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噩夢:一朝被蜱咬,此生與「肉」別

2021-01-10 果殼網

圖片來自:workoutworldcali.wordpress.com。


雖說大家都知道男人過了三十歲後健康狀況多少會走點下坡路, 但是澳大利亞人摩爾的下坡路走得實在是有點奇怪。身體狀態一向良好的他,在32歲的時候突然被一種奇怪的病症所困擾。發病時,摩爾的全身都會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紅斑,隨後他會感到呼吸困難並因此被送入醫院急救。


海鮮致過敏,豬肉、牛肉也能


在摩爾進出醫院幾次後,負責治療的醫生判斷他的症狀應該是過敏,要避免再次發病就必須找到過敏源。但摩爾沒有任何過敏的病史,生活地點和生活習慣也沒有大的改變,這使得尋找過敏源變得十分困難。幸運的是,通過分析比較,醫生們找到了線索:摩爾每次發病都是在用餐後數小時,因此很有可能是食物過敏。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摩爾每次發病前吃的主菜都是牛肉或者豬肉,於是醫生們把搜尋範圍進一步縮小到肉類上。


讓人有些費解的是,摩爾雖然稱不上無肉不歡的肉食者,但從小到大一直在食用豬牛肉。幾十年來相安無事的美味怎麼可能突然變成過敏源呢?基於這個思考,醫生們曾經一度把尋找的重點放在調味料和食品添加劑上面,他們懷疑是某種新產品引起了過敏。又經過一番周折後,醫生們驚訝地發現,過敏源既不是調味料也不是添加劑,就是豬肉和牛肉本身,摩爾患上的是紅肉過敏症。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過敏,患者在食用豬牛羊肉等紅肉後會出現過敏症狀,但食用雞肉魚肉等白肉則毫無問題。由於紅肉過敏會導致蕁麻疹、水腫、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症狀,更嚴重地會造成血壓突降和心衰伴意識喪失,摩爾不得不就此與紅肉告別,大塊吃肉從此成為一種奢望。


對紅肉過敏,都是因為被蜱咬


在普通人甚至普通醫生眼中,摩爾的病情可能就是一則奇聞而已。但對過敏專家努南醫生而言,摩爾的病例再次加深了她心中的一個疑惑。


二十年來,努南醫生共收治過近50名紅肉過敏症患者。這些人都曾經毫無問題地食用紅肉,直到某一天過敏症狀突然出現在他們身上。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他們對紅肉過敏?努南醫生一直試圖找到答案。通過對患者情況的分析,努南和她的同事們首先排除了性別、年齡以及健康狀況這三個因素。雖然有幾名患者來自於同一個家庭的情況,但是可以肯定紅肉過敏並不是一種遺傳病。


細心的努南隨後發現,這些患者中絕大多數人都居住或曾經居住在雪梨的北部海灘地區。一個地區出現如此之多的罕見過敏症患者,地理因素自然成為了研究的重點。經過一番排查,努南將懷疑對象鎖定在了一種小蟲子身上,它就是蜱。


蜱,也被叫做草爬子,它不是昆蟲,屬於蛛形綱,和蜘蛛蟎蟲是親戚。由於蜱可能會成為一些疾病的傳播載體,進行戶外運動的人們常常被告誡要小心防護以避免被蜱叮咬。而雪梨北部海灘地區生活著不少袋狸,這種可愛的小動物恰好是蜱的寄主,這使得蜱成為了當地的一個公害。努南就此推測,紅肉過敏也許與蜱叮咬有關。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努南對25名紅肉過敏症患者的病歷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24人有過被蜱蟲嚴重咬傷的歷史。與普通的傷口不同,蜱在這些人身上造成了直徑5到10釐米的巨大腫塊。努南隨後正式發表了這一調查結果,並據此指出嚴重的蜱蟲叮咬會導致患者對紅肉過敏。


