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僅孝順懂事,而且聰明又有本領。其實聰明是一種天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但也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要素。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聰明就像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北宋的一位大文豪就深有感受,下面分享蘇軾被貶黃州的詩作,只有短短的四句話,卻蘊含了哲理和深情。
洗兒詩
宋代: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被貶黃州,讀者朋友都知道其中深刻的原因。蘇軾當時年輕氣盛,既敢於直言,也因此而半生漂泊。來到貶所,先生前思後想,感慨萬千。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雖然年少之時就中了進士,曾任鳳翔判官、殿中丞等官,但最終還是因為自己太過優秀,而被眾人妒忌,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於是當侍妾朝云為自己生下一個男孩,蘇軾就拿定主意,只要孩子可以平安幸福,不在乎他是否聰明,想到這兒先生便寫下了這首《洗兒詩》。
這首詩的大意是,大家都希望孩子活潑聰明,而我卻因為聰明受盡了磨難。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粗魯,只要能夠無災無難地升職到三公九卿。
蘇軾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孩子可以建功立業、大有作為,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詩語氣戲謔,基調反諷,「惟願」二字,表達了詩人的誠懇和擔憂;而一個「誤」字,又蘊含了多少無奈與辛酸。
大家也看出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其實是希望孩子將來可以大智若愚,而不是如自己那樣喜歡鋒芒畢露。這實在是作者百般無奈情況下的肺腑之言,但可惜的是這個孩子過早地夭折了,讓蘇軾的願望落空,也使朝雲傷心欲絕。
但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人們的想法還是有很大差別。蘇軾所處的特定條件下,他一時心中怨憤,抒發心中感慨,讀者朋友都可以理解。但若是人人都心存機巧之心,為人處事總是遮遮掩掩,整個社會就缺少了一份真誠。
一個人若是在機巧之路上嘗到了甜頭,就會覺得人生本當如此,於是就會迷戀於這種人生態度。但若總是迷途不返,就像在追趕自己的影子,跑得越快,影子也毫不懈怠,就永遠也無法追上。真正的幸福就應該去除這種虛偽和猜忌,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和恬淡情懷。
詩仙李白曾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首好詩如果只注意辭藻的堆砌,既沒有生活,也沒有情調,讀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仿佛無病呻吟。同樣,如果總是刻意包裝自己,掩蓋本真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和真誠的友誼。
既然做人很難,不如做回真實的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意見。如果蘇軾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長,相信飽含深情的先生也會修正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狠心地讓其從小就失去童真和活潑本性。