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叫勇敢?蘇軾在其散文《留侯論》裡有過一段真知灼見: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敢,不是與人針鋒相對,而是心中有大抱負,不因一時得失而亂了心智。蘇軾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烏臺詩案」之後,蘇軾的人生跌入低谷,幾乎喪命。雖然在各方的救援下, 性命得意保存,但被貶黃州,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團練副使,過著被人監視的無奈生活,內心的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蘇軾卻以達觀的態度面對著這一切,不得不讓人驚嘆,這就是真正的勇敢——明知道生活糟糕到了極點,仍然精神抖擻地努力生活。
蘇軾剛到黃州的時候,居住在一個叫「定慧院」的地方。每天,他都在內心掙扎。在幾經掙扎之後,他揮筆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在元豐三年(1080)被貶黃州,即現在的湖北黃岡。蘇軾在正月一日離開京城,二月一日到黃州,剛到黃州的時候,寓居在定慧院,後來在五月籤到了臨皋亭。定慧院,也叫定惠院,或定惠寺。
剛到黃州的蘇軾,內心肯定是十分痛苦的、孤獨的,在這首詞裡就有體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寫的是一個十分幽清的夜晚,一鉤殘月掛在稀疏的梧桐樹枝之間,漏壺的水已經流斷了,四周那嘈雜的聲音漸漸安靜。
在這兩句中,詞人選擇的幾個意向值得深思。月亮一向是古代詩人喜歡描繪的對象,她可以表達思念、高潔、孤獨、愁苦等情感。在這裡,我們的大詞人蘇軾也選擇了月亮,可是獨獨用了一個「缺」字。
也許有人說這沒有什麼,當時蘇軾看到的就是一鉤殘月。可是,表達月亮還未團圓的詞語有很多,比如「新月」,比如「明月」,甚至也可以像李煜說的「月如鉤」,都是可以,但蘇軾卻倔強地選擇了「缺月」這個詞語。
為什麼叫「缺月」呢?「缺」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平常說「這張桌子缺了一個角」,說的就是這個桌子的四個角本來應該都有,而現在卻少了一個。所以,「缺」字其實表達就有原本應該怎麼樣,現在卻沒有這樣。月亮本來應該是要圓滿的,現在卻缺了另一半,不就像剛遭受人生磨難的蘇軾在喟嘆自己的人生嗎:我本該前途無限,現在卻像折翼的大鵬,未來已經殘缺了。
其次就是「疏桐」,梧桐是什麼?梧桐很早就進入了我國的文獻資料裡,在古詩文裡象徵高潔美好品格之意。《詩經·卷阿》有句云:「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莊子也在他的文章裡說:「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都可以告訴我們梧桐是一種很高貴的樹。
很顯然,蘇軾在這裡是以梧桐自比。蘇軾二十歲就中了進士,詩名滿天下,可以說是當時的青年才俊,他把自己當作梧桐,是很正常的。可是現在的梧桐怎麼樣了——他稀疏了。一片片繁茂的葉子,正迅速掉落。這不正是很像他自己嗎?曾經的青年才俊,現在卻變成了被人監視的人,不正像枝繁葉茂的梧桐逐漸凋零嗎?
所以,詞人在一開篇就奠定了整首詞的基調——感慨身世。
在四周寂靜無聲的夜晚,外面已經沒有什麼人了,可是蘇軾的內心是不安定的,他要思考人生。於是,他走出了舒適的房間,思考人生,思考自己這些年來的得與失。他說自己就像一個「幽人」一樣,獨自來往。「幽人」指的是幽囚之人,出自《周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他就像一隻縹緲的孤鴻一般,無人欣賞,無人關注。可是,即使是「孤鴻」,也是高潔的。
孤獨、寥落應該是此時的蘇軾內心最真實的狀態,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撫慰。可是,他會因為這樣而向世俗低頭嗎?他會因為這樣而與世界和光同塵嗎?很顯然,蘇軾沒有這樣,他自有自己的選擇。即使「有恨無人省」,他也不願意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畢竟鳳凰安可與燕雀同伍!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他就像那隻孤獨的飛鴻,即使在寒冷的夜晚,面對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樹枝,也是不肯委曲求全的。寧願受盡風雨的吹襲,寧可受盡世俗的冷落,也要保持自己高貴的身姿。
蘇軾是真的勇士,明知道在那個渾濁的社會想要獨善其身是很難的,他也絕不向現實低頭。在他心裡,還有更高遠的追求,當世人不懂,那就留給後世懂的人懂吧。因為這份勇敢,他才是真的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