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力量將銀河系掰彎?天文學家可能找到了答案!

2021-01-10 三體迷

去年,兩項獨立的研究深刻地改變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兩個不同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不同的觀測數據,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銀河系盤面並不平整,邊緣區域存在嚴重翹曲。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去年2月,在一項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的研究中,由中國天文學家和澳大利亞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率先宣稱銀河系是彎的。研究人員詳細分析了1399顆造父變星,構建出它們的三維分布圖,發現它們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離銀河系中心越遠,就越偏離銀河系盤面。這暗示著銀河系奇妙的翹曲結構。

隨後,波蘭華沙大學的天文學家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擴大了研究樣本,引入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的觀測數據,共計分析了2431顆造父變星,再次證明銀河系是彎的,並將相關成果發布在《科學》雜誌上。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力量將銀河系掰彎?天文學家對此倍感興趣,猜測可能與神秘的暗物質暈或者星系間磁場有關。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分析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得到另外一種解釋——銀河系的翹曲可能是過去某個時候與矮星系碰撞產生的結果。

蓋亞衛星是歐航局於2013年發射的一臺太空望遠鏡,旨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繪製最詳盡的銀河系三維星圖,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蓋亞衛星已經不止一次揭示了銀河系動蕩的歷史。

比如: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表明,大約100億年前,銀河系曾與另一個星系發生碰撞,極大地改變銀河系外觀,並在銀河系留下大量恆星;數百萬年前,銀河系與幽靈星系唧筒座2相撞,使銀河系盤面外側的氣體產生微妙漣漪;還有,與一個名叫Gaia Sausage星系的碰撞,將一些恆星推至奇特軌道上運轉。

現在,一組天文學家詳細分析了蓋亞衛星對1200萬顆恆星的觀測數據,發現銀河系中的翹曲和恆星一樣,也會繞著銀心運轉,但速度有所差異。

「我們通過對比分析觀測數據與計算機模型來測定翹曲結構的運轉速度。結果表明,翹曲結構大約6-7億年完成對銀心的一次公轉。「義大利都靈天體物理觀測站的天文學家埃洛伊薩·波喬(Eloisa Poggio)介紹道。

這樣的速度遠超預期,並非暗物質暈和星系間磁場所能解釋,意味著有更強大的力量促使銀河系翹曲,很可能又是星系碰撞的鍋。

至於是與哪個星系發生了碰撞?目前尚不確定,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人馬座球狀矮星系。這個矮星系與銀河系非常接近,歷史上曾多次穿越過銀河系。

