,挑起河,  捧起現代化的祖國,  飛向金色的目標……  4、《慶六一詩歌》  ——獻給快樂的孩子們  清晨,我們放飛一群白鴿  我們放飛一群白鴿  在六·一兒童節的清晨  初升朝陽的晨暉  照徹  無數透明的心空
  • 讀睡詩歌|我在城牆上飲酒,給自己續杯
    焊條粉身碎骨除了蝙蝠和它身後的我誰也看不清加夜班的時候成群的飛蛾和野蜂把火當了花兒結局我阿彌陀佛.鐵燒紅了好久沒人敢摸人被揉成了紫月亮夜鶯們去陰面鑑寶.運條方式我一改直線和鋸齒畫月牙,畫圈老闆大讚了幾回可我,還是望天興嘆《無題》文/風清雲淡想 不久的將來那笑 那娉婷那嬌羞 那花就要綻放.
  • 這本書讓10000+兒童愛上詩詞,真的牛
    但是,讓一些家長犯愁的是,自己的孩子只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讀詩,遇到這種情況,有什麼方法可以鼓勵孩子讀詩呢?這裡我給你提三個建議:1、 利用想像,記憶背誦。想像在古詩詞背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想讓孩子背誦古詩,就要先確保孩子讀懂詩中描寫的畫面或表達的含意。
  • 「錢報成長營」高手雲集,有同學說:世界這麼大,成長讀本帶我們去看看
    「我是錢江晚報的忠實讀者,小時候,家裡就訂了一份錢江晚報,爸爸天天看,還圈出有趣的新聞給我讀。這幾年,雖然更多的是在手機上看新聞,但紙質版的錢江晚報,我每年都訂。有了孩子後,我也經常學我爸,圈出報紙上的新聞給他看。」成嵐的孩子現在讀五年級,很喜歡閱讀,但沒怎麼接觸過時事新聞,「我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每次和他說新聞都只能點到為止,很難講透。
  • 《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編後記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2017年秋冬之際,臨近歲末了,由於我本人今年的詩歌編著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加之我知道編選一部詩歌日曆耗時很長,工作量巨大,所以對於我今年是否要繼續編選一本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我內心是頗有些猶豫不決的,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有很多了解我的詩人朋友主動打電話給我,積極鼓動我繼續編選《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他們聲稱我這部新詩日曆編選思路很好,具有獨創性,而且所選作品藝術質地優良
  • 文學照亮我的人生 王守安——我與詩歌的不解之緣
    登上篩機操作臺,俯瞰機群在腳下運轉轟鳴,覺得自己仿佛站立在驚濤駭浪中的艦船之首,望大潮洶湧、百軻競發,一腔激情,油然而生。我很快愛上了這個崗位。由於我上中專學的是機械專業,對設備性能掌握很快,當篩選工不久就獲得獨立操作機群的資格。
  • 戴教授在這「詩歌死了」的年代,重新煥發古典詩歌的現代生命力
    這本書是戴教授講課的精華,網上盛傳的李白找仙人,採仙草,練仙丹的段子,在這本書裡俯拾皆是。他一輩子就做了三件大事兒:品讀詩歌,為愛走穴,真誠坦蕩。品詩:機緣巧合成熱愛戴老在參加高考那年,最愛的其實是數學,但是當時候機緣巧合下就讀了文科專業。那年於是就說:「戴建業,你給寫兩首。」
  • 李少君「中國長詩獎」詩歌《創海歌》改編,環境戲劇《大海》跨年上演
    這首獲得「中國長詩獎」的詩歌將化成環境戲劇,從2020年演到2021年,舞臺從室內搬到在半露天外,觀眾能吹著海風,聆聽戲劇中大海的故事,一起跨年。此前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電視劇《裝臺》原著作者陳彥評價:「在國外,很多詩都變成了劇。但在國內很少。《闖海歌》大氣磅礴,今天推出尤其有巨大的認識價值。」
  • 兒童閱讀系列談:童年需要童謠
    優秀的童謠是母親給孩子最早的心靈滋養和撫慰,是兒童最早學習母語、親近母語的範本,是兒童學習生活、認識社會最好的途徑。童謠對於兒童的身體協調性、聽覺敏銳感、韻律節奏感等都非常有意義。我家的閱讀啟蒙是從童謠開始的。我兒子才幾個月,姥姥把她記得的10多首童謠反覆地讀給他聽,有《扯大鋸拉大鋸》《小妞子愛聽戲》等,他總是很專注地聽,還會給姥姥回應。
  • 大人的童詩:昨天我夢見了你「是的,是的,我在那裡」
    駱曉戈說:「詩歌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尤其是藏在小朋友的眼睛、耳朵、嘴巴裡,藏在小朋友的手指尖和腳趾縫裡。」    實際上,《童詩中國》都是大人在寫兒童詩。成年人如何能寫出兒童詩?王立春說:「我把孩子的目光,變成大人的目光,也把孩子的密碼變成自然界最神秘的打開。」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論述摘編》(黨員幹部讀本)出版座談會在...
    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張宏志,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顧海良,中國社科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荊惠民等有關單位領導出席會議,來自中央黨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專家學者等70餘人參加座談和研討。
  • 「我的2020|」(出版處女散文詩歌集)
    「我的2020|」(出版處女散文詩歌集)文/傅先河2020雖實「鼠」不易,但我風雨兼程、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收穫滿滿,悉數盤點,排在首位的當屬出版了散文詩歌集《輕輕流淌的心語》,這是我出版的第一部文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