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究單詞詞彙由一段日子了,在這期間非常感謝小夥伴的的支持,也正是由於有了小夥伴的支持才能讓機農有了更多前進的動力,有你們的陪伴讓機農感受到在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並不孤獨。
曾經有小夥伴跟機農探討說,機農我們天天在研究英語單詞有必要嗎?我們學習漢語的時候似乎也沒有刻意地去研究這個漢字的來歷。小夥伴的一席話警醒了機農,於是機農也在反思我們這麼做有必要嗎?的確,我們學習中文的時候,沒有刻意去研究這個漢字的來歷,它們偏旁部首,但我們依然能把取得這記得很牢,而且會寫、會念、會用。比如我們學習故事的「故」字,我們並不需要分開看左邊的偏旁古,代表的舊的含義,右邊的反文旁代表文字,古時候記錄的一些文字,表示故事。這麼看來,我們學習漢字並不用刻意地研究。
對於這個問題機農想了很久。為什麼中國人學習漢字不用理性分析,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學習漢字好像能夠過記得這麼牢呢?因為我們非常常用這些漢字。我們幾乎可以天天的去見這些漢字,大量地與這個漢字碰面,所以這種非常密集的,大量的感性認識,彌補了他理性分析和理解的不足。正所謂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重複是記憶之母。所以我們學習漢字不用刻意研究這個字,依然記住這個漢字。
同樣,老外學習英語也是一樣。他們在記憶finger手指這個單詞的時候,並不需要去理解輔音字母F表示手的含義。因為他們可以經常使用這個單詞,經常碰到這個單詞,所以大量的感性的重複,讓單詞成了他們腦海裡的老熟人。但是一個外國人,要學習漢字,如果他們不研究取故事的「故」字左邊是古代表舊的,右邊反文旁代表文字,他們就很難在短時間內記清楚這個漢字。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大量的跟這個字進行接觸,沒有使用環境,就沒有把這個字變成老熟人的機會。
所以我們中國人去學習英語單詞,不具備大量接觸,積累單詞的一個條件,缺乏語言環境。生活當中,我們不可能每天,每時,每刻意都講英語,讀英語和英語打交道。所以我們就需要理性理解,理性分析,靠理解記憶來助力我們記住單詞,而理性分析方法也就是機農一直在和大家分享的單詞的含義在開頭輔音字母的理論。
總而言之,我們學習英語單詞的真諦就是機農常常說的一句話,理解是記憶之父,重複是記憶之母。我們學習英語單詞一定要理性和感性相結合,二者都要兼而有之,才能陰陽互補,事半功倍。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如果你認同機農的觀點,請記得幫忙點讚,如果你有其它高見也可在評論區留言,機農願聞其詳。還沒關注的小夥伴,可點擊關注「搬磚機農」,與機農一起繼續探尋單詞記憶之竅門,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