為什麼紅肉會過敏


美國科研人員首先發現了紅肉中的何種物質造成了過敏。有趣的是,這一發現是受到一種藥物過敏的提示。


2005年,一種名為西妥昔單抗(Cetuximab)的抗癌藥投入使用。醫生們很快發現,對於有些病人,使用西妥昔單抗會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有些人甚至在第一次時就出現了過敏,這說明這些人的血液中早已經有了對這種藥物的抗體。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種過敏竟然還存在地區差異。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科學家們最終發現引起西妥昔單抗過敏的是一種名為α-半乳糖的糖類。通過對大量人體血液樣本的檢測,科學家們證實地區差異確實存在,美國東南地區的人群對α-半乳糖過敏的比例確實要高出其它地區一截。


這一本來與食品不怎麼沾邊的研究結果,卻給研究紅肉過敏的米爾斯醫生帶來了靈感。與α-半乳糖過敏相似,紅肉過敏在美國的高發區域恰恰也是東南地區,兩者在地理分布上重合。此外,α-半乳糖是豬牛羊這些非靈長類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糖類,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異種輸血的研究中,人們發現α-半乳糖會導致靈長類對豬的器官或者血液產生劇烈的過敏反應。這兩條線索讓米爾斯意識到α-半乳糖可能就是造成紅肉過敏的元兇。


為了證實這個假設,米爾斯和他的同事們對24名患者進行了一系列食物過敏測試,同時通過檢測患者血液內α-半乳糖抗體來確定他們是否對α-半乳糖過敏。結果表明,紅肉過敏和α-半乳糖過敏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正是α-半乳糖造成了紅肉過敏。


雖然找到了病因,米爾斯仍然有個大大的疑問沒有解開。雖然原因不明,但是與輸血、器官移植或者注射抗癌藥物這些途徑不同,通過飲食進入人體的α-半乳糖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過敏症狀。那些紅肉過敏患者過去也可以正常地食用紅肉,說明食物中的α-半乳糖曾經對他們毫無影響,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α-半乳糖過敏的突然出現?


是什麼架起了蜱與紅肉過敏間的「橋梁」


努南發現了蜱和紅肉過敏的聯繫,卻沒能解釋蜱到底是如何導致了過敏。但米爾斯在讀過了努南的研究結果後恍然大悟,原來蜱才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那個因素。


米爾斯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最終搞明白了大致的機理。原來,在蜱的唾液中同樣存在α-半乳糖。當蜱叮咬人類的時候,α-半乳糖會隨著唾液進入血液並隨即被人體免疫系統發現。將α-半乳糖視為入侵者的免疫系統通過產生特殊抗體的方法將它「記錄在案」 。之後的某一天,被蜱咬過的人吃下的紅肉中所含的α-半乳糖被他體內的特殊抗體「認」了出來,免疫系統誤以為之前的那個入侵者又來了,於是一系列劇烈的免疫反應被啟動,人體也就出現了紅肉過敏的症狀。


雖然這個過程中的一些細節目前還不明了,例如,為何不同患者從蜱咬到紅肉過敏的時間間隔不同?為何被蜱叮咬的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出現紅肉過敏?為何過敏反應要在餐後3到6小時才出現?,但至少蜱咬造成紅肉過敏這個有些匪夷所思的現象的神秘面紗已經被揭開。


難道宅在家中才有肉吃


蜱咬可能造成從此與美味的紅肉絕緣。對於肉食愛好者來說,是不是宅在家中遠離野外才是保住美食的唯一辦法呢?其實大可不必。 與被蜱咬傷的人數相比,紅肉過敏症患者的數量要小很多,並非每個被蜱咬傷的人都會變得對紅肉過敏。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只有非常嚴重的蜱咬傷才有導致過敏的風險。另外,掌握相關的知識,被蜱咬後作出準確及時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絕嚴重咬傷的發生,也就避免了紅肉過敏。並且,以上研究中,被發現能導致紅肉過敏症的是北美的美洲鈍眼蜱(Amblyomma americanum )和澳大利亞的全環硬蜱( Ixodes holocyclus ),中國的蜱蟲是否能引發這種過敏症,尚不得而知。


此外,蜱雖然不易發現,但是並非無法防護。在有蜱出現的地區,做好個人防護,使用合適的驅蟲藥水,都可以避免被蜱咬傷。有科學知識的幫助,美味的肉食和美麗的戶外景色完全可以兼得。


update:


據協和尹佳:中國已有這樣的病例,詳細情況將於近期發表在國外有關雜誌上。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文利平醫生,已在2011年中華變態反應學會全國學術會議上首次報導了中國的這種病例。



本文由作者發表於果殼網科學人,謝絕轉載。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章。

相關焦點

  • 內蒙,就是肉食者的天堂
    內蒙,就是肉食者的天堂騎馬射箭蒙古包?還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提起內蒙,我只覺得肉好吃。而在每一個肉食愛好者的眼中,內蒙就是羊架子肉燒麥爆肚和大骨頭抻面的代名詞啊!放眼望去,廣袤無垠的科爾沁草原上除了手把肉的味道就只剩下醉人的馬奶酒香。內蒙,就是肉食者的天堂啊內蒙,一個聽起來就很粗獷實際上吃起來更粗獷的地方。
  • 「肉食者謀」與周代公務餐
    命題似乎邏輯上說不過去,因此誰是肉食者一直存在著爭議和猜測。或以為指吃肉的人,引申為有權位的人或俸祿豐厚的人;或稱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高官。但是,人們對這樣的解釋並不認可。所以,又有引用西方精神分析學派、醫學界觀點認為,食肉容易得富貴病,與精神疾病互相影響,輕者腦殘,重者出現聾啞癲癱等官能疾病,自然目光短淺。照這樣理解,是不是素食主義和雜食主義一定會深謀遠慮呢?
  • 你真的以為咬了腮幫子是饞肉了?
    而且科學證明偶爾咬到很正常,但長期反覆咬腮幫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個時候——饞肉、臉胖、習慣、樂趣等理由都不是你能用來洗乾淨咬腮幫子的證據。因為長年累月的咬腮幫子你還不管的話,可能會長出厚厚的增生組織,還得手術去切除。 那麼長期咬腮幫後會怎樣?
  • 肉食者謀之
    腦海裡突然浮現《左傳·曹劌論戰》裡一句話,「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將「吃肉的人」比做當權者,他們謀劃的事,其他人何必參與。如果把足球健將當作「吃肉的人」,吃米飯蔬菜配以魚蝦、少量吃肉的亞洲人,似乎真難以參與其中。  實際上,南美和歐洲人,吃起肉來真好比亞洲人吃飯。前年我隨一支藝術團赴巴西訪問,領略了當地人吃肉的本事。每天餐桌上的主菜,是一大鍋味道鮮美的煮牛肉塊。
  • 吃飯咬腮幫是因為饞肉嗎?
    導語:日常生活中,我們嘴裡嚼著飯,牙齒一不小心咬到腮幫子或者嘴唇,由於事發突然往往咬得特別狠,有時候甚至咬出血來。這時,旁邊的人總是說:「你這是饞肉了!」這是真的嗎?調查加載...
  • 夢裡總是被狗追著咬,總算沒有再做過這樣的噩夢了
    以前不喜歡狗,因為小時候被狗追咬過。後來才知道那叫田園犬,是看家護院的。帶有寵物狗血統的狗狗脾氣相對溫順。自從養了茶公子,我的再也沒有被狗追著咬的噩夢驚醒過了。
  • 烤羊肉串這樣吃太過癮了,簡直是肉食者的天堂
    冬天吃燒烤最煩惱的就是點完烤串上桌馬上就冷了,口感味道差了不少,但是這家羔羊地帶有烤肉神器,簡直就是肉食者的天堂。工業風裝修,簡潔清新搭配暖色系的桔色沙發。在這樣的環境下吃烤串真是很舒適。還有包廂很適合朋友聚會,這就是位於古地石廣場的羔羊地帶。
  • 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短短300多字的文章,一位出身平民、瞧不起「肉食者」、敢與國君對話、胸有奇謀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那麼,曹劌後來怎麼樣了呢?最近在讀《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居然從中看到了答案。現在回想起來,小孩子讀書就是不求甚解,起碼我當小孩子的時候是這樣。
  • 素食文化:肉食者與素食者巔峰對決:吃什麼才對
    為什麼肉食者覺得吃肉會更酷,站在火雞面前一邊吃著美味的素食一邊欣賞生命的靈動,與把火雞送進口中哪個更好呢?這些精彩的辯論相信也會引發每一位讀者深深地思考。(鳳凰網華人佛教·素食)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廚TimLove走訪了CNN的5對5熱坐,並且解釋了為何吃肉為「酷」,而吃素不「酷」。    這次走訪辯論,在網上引發了1,500個帖子。