研究人員已經將這項新發現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接下來,天文學家更多的分析以及蓋亞衛星即將公布的新一批觀測數據,可能幫助我們找到真相。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正在蠶食一個鄰近星系(圖)
    計算機模擬顯示,銀河系目前正一點點「蠶食」它這個弱小的「鄰居」,以壯大自己的「勢力」。 天文學家將這個位於大犬星座方向上的星系命名為大犬矮星系。該星系距離太陽系約2.5萬光年,距銀河系中心4.2萬光年。而1994年發現的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人馬矮星系距銀河系中心5萬光年。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這是一個由無數星系聚集出來的巨型星系團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8292個恆星流
    瞥了一眼下面的圖片,我們不難發現銀河系裡有大量的恆星。天文學家表示,銀河系中充滿了恆星流,但其中一個恆星流裡面似乎有近500顆恆星。 天文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銀河系中發現了8292個恆星流。顧名思義,恆星集群出現在星群中,而這些流則形成了線性模式,被天文學家們命名為Theja,它原來指的是希臘的視覺和天光女神。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一個龐大的恆星家族
    本文轉自【cnBeta.COM】;瞥了一眼下面的圖片,我們不難發現銀河系裡有大量的恆星。天文學家表示,銀河系中充滿了恆星流,但其中一個恆星流裡面似乎有近500顆恆星。天文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銀河系中發現了8292個恆星流。
  • 中國天文學家最新發現591顆高速星 其中43顆將飛出銀河系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孔嘯 繪製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5日發布消息說,該臺李蔭碧、羅阿理、陸由俊、趙剛等科研人員利用中國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和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空間望遠鏡最新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夠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將飛出銀河系。
  • 近日中國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稱,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比之...
    俄國媒體報導稱,近日中國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稱,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比之前人們認為的要寬,寬出了近26%得出這個結論的科學家們可不是空穴來風,他們利用的是位於中國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的「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的數據進行了相關研究。在分析瞭望遠鏡獲取的太空數據後,他們認識到,銀河系新的邊界不應該被定義為絕對確定的。
  • 天文學家耗費十年時間創造銀河系10億顆恆星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耗費十年時間耐心地觀測銀河系的恆星,終於成功地創造了這幅令人驚異的銀河系10億顆恆星圖。  科學家把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兩架望遠鏡拍攝的紅外光圖像進行整合,創造了這幅圖。英國和智利的天文學家收集數據,愛丁堡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然後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存檔。
  •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找到衡量數百萬孤星的更好方法?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找到衡量數百萬孤星的更好方法?天文學家已經提出了一種新的改進方法來測量數百萬孤星的質量,特別是那些有行星系統的恆星。該方法是為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使命量身定製的,正在進行三維銀河系的繪製過程,以及美國宇航局即將於明年發射的過境太空行星探測衛星(TESS),並將進行調查。尋找外星人的天空中有20萬顆最亮的恆星。「我們開發了一種'稱重'孤星的新方法,」史蒂文森物理與天文學教授Keivan Stassun說道。「首先,我們使用來自恆星及其視差的總光來推斷其直徑。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附近找到了一個超級星系團
    Vela超級星系團(VSC)對銀河系及附近星系的運動有重要的影響。有助於解釋由微波背景輻射得到的銀河系及附近星系的奇怪的運動速度。超級星系團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的結構體,橫跨20億光年的距離。此前已知的最大星團是Shapley超級星系團(SC)。由於VSC位於銀河系集吸盤背面,所以一直以來未被發現。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1/2)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這是「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圖像(資料照片)。
  • 天文學家是做什麼的?不是做天氣預報的,也不是聊星座的
    美麗的星雲、神秘的暗物質、百億年尺度的星系變化…它們從哪兒來,又將去哪裡?在天文學家看來,這些都是可以用邏輯推理論證的。天文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天體的模樣、形狀、大小、顏色,以及它發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光譜,來推測、聆聽它們給我們講的宇宙故事…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天體物理學家、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郝蕾演講實錄:提起天文,大家可能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每個人都可以仰頭看星星看天空,但天文學究竟是什麼呢?
  • 銀河系的中心究竟是什麼?一道閃光解開人馬座的秘密
    天文學家在我們的黑洞變見到了前所未有的閃光 銀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個質量有太陽的400萬倍的黑洞,叫做人馬座A*(A星號)。全球各地許多科學團隊已經對它測量有二十餘年。五月份是,一支團隊探測到了一道紅外放射線,其強度強於任何曾在黑洞附近被探測到的電磁波。大家無需為這一現象擔憂,但天文學家試圖理解這一現象值得激動。
  • 看到銀河系黑洞耀斑的天文學家認為古代外星人也看到了它
    雖然人類可能看不到這一耀斑,但如果銀河系其他地方有任何智能生物的話,他們可能有幸一見。這項基於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耀斑餘輝的研究發表在2019年10月6號的《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銀河系歷史或將改變,人類發現「化石星系」,曾撞擊銀河系
    銀河系歷史或將改變,人類發現"化石星系",曾撞擊銀河系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宇宙一直都處於一種神秘的狀態當中,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很大程度地激發了我們人類的好奇心,從古至今,我們對於宇宙的研究和探索,一直都都沒有停下過,在我們國家古代,一直都有著一個特殊的機構
  • 人馬座矮星系正在毀滅,它將融入銀河系,人類或能見證這奇妙一刻
    說起來,在大約50億年前,它曾和銀河系的一場碰撞,或催生了太陽系的出現。人馬座矮星系離我們有多遠?1994年,天文學家在觀測的時候,發現距離地球7萬光年之外的地方,有一個距離我們最近的河外星系,它看起來更像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就好像是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關係一樣。
  • 掰彎是什麼梗 直掰彎是什麼意思出處哪裡
    網絡詞掰彎是什麼意思?掰彎是什麼梗?在性取向術語中,一般指異性戀或者雙性戀被同性所吸引,轉變為同性戀者的意思。  掰彎是什麼梗?掰彎已經不是一個新詞了,但是這個詞是在最近才流行起來的,經常在抖音上看見有人發這個詞語,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這個掰彎到底是何意!
  • 銀河系又一奇異景象:黑洞周圍的絲帶
    銀河系的核心一直是天文學家神秘和迷戀的源泉。這部分是因為我們的太陽系嵌入在銀河系盤內 - 從核心向外延伸的扁平區域。這使我們看到了銀河系中心的隆起相當困難。不過,多年來我們學到的東西已經證明是非常有趣的。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外最遠行星 距地球38億光年
    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宣布發現了一群流浪行星,它們的質量小到月球,大到木星。發現這些行星的地點是在強引力透鏡系統RXJ 1131-1231的前景星系中。RXJ 1131-1231是一個類星體星系引力透鏡系統,其背景上存在一個類星體,這是一類體積很小,但是光度驚人的天體,其成因可能與黑洞作用下的強烈活動星系核有關。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多久才會經過一次旋臂?看看天文學家怎麼回答
    在銀河系的平面上,太陽位於我們稱為獵戶座旋臂(或局部旋臂)的小旋臂中,它實際上只是兩個最近的主要旋臂(矢狀面旋臂和英仙座旋臂)之間的連接。在這些結構上有一個整潔的頁面:SEDS銀河系螺旋結構頁面。我們每隔1億年就會經過一個主旋臂,大約需要1000萬年來穿過它。在凌日過程中,「附近」超新星爆發的機率會更高,可能還有其他所謂的「環境壓力」,都可能會改變地球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