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說娃身上突然出現一個「小黑痣」,問需不需要處理。
我這心裡咯噔一下,想著怕不是那種討厭的蟲子又出來禍害人了吧?趕緊讓她帶娃去醫院看看,果不其然,又是它……
有的妞可能認識,這個「小黑痣」,其實是蜱蟲。別看它個頭小,危害卻很大!
就在前幾天,人民日報還在發文提醒大家小心蜱蟲。
而同樣的情況,其實每年都在發生。
惡名昭著的蜱蟲
蜱,俗稱草扒子、狗鱉、牛蝨、草蜱蟲、草爬子。
經常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才幹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
蜱蟲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在吸血時可能將毒素注入到人體內。
蜱蟲的毒素可能會導致一種罕見的疾病——蜱麻痺。毒素會伴隨著唾液的分泌而被分泌,並影響中樞和外周神經,受害者通常是兒童。
最初他們表現為煩躁、不安及四肢感覺異常,但神志正常。經過24~48小時,出現呼吸肌麻痺,人事不省,甚至死亡。
之前美國一個5歲的小姑娘突然癱瘓,一直查不出病因,直到媽媽在她頭髮裡發現了蜱蟲,才斷定是得了蜱麻痺。
被蜱蟲叮咬後癱瘓的小女孩
同時,蜱蟲傳播疾病的能力也不容小覷,據統計,蜱蟲可以傳播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以及83種病毒性疾病。
真的超!級!討!厭!
被蜱蟲叮咬,千萬不要硬拽
蜱蟲這麼可怕,看見了是不是應該趕緊拍死或者拽出來?
千萬不要!
蜱蟲喜歡叮咬頭皮、脖子、腋下等人體比較鬆軟的部位,尤其是兒童。一旦叮咬後,為了吸血,它會拼命的把自己的頭往裡鑽,埋進皮肉裡,不會輕易鬆口。
所以如果發現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蜱蟲時,千萬千萬不能拍,或者硬拽。萬一蜱蟲殘肢會斷在皮膚裡,可能會引起發炎、感染等繼發性損傷。
同時,也不不建議酒精煙燙、火柴燙、指甲壓死、徒手掐死或者用凡士林、指甲油、酒精或汽油覆蓋蜱蟲,容易誘發蜱蟲垂死掙扎,分泌更多唾液,增加感染風險。
遇到蜱蟲到底該怎麼辦?
看到這裡,妞是不是緊張了?莫慌莫慌!處理蜱蟲叮咬,請分3步走!
1.嘗試用鑷子(FDA和CDC推薦首選用鑷子)。
找到蜱蟲的位置,然後用鑷子抓住蜱蟲頭部附近,將其輕輕拔出。
不要在拉的過程中扭,扯或轉鑷子,不然蜱的口器會留在皮膚裡。萬一沒弄好,蜱蟲斷在身體裡了,要趕緊去醫院採取抗感染治療。
2.處理之後用酒精或碘伏給傷口消毒。
3.蜱蟲的處理
移除之後蜱蟲很可能仍活著,你可以把它丟進酒精中或在廁所衝走,也可以放進一個密封的塑膠袋或者瓶子凍進冰箱,如果後期有研究之用。
最後需要注意,在蜱蟲移除後的一星期裡,如果發現下列跡象發生,立刻去看醫生:
發燒或傷寒;
頭痛或肌肉疼痛;
試片靶心皮疹;
其他種類的皮疹。
這個夏天,做好預防工作很重要
遠離蜱蟲,保護寶寶,平時應該這樣做:
1.遠離「危險區域」
儘量不在蜱類首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刻坐臥。
如需進入此類區域,最好給寶寶戴帽子、穿長衣長褲,而且穿淡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類附著。
2.使用驅蚊產品用一些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蚊水噴灑在衣服和暴露的皮膚上(不建議給兩歲以下幼兒使用避蚊胺),可維持數小時有效。
3.及時清潔當從可能有蜱蟲出沒的地方回家後,脫離時要仔細查看自己和孩子體表是否有蜱類附著,尤其要查看頭皮、耳後、脖頸、腋下,一旦發現,及時清除。
雖說夏季是這種奪命蟲上身的高發期,但我們認真做好防護的話,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快樂、健康的度過這個夏天哦~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的話
別忘了轉給身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