  • 吃飯咬舌頭因為「饞肉了」?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你正在享用一頓美味大餐 卻突然「啊」的一聲 停止了咀嚼 一陣劇痛隨之而來 居然 咬!
  • 狗狗經常無緣無故將大腿肉咬得千瘡百孔,這到底是為什麼?
    狗狗經常無緣無故「自殘」,將大腿肉咬得千瘡百孔,這到底是為什麼?動物們並不會像人類一樣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它們想要給人類傳遞信息時,往往是通過一些行為動作來表達的,可是很多時候它們的奇怪舉動人們並不能夠理解。
  • 風味人間 | 肉食者不饕,無肉不歡才是人間至歡
    徽州冬季最低溫徘徊在冰點上下,溼氣瀰漫,方便鹽分緩慢而持久地深入腿肉內部。每到陽光充足的天氣,汪兆惠就將醃好的鹹腿搬到樓頂的天台脫鹽晾曬,任由太陽一天天改變鹹腿的顏色和風味。在漫長的火腿製作過程中,反覆晾曬發酵,不僅可以避免火腿表層回潮,香味也會因此更加濃烈。但鹽分的拿捏最為關鍵,用鹽不足,會導致火腿容易腐壞;用鹽太過,則阻礙生腿脫胎換骨進化成火腿。醃腿,也是一門學問。
  • 1月之內3人身亡,寶寶身上出現這種「小黑痣」別大意!
    別看它個頭小,危害卻很大!就在前幾天,人民日報還在發文提醒大家小心蜱蟲。而同樣的情況,其實每年都在發生。惡名昭著的蜱蟲蜱,俗稱草扒子、狗鱉、牛蝨、草蜱蟲、草爬子。經常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才幹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
  • 吃飯老咬到腮幫子和舌頭,別大意,十有八九是身體的求助信號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吃飯的時候,咬到腮幫子上的肉,或者是把舌頭咬破的經歷。雖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只要經常發生,就不能小瞧了。這是因為從生理結構上來說,舌頭和腮幫子不應該被牙齒咬到,因為牙齒是舌頭的保護罩。不過,要是身體出現健康問題,這個就變成預警信號,暗示人們早點解決。
  • 溫順的植物是怎麼變成「肉食者」的?數千萬年來,進化走了這三步
    依賴土壤生存的植物是如何變成「肉食者」的呢?這起源於大約7000萬年前,當恐龍在地球上遊蕩的時候,一種基因異常讓一些植物變成了肉食者。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一種隱秘的技巧實現的:重新利用原本用於它們的根和葉的基因,用它們來捕捉獵物。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被害……
    通常,我們經歷過一件特別受到傷害的事情,下次就會對類似的事情特別警覺,正如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其實這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
  • 你有咬過腮幫子嗎?
    今天來說說關於——咬腮幫子的事,相信很多人都咬過。這時老人會說:孩子這是肉吃少了,要多吃肉。時至今日,不論老人說的對與不對,但疼愛孩子那是肯定的。但是呢?今天我們要站在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咬腮幫子?01據考察身邊的人都是怎麼看這件事的!
  • shy的用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英語Once bitten, twice shy
    bite的用法,請參照:bite the bullet,沒事你咬子彈幹什麼,吃槍藥嗎bite your lip是「咬嘴唇」還是別的意思?lip相關常用習慣表達02Once bitten, twice shy.
  • 春秋新說︱魯人曹劌:奇才·軍師·刺客·肉食者
    在曹劌進宮之前,「肉食者」們(工作餐有肉吃的卿大夫們)應該已經跟魯莊公開會研究過是否抵抗之事。魯莊公應該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表達了自己「將戰」的意圖,而「肉食者」們應該是主張求和,君臣雙方產生了矛盾,這才給主戰的曹劌入宮進言提供了契機。如果從春秋時期的政治常識來考慮的話,魯國選擇迎戰還是求和,主要應該看三個方面:第一,魯國是否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